身体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适当的身体运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提高大脑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并且使幼儿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情绪愉快。在体育活动中,幼儿自己支配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表现越强,身体练习表现出的主体能动性就越高,学习效果也就越好。
幼儿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在组织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激发幼儿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人格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体育活动还可以促进幼儿自信心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而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
其次,在一日生活的各种环境里都应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利用幼儿日常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例如,吃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游戏时要注意合群,生活需要合群性,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
最后可以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合群能力,感受群体感以及表达和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毅力是成才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故日本人普遍十分重视对孩子毅力的培养。前不久,日本一家妇女报社特意邀请了一些教子有方的家长,讨论、总结了种种培养毅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日本人怎样培养孩子毅力
从幼儿时就抓起培养毅力开始得愈早愈好。不妨在孩子牙牙学语时便要求尽可能发清楚每个单词的发音,直至字正腔圆。当孩子蹒跚学步时,也应该鼓励每次须走完规定长度的路程,即便跌跌撞撞甚至摔个大跟斗也不要心疼。
许多日本家长有意让孩子吃点苦,如上学挤挤公交车而不坐小轿车,在烈日炎炎下赶路,或裸身冬泳等等。
注意培养自信心自卑者往往难有毅力,这是因为自信乃毅力的“精神基础”。这包括废除体罚谩骂、多多夸奖、鼓励孩子在某一领域拔尖、让孩子拥有众多朋友等等。
加强体育锻炼科学家们发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增强体质,而且还可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那些需要坚持才能完成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游泳、登山等)。
家长作出表率如果家长自己都缺乏毅力,那么要求孩子有毅力基本上就是一句空话。很难想象一个冬练时因怕寒冷而半途而废的父亲能带出一个不屈不挠地练长跑的儿子。
多多鼓励打气对尚未见过世面的孩子来说,在接受意志力考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出现意志消沉往往在所难免。此时,来自家长、教师乃至小伙伴的鼓励打气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