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而言,什么是家庭暴力?很多家长认为,打孩子就是家庭暴力。其实不然。软暴力频现,很多家长总以为孩子不听话骂一下又如何,又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何必大题小做?
对于孩子而言,什么是家庭暴力?很多家长认为,打孩子就是家庭暴力。其实不然。在现代社会,很多家长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影响下,在学校应试教育的挟持下,经常对孩子使用“软暴力”。其中,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在很多家庭里随处可见。很多家长也许不以为然:孩子不听话骂一下又如何,又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何必大题小做?然而,孩子若长期生活在不平等、不被尊重的环境中,语言暴力将给孩子带来的严重的危害。
语言暴力,仅仅是指骂孩子?
妈网网友@机灵灵的我:语言暴力?应该说的就是骂孩子吧。不过~哪个父母真的能够做到不骂孩子?
妈网网友@WingWingG:楼上的,我真的没骂过我女儿哦。她调皮不听话的时候,我会尽量跟她讲道理,有时候实在很生气,我会选择不理她,任她怎么叫我我也不说话,她就知道自己做错了。
妈网网友@小叶子BK0882:上周去一老同学家做客,看到她老公一直在教训儿子,说他“笨”、“没大脑”、“白痴”……她儿子七岁了,肯定能听懂,心里一定不好受。我想这应该也算是语言暴力吧。
没错,对孩子的语言暴力,不仅仅是指大声的谩骂,对孩子使用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甚至是恶意地拒绝与孩子说话,使得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都可以认为是语言暴力。家长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双方的不平等关系,也就是家长认为,我是你的爸爸(妈妈),你就得听我的。
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其实,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的,但他们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对孩子使用了语言暴力。家长望子成龙,孩子的行为却无法达到父母的期待,家长情急之下,可能就会“随口”说孩子“怎么那么笨”、“做题怎么不动动脑子”。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家长随口的一句贬低、嘲笑孩子的话,却能够对孩子的内心产生强烈的颤动?
儿童心理专家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脆弱和微妙的,而孩子心目中的评价是非标尺也是很鲜明的。
谨记!最好的教育是低声说话
有的孩子有偏激固执的倾向,就会将家长不经意的这些话语放大,认为爸爸妈妈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从而产生一种愤怒、逆反的心理(虽然当时不一定表现出来),这种不良的心理将影响孩子的待人接物,日后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甚至穷凶极恶的人。
而有的孩子性格有内向顺从的倾向,一旦遭受到她最信任的人——爸爸妈妈的语言暴力,可能就会将他们的嘲笑、谩骂转化为一种心理暗示,认为我就是笨的人,我就是懒惰的人,我一无是处,不受欢迎……这种自我否定、怀疑、消极的情绪,让孩子无法更好地处理健康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出现抑郁、狂躁等心理疾病。
心理专家认为,教育者微小的心理变化如果表现在脸面上和语气中,甚至嘲弄辱骂中,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强大的辐射会改变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所以,家长认为无关紧要的、不经意的一些话语,对孩子造成的“杀伤力”可能是毁灭性的。
拒绝语言暴力,批评教育请低声说话!
有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请对方处理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声调说话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如此,对孩子也是如此。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来说孩子更容易接受。专家指出,这是因为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同时也可以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从而更有利于沟通。
1、降低声调,让孩子更集中注意力听
有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往往采取“先发制人”的方法,大声呵斥,以求先镇住孩子。然而,他们往往收到了相反的效果,孩子要么大声哭闹,要么使用高声调反抗。如此一来,双方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家一肚子气,甚至引出家长对孩子的一阵揍打,可孩子的心里仍然是不服气的。
谨记!最好的教育是低声说话
大声骂没有效果,不妨试试降低你的声调。降低声音,不但可以约束自己,控制情绪,还可以降低孩子的反抗。因为家长说话声调低,孩子也会因此更集中注意力听,他们虽然也知道自己是在被教育、被批评,但内心仍然感觉是被尊重的,因而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意见。
2、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性格
家有调皮好动的熊孩子,想要让家长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那确实很难。没关系,该批评就批评,不必隐忍。只要在说话前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取得的效果一定会很好。
低声调可以调节情绪、赶走愤怒。作为孩子人生中最早、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日后性格的形成影响非常大。一般情况下,遇事暴躁、不冷静、喜欢开口就大声责骂的父母,其孩子日后性格暴躁的几率也会更大。
此外,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运用适当的措词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意思。比如“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话虽然听起来有点生硬,但是,孩子能够明白,虽然爸爸妈妈是在批评我,但他/她还是爱我的。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孩子对家长提出的批评意见也更乐意接受。
3、把你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释给他们听
谨记!最好的教育是低声说话
我们说拒绝语言暴力,不是说不能骂孩子。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运用正确的声调、语气和措词外,家长还要注意把你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解释给他们听。
例如,带孩子在路上散步,如果单纯告诉他不能到处乱跑,他也许会暂时接受你的意见,但没过久又忘了。而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同时,用温和的方式来警告他,如果违反的后果将可能是摔倒,或是被车撞到,这样孩子对你的教育印象就会更深刻,再犯同样的错误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应该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对于孩子而言,家长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孩子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家长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把自己的语言、行为好好反思,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始终用自己的心与孩子保持诚挚的沟通,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本来目的,才能维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在家有父母管着,到了学校有老师教育,似乎人的一生总需要几个“扛把子”的人,来帮我们的人生分析方向,披荆斩棘。家长的语言暴力伤害孩子内心,影响心理成长,那么老师们对孩子的言语会造成怎样的伤害呢?
典型《老师好》由于谦等人出演,剧中好老师,坏学生和好学生的形象发生了很多转变,也勾起了我们对自己学生生活的回忆。而影片中的苗宛秋,就是一个实打实的权威人物。
他被喻为“好老师”,严厉的班主任,当他推着自行车走进校园的时候,满脸的自信和骄傲溢于言表,欣然接受着人们羡慕的目光和奉承的话语。
然而,这样一位老师却在学生眼里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刚开始苗宛秋和自己的那帮学生相处的并不是很好,烫头、涂口红、衣着不得体等,学生们洋溢着的笑脸被这位老师给抹去,严格的学习,严谨的教学管理,让这些孩子成为了调皮捣蛋,做恶作剧的“能手”。威严对苗宛秋来说像是自己的尊严一样重要。
剧情是如何发展到我们思考老师对孩子语音影响力方面的呢?是苗宛秋的自行车被偷了之后。起初学生们想恶作剧,弄坏老师的自行车,可是后来,他的自行车却无意间的被偷了,关婷婷等人在这件事发生之前,已经和自己的班主任有了感受基础,知道自己的老师车子被偷了,大家伙打着手电筒,三五成群的上街帮老师找自行车。
可是等到他们帮苗宛秋把自行车的问题解决了之后,苗宛秋却怪罪他们耽误了学习,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年轻小伙子们的热情一下子消散,消失的无影无踪。
老师和家长是孩子生命中,影响力最大的两种人物,一方陪伴成长,一方受之以渔,简单的几句话可以摧毁孩子几年来,建立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老师的语言攻击有哪些?
诋毁孩子本身及家长。现在老师骂学生的情况已经减少很多了,以前在我们这些长辈读书的时候,老师的权威好像是上天赋予的一样,比孩子父母教训的都严厉,动口不够有的时候还会上手,在老师们的眼中,孩子像是一种工具,学习的工具。
而有的教龄比较长的老师,容易带着孩子的家长一起骂,比如“有人生,没人养”这样的话,别说孩子了,我们听起来都觉得难受。
否定孩子的努力。“废物”、“回家种田去吧”,类似的话在一些老师的嘴里经常出现,好像学生天生就应该取得满分的成绩。
尽管孩子并没有考取非常理想的成绩,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孩子做出的努力。当孩子们努力之后,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他们的沮丧程度比我们的愤怒还要强烈,此时语言上凌厉的责备,无疑是雪上加霜。
老师的语言暴力往往会把一个孩子推向深渊,我们在信任其教育能力的同时,也该关心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2、老师的语言攻击对孩子有什么不利影响
记得《大师兄》里,甄子丹饰演的是一个三好老师的角色,他对学生没有成绩的高低之分,只有为人的好坏之分,他愿意接受上进但是天赋不高的孩子,他接纳每一位诚心学习,衷心向上的学生。
老师的包容和善意能够和孩子强大的鼓励与支持,那么受到老师语言攻击的孩子,又是怎么样的呢?
孩子厌学。我们经常听到孩子说今天哪个老师怎么样了,教学水平多不好,大多时候家长都觉得这是孩子在抱怨,在为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而找的借口。殊不知,其实这是孩子勇敢说出自己内心想法的表现。
不是说老师们真的如此不堪,而是孩子在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来反应自己对一位老师的态度。孩子也能分辨对错,比如他做了好事却被班主任误会的时候,他当然会觉得自己委屈,从而不喜欢这个人。语言上的攻击和行为上的击打一样,都会引得孩子反弹。面对老师时的恐惧心理,是他们厌学的重要原因。
摧毁孩子自信心。自信心的影响是必然的,因为许多成长的过程都是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在课堂的学习中,如果自己的努力不被看到反而受到批评,那么孩子肯定是没有办法再充满信心的走下去的。
孩子沉默自闭甚至是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美国一部研究儿童心理变化的电影中指出,儿童在受到心理伤害的时候,会用沉默的方式来逃避,沉默的背后是忍气吞声,是不敢说,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会发生转变,有的喜欢大吼大叫,表达内心的不安,有的选择沉默不语,用安静来对抗恐惧。
老师们的语言攻击,会让孩子心灵受挫,从而产生自卑、自闭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孩子健康的心理发育。
此外,语言上的打击会影响孩子健康,因为一般语言攻击伴随着体罚,身心上的双重伤害,孩子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3、维护孩子,家长该怎么做?
有的家长因为不信任孩子的老师,而担心他在校园里的生活,“分离焦虑”就是这么产生的。那么,我们在给自己信心,相信学校和老师的时候,该怎么样应对老师们对孩子的语言伤害呢?
1.加强与老师间的沟通
2.多关心孩子,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
3.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
4.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父亲总在孩子的成长中缺席,这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孩子成长中父亲参与感的重要性。老师的角色也是一样的,我们总觉得孩子放到学校交给老师就好了,家长负责生活就好,这样的错误认知会让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因此,对于孩子受到语言暴力的问题,需要每一位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交流。
关于这个话题,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和我们一起分享讨论。
这里是朗朗育儿课堂,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