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居住证积分

如何能让家庭更加和谐幸福? 一起来看看

居住证积分
  • 2023-08-19
  • 浏览

摘要:很多已婚人士往往纠结于夫妻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很多男人觉得成了家之后妻子就没有之前那么吸引人了,夫妻之间如何相处?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如何让太太永葆魅力?夫妻之间如何相处?我们看看尝试着做哪些改变能让家庭更加和谐幸福?

很多已婚人士往往纠结于夫妻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很多男人觉得成了家之后妻子就没有之前那么吸引人了,夫妻之间如何相处?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如何让太太永葆魅力?夫妻之间如何相处?我们看看尝试着做哪些改变能让家庭更加和谐幸福?
在一些已婚男人的眼里,老婆是自家的“固定资产”,因而不再情愿太太像过去那样打扮得靓亮动人,出外广为交际,成为大众风景,甚至对太太采取了诸多的限制,同时为了节省家庭的经济开支,打心眼里害怕太太消费,其结果是太太不仅在外人看来不再有动人的风姿,而且在自己的眼里也失去了往日的魅力,成了所谓的“黄脸婆”,两人的恩爱不再,你的激情如退潮般消失。
太太要做丈夫永远的“情人
其实,我们生活在社会开放、观念更新、日益繁荣的今天,对太太的态度也应与此同步,不要让太太沦为生育子女、操持家务的主妇,我们不妨让她变坏一点,让她做你的情人,时时对你散发出诱人的魅力,也使你们的爱情鲜活不衰,下面是几条妙计——
1、重走“江湖”,唤回青春的魅力
不少已婚男人认为,太太必须顾家,勤于操持家务,假若还常常外出交际,便会被斥为花瓶,不是一个好女人了。可你有没想过家庭,单位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也会抹杀她的情趣和亮丽,对生活对爱情不再有激情,也就疏于打扮,形象大打折扣。在这时,你可能会想起那些在外面世界如花蝶般纷飞的女人,回味她们的百般风情,也许你并没对她们动真格,但不可否认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磁场效应,因为她们是鲜活的美人鱼。
那么,你是否得到一点启示?不妨给太太一些必要的自由,让她变“坏”一点,在大江大湖里激发自己的魅力,然后把亮丽带回家。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我们要做个自信的男人,不要害怕太太一出家门便会像断了线的风筝。
对耽于小家庭的太太,我们还要鼓励她重走“江湖”,接受必要的应酬,这样会使她用心重塑自己的佳丽形象,不再邋邋遢遢,而且她的心情会变得开朗、明快起来,一改家务事做多时的婆婆妈妈、唠唠叨叨作风。
也许,在某些时候,当她从外头归来,会如初恋的情人般重放一脸的妩媚,让你们再次畅游在清天爱海里。给太太多些自由的活动空间,是让她走出传统的主妇角色,唤回青春勉力的妙方,这比涂沫或食用任何高昂的美容品都管用。要知道即使是美丽的鲜花,长期放在没有新鲜空气的室内也会枯黄,同样的道理,曾经让你心旌荡漾的太太,如果老是稽留在家里忙家务,也会失去诱人的风姿。
和谐的家庭,幸福的人生,是我们许多人追求的,但是我们的家庭是不是和谐呢?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幸福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怎样才能拥有更和谐的家庭,更幸福的人生。
我们在生活中会面对许许多多的事,教育,工作,医疗,养老,等等,等等,无论面对什么,我们都希望有人能跟我们共同面对,彼此支持,相互鼓励。小的时候,我们更多地依赖于父母和老师,长大了,我们开始依靠自己的配偶和家庭,家庭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感受。
我们怎么做才能使家庭更和谐、让自己的更幸福呢?
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幸福感强烈的人,往往有一个和谐的家庭,这些家庭不一定是大富大贵的,但一定是平实纯朴的,这些人不一定能说会道,但一定是心甘情愿为家庭付出实际行动的。
作为女人,每天一句“注意安全”的嘱托,就能让离家上班的丈夫感到温暖;每天几顿精心制作的饭菜就能让丈夫感到自己的幸福。对许多男人来说,幸福的期望并不是太高,妻子平和的话语,实在的行动,心甘情愿的操持家务,都是男人内心的幸福,也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大多数男人不认为一个工作繁忙到难以顾及家庭和丈夫的女人是合格的妻子。被忽略的感受很难让男人感到真正幸福,家庭也因此失去和谐而危机四伏,在一段时间的隐忍后,“离婚”会上升为家庭争论的主要话题。
作为男人,每天下班后能够及时回家,顺道买些家庭用品,就能让辛苦操劳的妻子感到踏实;每天认真生活,下班后跟家人说说话,陪陪孩子和老人,就能让家人感到温暖幸福。对许多女人来说,幸福的期望不是很高,丈夫真诚的话语,踏实的工作,真心为这个家所作的努力,都是女人内心的幸福,也是女人一生的依靠。大多数女人并不喜欢酒桌上喝酒吹牛的浮夸男人,女人们更需要的是生活里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丈夫。日子过的踏实舒心,才是女人内心的幸福,也是家庭和谐的体现。这在我们前些天的博文《如何做好一个女人的本份》中,有具体的讨论。
作为佛法的修学者,我们怎样使家庭更和谐,内心更幸福呢?
许多在家的大德们给我们做出了示范。比如维摩诘居士,虽然他是成就了的大菩萨,入世只为度化人心,但他从未摆出“自己不得了”的骄慢姿态,与此相反,他对待妻子和孩子都是平和诚恳的,他财富广大,却不持财自傲,无论贫富之人,他都平等相待;他相貌端严,却不以貌取人,无论美丑,他都一视同仁;他功成名就,却不利欲熏心,无论怎样的赞叹和诽谤,他都如如不动,既不为名利所累,也不被烦恼牵引。他并不拒绝做那些细微的琐事,比如在大街上布施乞讨者,在小巷里安抚哭泣失散的孩童,他也没有放弃广大的事业,无论是世间的贸易事业,还是出世间的佛行事业,对维摩诘来说,并无二致,他那一颗菩提妙心在每一个细微的举止和念头里妙用无碍。
我们还没有大德维摩诘居士那样的修为,每一刻保持菩提心,我们暂时做不到,但是没关系,在家庭里,我们一点一滴地去做,不是为了获得家人的赞叹去做,而是为了他们内心的幸福去做,虽然有些人为了家人的赞叹而积极做事会因没有获得赞叹而略感沮丧,但至少好过为了逃避家人责怨而不得不做的心不甘、情不愿。维摩诘居士为我们在家众修学菩提心提供了非常实用的示现。他的示现,使我们能够如实地了解到,家庭的和谐,需要菩提心的参与,换句话来说,内心的幸福感来源于菩提心,而菩提心能够被运用到家庭生活中,并成就家庭的和谐。

“家庭中,需要菩提心”,这句话,往往因为我们的一些思维习性而被理解成,做一件大事来帮助家庭致富或是给一个巨大的惊喜与家人,来令他们喜悦。我们往往会认为,“菩提心”是非常惊天动地的表现形式,“利乐大众”是非常浩荡宏大的场面,这样的思维导致一些人放弃了平凡的工作,而去参与某些宣称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因果都是不虚的,高回报同时意味着高风险,急功近利的心必然也会带来焦虑不安的烦恼,期待高回报的渴望已经让我们的贪心种下了烦恼的种子。

如何能让家庭更加和谐幸福? 一起来看看(图1)


另一些人,不在意这样世间的财富,他们致力于念经磕头,期望这样能积攒自己成佛的福报。他们放弃了工作,放弃了家人,常常在家里念经或磕头,家人让陪陪老人揉柔肩,就说:“我念经呢,哪有时间陪他们”,家人让做些家务事,就回答“我磕头呢,哪有时间做家务?”,也许,我们认为修学佛道是至高无上的,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我们认为成就佛道是在某一个未知的遥远时刻,我们认为自己如此认真地念经磕头做功课,是能够成就佛道的,但这样的行持真的不能成佛,离开了我们认为的那一切不重要的生活琐事,我们在何处修学菩提心呢?离开了大众,如何修学佛道呢?
还有一些人,认为菩提心的获取,是到寺院去念经,做义工,或者短期出家,因为佛经中说,念经回向给家人,护持三宝,或是出家一日,都具不可思议的功德。但往昔的大德高僧们开示过我们,佛以众生难信佛道故,而以善巧方便度化大众,佛愿意因我们的孝顺而善巧方便说念经回向功德给家人,家人能得福报,是因孝心而念经,因念经而开智慧,因智慧而利乐家人,家人确实能因此而欢喜获利,故说家人能得福报。护持三宝做义工,也是如此,因护持三宝而愿意布施供养,断贪心,断执著,默默行持对三宝的护持,不诽谤,不诋毁,真诚地赞叹,诚恳地学习,渐渐趋近佛道,故而功德无量,义工的“义”是指不求回报,义工的“工”是指努力做事,做好这两个字,就已经具备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所以,做义工,就是行持菩萨的六波罗密。“出家”,在许多人的意识里是剔除须发后,穿上圆领方袍的僧衣,而佛经中所说的“出家”,含有更为深广的意义,是指一切大众出“三界火宅”的家,意味着让我们远离一切的贪、嗔、痴的痛苦。当我们明白念经、做义工、出家的含义后,能真正地行持,确实能利乐家人,也确实能成就佛道。只是我们智慧上的匮乏,让我们流于了形式上的念经,做义工,和出家,而脱离了这些修持方法内在的实质。这导致许多人去寺院后因念经的声调和音律不同而与人争执,也发生了做义工的人更多地看到了别人的不如法,或是短期出家后,在出家众面前,失去恭敬,认为自己和他们一样,在没有出家的人面前更为骄慢,认为自己是出过家的,有别于在家众,对待自己的家人,也更为傲慢和骄纵,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打理家中的事,不想负自己该负的家庭责任,就以打佛七为名,以短期出家为名,跑到寺院去,短则一周,长则三五个月,不管工作,不管家庭,不顾及家人的感受,也不愿解救家人的苦难,以修持佛法为名目,行持加强我执的训练。导致家人不喜欢我们念经,不喜欢我们打佛七,不喜欢我们短期出家,我们还认为是家人的福报不够,不懂得护持自己修学佛法,这不是家人福报不够,而是我们自己的修学不够正确,真正的佛道,是令人喜乐的,但我们带给他人的是痛苦,是担忧,是厌倦。家人的感受已经检验出我们修学的方向有所偏差,我们当内省自心,是不是为了利乐他人而做义工和短期出家。这对修学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家人,是与我们最有缘份的众生,我们因为自己修学而厌烦他们、远离他们、甚至放弃他们,让他们因此而更加苦难,我们却难以顾及他们的感受,失去了利乐他们,令他们幸福的慈心,也没有改变自己,让他们远离痛苦的悲心,反而以形式上的修学为借口,而将他们置于痛苦之中,这并不是真正的慈悲,我们的不智慧,令我们执着于修学的形式,而忽略了修学的实质。佛道所有的修持都是以菩提心为前提的,失去了菩提心,一切的形式和行为都与成就佛道无关。佛法的修持不是这样的。利益众生也不是这样的。失去了慈悲,怎样成就菩提呢?离开了众生,如何成就佛道呢?所以,不以利乐家人的发心做事,家人是无法欢喜的,家庭是很难和谐的,家人,也是众生中的一员,我们每天在佛像前跪拜发愿的时候,都想着为了利乐一切众生而修学佛道,那个“一切众生”,是模糊的、笼统的,真的具体到一个个众生,比如我们的家人,我们会发现,利乐他们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艰难的,我们要做的事,不仅仅是发愿,念经,磕头,而是具体到为每一个家人的喜乐所担负的责任。菩提心此时的显现,应该是承担家庭的一切责任,以实际行动利乐家人。从操持家人的衣食住行,到给予家人学业的关心,工作的支持,事业的帮助和心灵的抚慰, 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这是将菩提心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在实际的生活中,修持菩提心,菩提心并不离开生活的具体事件,而是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生活事件里得以开显和运用。六祖说“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是对我们最殊妙的开示。我们因此知道,佛道的成就,并不在某个未知的遥远时刻,而是在每一个当下。出离心也不是放弃工作逃到寺院或山洞里躲藏,而是身居闹市却心无所著的朗朗清明。菩提心也不是惊天动地的表现形式,而是每一时刻的利乐大众的实际行动。利乐大众也不是声势浩大的恢宏场面,而是点点滴滴的朴实行动。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停止发愿,念经和磕头等等。那些为了修持佛法而必要的形式,依然不可或缺,我们只需要注意不要陷入执著和骄慢的陷阱就好。如同我们需要依靠镜子来描画精美的妆容,但不需要相信镜子里的影像是我们自己。
发愿,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变得更广阔、更宏大,心胸宽广了,小的事情上就不再执着了,愿力的无边,也会令心灵的境界无边,大的事情也会逐渐不执着,一切都不执着了,烦恼也断除了。
念经,可以帮助我们开显智慧,佛经中,无量菩萨的示现都是教导我们如何处理事情的方法,我们不懂的时候,可以从这些示现里悟到一些道理,如果能运用到生活里,就是自己的智慧。
磕头,是为了断除我们的骄慢,没有了骄慢,才能真心赞叹佛的功德,随学佛的功德。我们不具备佛的功德,所以,以“磕头”而生增上慢,看不起家人,看不起家庭琐事。失去了磕头断骄慢的意义。因生慢心,而失功德。
当我们从骄慢中出离,不仅不是停止磕头,而是增加“磕头”。这不是说,需要从原来的1000个增加到2000个,而是说把每件事当做磕头一样,来断除骄慢。比如,当我们磕头时,家人有事需要我们去做,我们可以回答:“好的,我马上来”。然后置心诚恳地去做。用实际的行动利乐他人,是真正的谦卑,谦卑的当下,即断骄慢。那就会是真正的磕头,真正的功德,真正的菩提心,真正的菩萨行。
念经也是这样,正在念经时,有人跑来请求我们做事,我们因念经更具功德,此时却忽然被打断而心生不悦,当下已经失去了佛经中的正见,正知,正觉,就不具念经功德了。我们若能放下经书,问清事情,再作决定,心不恼怒,行不偏邪,那才是正知,正见,正觉,正行。是真正的念经,是真正的智慧,是真正的菩提心,真正的菩萨行。
“义工”不只是在寺院里才能做,一切的菩萨行持,能随时随地去做。既不执著功德和事件本身,也不放弃对佛行事业的坚持。这是“义工”的要义。实际上,每一个菩萨都是义工。
所有的佛行事业,都是这样,既不放弃修学的形式,也不执著修学的外相,以一颗菩提妙心,做任何形式的事,利乐家人,利乐邻居,利乐一切大众,都是菩萨道,都是菩萨行。
所以,修持菩提心将成为家庭和谐的最好方法,菩提心在家庭中的运用,既是生活,也是佛道。生活涵盖一切万法,佛道生于生活万相。
故而,希望家庭和谐,内心幸福的人,一定要心甘情愿地利乐家人,用实际的行动令家人欢喜,包括挣钱养家,努力工作,言语真诚,勤做家务等等。凡事不推托,责任敢担承。久而久之,必然家庭和谐,内心幸福。做好了生活中细枝末节的小事,自然能促成家庭和谐的大事。
我们真正想要修学佛道的人,应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修持,就在家庭的琐碎事件里修。菩提心有了,菩萨行具备了,幸福的喜乐自然在心中盛开。家庭的和谐自然在生活里显现。做好这些点滴小事,自然能成就无上佛道的大事。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