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是父母所期盼的,也是无数莘莘学子所努力的目标,那优秀人才的判定标准是什么呢?考试成绩、学校排名还是综合素质、社会贡献?这个问题教育界早已给出了答案。前不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在“人文清华讲坛”以《分数之上》为题发表演讲,呼吁家长们从“唯分数论”的泥潭中走出来,学校要不断完善教育评价治理体系,营造更加良好的教育价值生态。
分数本身是衡量和检验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反映效果,但是若“学不能致用”终究还是白学,所以分数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参考,但绝不是评价一个人整体能力的唯一标准。教育本身的意义在于唤醒灵魂不是堆砌知识,如果以分数高低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开化,会有两种负面影响。一是分数达不到预定目标时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失败恐惧,再者也会导致对一个人的整体能力产生错误的评估。一个学者如果社会对他的期望、师长、家长对他的期望都仅限于分数的高低,那么他学习的目标就是产生偏颇,脱离了原本学以致用的意义,待分数效应一过,所学的内容又会有多少实用性呢?所以“唯分数论”不是学者学习的终极目标,更多的是外界的期待和衡量标准的单一导致的。

上海的教育目前是否也是“唯分数论”呢?应该说现在全国都还是这个趋势,只是正在进行转变,上海目前都在往哪些方面转变呢?
注重独立人格,发掘个人才能。综合素质人才才是这个社会各个领域都需要的人才,既要有好的学习能力,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但是“术业有专攻”每个人擅长的领域和模块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发掘个人的擅长领域再进行重点培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基础教育需要赶着走,能力培养需要因材施教,单独培养,不能以整体教育去否定个人的擅长领域,很多情况下某些领域的佼佼者在其他领域可能是相当差的,但并不影响其优秀和对擅长领域的贡献。
培养社会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个人能力的优秀最终是要作用于社会才能体现其价值的。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更擅于为社会贡献,这不是一门技术课程,是一门博学的社会学课程,优秀的人才应该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带动更多的人,而不是“高处不胜寒”的孤芳自赏。
教育不是优秀者的专利,十指有长短,个体也有差异,优秀的人有被教育成为智者的权利,但是平庸的人同样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所以有教无类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的进步需要智者的开拓和推动,同样需要跟随者的稳步前进,不然就是一个脱节的社会。
上海的教育目前正在朝着这些方向去转变,在注重成绩的同时发掘个人能力,同时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在分数之外给学生以学习技能的机会,不仅培养优秀的开拓者也培养优秀的技能人。让所有愿意学习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发热的平台。
更多疑问,欢迎关注公众号:“吴清在上海”。为你解决居住证、落户上海、学历提升、职称、教育升学等方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