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年前的1919年,是风变云幻的一年。这一年,巴黎和会在吵吵闹闹中开始,又在吵吵闹闹中结束;
这一年,魏玛宪法生效,德国成为共和国;这一年,朝鲜废王李熙突然死亡,朝鲜爆发“三·一反日大起义”;
这一年,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又解散,只短暂存在四个月的时间……
而在中国,这一年,南北和会破裂,中国进入了长达数年的军阀混战期。
就在这似乎看不到光明的时刻,严修先生、张伯苓先生等人不畏困难,艰辛筹办,创建了一所肩负着“教育救国”使命的私立院校。它就是南开大学。
&& 1919年9月上旬,南开大学招生考试;9月25日,南开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初设文、理、商三科,招收了96名学生。
当年建校,当年招生,当年开学,南开大学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1920年,南开大学又开创了男女学生同校的先河;
1923年,南开大学正式迁入八里台新校址,学校增设了预科,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之后的十几年,南开大学声望一路狂飙,很快步入名校之列。
1937年的某一天,南开大学被毁掠并化为焦土,学校被炸的当天下午,张伯苓发表谈话,“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资,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同年8月,南开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
1939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 1946年,南开大学回迁天津;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确认包括私立南开大学七所中国高校的文理科学士毕业生成绩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南开大学开始了新的征程,期间虽然经历过院系调整、停课,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1981年,南开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南开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1988年,国家教委进行首批高等学校博士点重点学科的评选中,南开大学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共11个,位列高校第七。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南开大学先后入围“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至此,南开成为公认的国内“第一梯队”名校、中国最好大学之一。
&& 不过,因为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没有学科被评为A+,南开大学也曾被少数人质疑。确实,作为一所誉满全国、蜚声海内外的顶尖大学,没有A+学科,有点说不过去。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南开大学第四次学科评估数据,就会发现,在A类学科数量上,南开毫不逊色。第四次学科评估,南开大学有14个学科获评A类。
当然,评价一个高校的优秀,只凭一个渠道得到的数据是非常不客观的,倘若我们把数据来源的范围扩大下,就会发现,如今的南开大学,依然名副其实的一流大学。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南开大学有20个学科排名进入世界前500位,其中有7个学科排名进入世界前100位;QS世界大学排名,南开大学排世界第368位、中国内地高校第14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南开大学与武汉大学并列排世界第351-400位、中国内地高校第12位。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南开也颇有成就,学校现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9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近几年,南开有8位院士等海内外顶尖、领军人才全职受聘高端人才岗位,33人次入选“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项目;校长曹雪涛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陈永胜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光电转化效率达12.7%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赵新团队研发的“面向生物医学工程的微操作机器人系统”入选“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曹雪涛、陈永胜、饶子和团队成果先后登上《细胞》《科学》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历史的辉煌,南开大学一直在延续。这所刚刚100岁的知名学府,始终屹立在中国高等教育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