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极差,别说是生活的磨炼了,就连父母的教育都有可能让他们做出极端行为,例如之前上海市的跳桥事件,只是因为母亲多训斥了孩子两句,小家伙就从桥上一跃而下,当场丧命。
几句话=一条命?我们无法理解当事人的价值观,但不管从什么角度出发,它都不可能正确。
不懂心理弹性的“挫折教育”都是“耍流氓”,逆境成长没那么简单
为了避免自家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少家长开始膜拜起挫折教育,他们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全方位改变教育态度,期望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
效果是有的,但问题也不少,很多孩子在经过挫折教育之后,心理上出现了很严重的扭曲。
我的一个朋友就是如此,他跟他爱人属于那种比较懒散的人,最讨厌麻烦的生气,因此,在教育的一开始,他们就定下了以“挫折教育为主”的前进方针。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小时候吃不了苦,长大后怎么过日子?别人不可能像我们一样迁就他!”
无论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现实是,他家孩子虽然什么都会,但性格懦弱、自卑、不合群,很少有笑容,喜欢一个人独处。
很明显,这孩子被父母养废了,心理上有非常严重的问题。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古代劳动人民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逆境成长”,穷养也曾一度成为社会热门词汇,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一类刻意营造艰苦环境来教育孩子办法,存在非常大的隐患。
就连一向主张“不满足孩子”的李玫瑾教授都发出警惕,家长在强硬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弹性,过度施压不利于教育工作的正常展开,会诱发一系列其它矛盾。
把控好孩子的心理弹性,是让他们逆境成长的有力保障。
对待心理弹性,家长得从两个方面入手
弹性,一般被用于物理学,形容物体受外力作用后,恢复原状的特性,而所谓的“心理弹性”,就是指人在逆境环境下,情绪自我调控的能力。
心理弹性越好的孩子,其抗压性就越强,这就意味着父母在进行教育时可施展的手段就越多,不用小心翼翼地顾及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此一来,教学速度自然可以飞速提升。
①孩子心理素质
②父母干扰
前者的影响因素很多,不过基本还得依靠孩子自己来,毕竟心理变化看不见摸不着,就算是亲生父母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任何细小的干扰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思维转变。
至于后者,可操作性就非常强了。聪明的家长,在给孩子施压的同时,还会与之谈心,听取孩子的意见,并且对自己的要求一一做出解释。很多情况下,孩子出现过激言行,其实是自尊心受伤的情绪反馈,简单来讲,就是他们感觉不到平等的地位。
当然,这种平等并非成人世界中的“人权平等”,毕竟孩子不懂事,加上身份上的差异,绝对平等其实是绝对不平等。
他们需要的只是态度上的平等,家长不要那么高高在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