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2月14日消息:记载18万上海知识青年在红土地的难忘岁月。昨天,《难忘青春岁月———上海知青在江西》档案图片展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揭幕。
由上海市档案局和江西省档案局联合举办的此次展览为期一月,将向市民免费开放。揭幕式上,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陈达恒,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冯国勤为展览剪彩。
展览分为三个版块,以大批丰富的历史老照片展现了上海知青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特定时代的工作生活学习状态,反响了江西国民对上海知识青年的热情接纳。同时,展览还以不少照片反响了上海知青不忘第二故乡用各种方法回报江西国民的感人场景。
该展览免费开放1个月。市民可前往中山东二路9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三楼展厅参观。
难 忘 激 情 岁 月
———《上海知青在江西》档案图片展见闻
一张木板床,上面挂着打补丁的旧蚊帐,下面放着洗得发白的旧军鞋,小小的自制煤油灯在床头发出昏黄灯光……宛若当年在江西插队落户的情景再现。市档案馆新馆昨天揭幕的《难忘青春岁月———上海知青在江西》档案图片展,让老知青们感叹万千。
时间停留在1970年3月27日,一张褪色的下乡通知书轻轻揭开了那段历史。和它的主人魏荣祥一样,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18万名上海知识青年先后挥别繁荣都市,挥别父母家人,来到江西。
展览入口处,一张江西省地图上闪耀灯光点点。主办方介绍:知青集中的一个县,就在相应地位上放一盏小灯。井冈山下、赣江之滨、鄱阳湖畔,72盏小灯一一散布,18万名上海儿女的青春洒落在这片红土地上。
到江西时还不满18岁的陈德平在上饶万年县度过整整5年半。第一次摸锄头,第一次下田,甚至第一次做饭,& 老表教了我们一个星期,样样事情都要从头学起来。&陈德平忆起那段岁月,至今唏嘘:接触到当地的乡亲,过着和他们一样的生活,才知道条件是难以想象的艰苦。睡觉用草铺床;逢年过节才干碰一点荤腥;没有菜,用辣椒下饭。
扁担斗笠、土屋油灯,艰巨的生活磨砺着知青们的意志。第一次从公社到生产队,18里山路让16岁的浦其玲走了足足5个多小时。面对山区,城里的姑娘硬是咬牙:我要习惯这里,我要做得更好。没日没夜地苦干,遇到不懂的向老表请教,3年之后,浦其玲割稻时能把老表比下去,& 有了那段日子,我什么苦都能吃。&
浓浓赣水情未了。当时的少年现在大多两鬓花白,而那一段江西情缘却挥之不去。展览中,浦其玲找到当年的一张照片:人生地不熟的她发烧卧病,公社和妇联干部特地前来看望。& 忘不了住过的茅草屋、忘不了喝过的红井水,更忘不了江西老表。&据江西档案馆有关人士介绍:为了回报第二故乡,不少知青奉献了拳拳爱心。目前,由上海知青牵头在江西建起的盼望小学共有20多所,而新一批30名援赣干部正在红土地上实现老知青的愿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