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有些孩子喜欢把玩具等东西乱丢乱放,把家里弄的乱糟糟的,父母对此虽然也曾责备过,但孩子转眼就忘了。到处乱丢东西,这看上去好像只是孩子生活中的小问题,但实际上却会给孩子的生活,学习乃至将来的工作带来不少麻烦。因为生活上的杂乱无章会导致以后实习工作中的无头无绪。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主动收拾、整理的习惯呢?
首先,父母应该率先垂范。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在收拾整理东西方面也不例外。我们要求孩子把柜子上和桌子上的东西整理好,首先要把自己的物品摆放的很整齐,要求孩子把鞋子摆放整齐,首先自己的鞋子不要乱扔乱丢,要求孩子把用过的东西及时放回原处,首先自己要做出表率。总之,父母应当自己要做出表率,起一个好的带头作用。
第二,给孩子创设一个整洁的家庭环境,一个温馨整洁的家庭环境,往往会潜在的传递给孩子做事整洁,条理清楚的健康信息。反之,一个凌乱不堪的家庭环境则会让孩子养成随意乱,不讲条理的坏习惯。因此为孩子创设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比教育孩子如何去做更有价值。
第三,给孩子学习的机会。让孩子一开始把玩具等物品摆回原处,可能不会放的很整齐,父母一定要包容这样的情况,慢慢引导。应该先鼓励他放的动作,然后才要求放好。聪明的父母不妨花点心思,比如像放玩具的箱子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开来,请孩子按颜色把玩具摆放在相应的位置上。
第四,形成一个每天打扫、整理的惯例。一般来说一天所造成的混乱是容易处理的,可是每天加起来的混乱就会让状况变得越来越不可收拾。应付最好的方法是每天找一个固定的时间来进行打扫整理,比如在吃完晚餐后或者准备睡觉之前。开始时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收拾,让这段时间变得更加有趣一些,之后孩子就会慢慢养成每天整理的好习惯。当孩子养成整理东西的习惯后,他就会发现不再需要浪费时间去找东西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玩耍。
第五,父母要抓紧时间表扬孩子。当孩子帮忙收拾玩具,摆放东西,或者主动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位时,父母应该抓紧时间立刻夸奖孩子。比如可以说宝宝真棒,可以自己收拾玩具了,真是爱整洁的好孩子,这样孩子就会更加愿意收拾东西,从而强化这个行为。慢慢的乱丢东西的坏习惯就消失了。
第六,让孩子感受不收拾东西的后果。在平时父母应该经常教育孩子把东西放置有序,让孩子养成自觉收拾东西的良好生活习惯。有时孩子可能会因为乱放乱丢而找不到自己的东西,这时父母先不要帮孩子寻找。先让孩子感受一下不按顺序摆放的后果,然后再帮他寻找,这样他就会知道乱放东西不好,以后就会多加注意了。在当前孩子学习压力巨大的环境下,比起成绩,其实孩子快乐与幸福的能力更重要。开朗乐观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性格品质。据调查显示,开朗乐观的人不仅身体较为健康,而且婚姻生活较为幸福,事业上也较易获得成功。
1,创建快乐的家庭气氛
孩子每天在家中待的时间是最多的,所以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表达情绪的榜样,要合理地、自然地显示个人的喜怒哀乐,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分的悲伤、压抑或愤怒,对孩子的爱也应稳定、持久,不能在父母高兴时对孩子过分溺爱,在心情烦躁时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
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多交朋友会让孩子的生活更加充实满足,而与不同的人的交往中孩子也可以体会各种不同的快乐。不善交际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为可能遭受孤独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本身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适宜多交一些开朗乐观的朋友。
3,让孩子爱好广泛
专家研究发现,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对于孩子而言,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例如集邮、绘画等,让他投入其中,会让他很快乐。兴趣爱好也不一定是指某种技能,例如集邮、拼图等,它们并不是某种竞技,却同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更能让孩子学会投入的快乐。
4,引导孩子学会摆脱困境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不开心的事时,父母最好可以在一旁帮助引导孩子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要是孩子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还可以教育孩子学会忍耐,或在逆境降临之时寻求另外精神寄托,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等等。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着意培养他们应付困境的能力,如参加体育运动、游戏、公益活动等。
5,让孩子和负面评论说再见
成人们时常对各种人与事进行评论,其中不乏负面的东西。父母也许不会意识到这些评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但事实上,它们会让孩子渐渐丧失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信任,从而失去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会快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觉得世界是美好的,而人们本质上都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