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人才引进

想培养一个崇明岛孩子 那你的教育方式可要换一换咯

人才引进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其实家长可能也就是嘴上说一说,心里还是觉得自家孩子最好。但孩子哪里分得清大人的意思啊,听的多了,很可能就把大人的话当成了一种暗示,觉得自己就是不如别人。所以,在外人面前,给孩子留点“面子”,不要一味地贬损孩子,对于孩子的长处,请不要吝啬你的夸赞,这样会给孩子带去非常大的鼓励。

孩子从生下来起到3岁之前,是个最为重要的时期。因为在这个阶段,基本上就已形成了孩子长大之后大体性格的质素。
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所有的人,或多或少地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他们3岁以前的教育环境,以及这种教育环境对他性格形成及质素的影响。
所以,如果你想要培养出一个优秀过人的聪明宝宝。那么,下面这5种东西一定要舍得了——
想要培养出聪明宝宝,得先学会舍得这5种东西!
舍得时间,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和爱
有记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约33%的家长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为1~2小时,
约29%的家长每天陪孩子的时间为3~4小时,
约25%的家长每天陪孩子的时间为4小时以上,
约13%的家长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于1小时。
这样算下来,平均每天陪伴1个小时的,父母一生中真正陪伴孩子的时光累计只有短短3个月而已。
家庭教育和心理专家指出,孩子0到12岁,尤其0到3岁之间是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不应与孩子分离,不要以任何借口和孩子两地分居,或者放在身边也置之不理。
能否跟父母尤其母亲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关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教育专家公认的一点是,孩子0到3岁跟父母相处一分钟,顶得上之后跟父母一年。
所以,如果你连陪伴的时间都没有,又何谈培养一个聪明的宝宝?
想要培养出聪明宝宝,得先学会舍得这5种东西!
舍得为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每个妈妈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角色的突然转变,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连我们都不去学习充实自己,如何能要求孩子学习?
当你不断进取,保持高昂的生活热情和学习心态,自然而然,孩子就能沉浸在充满正能量的生活环境之中。
所以,并不是说需要做父母的多么地博学多才,而是一种学习态度和精神引导。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家庭条件,但是我们应该愿意为孩子再去学习、去努力一把,营造向上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共同学习,进步和成长。
舍得花钱,给孩子良好的物质基础
有些家长在照顾宝宝的时候,总是喜欢在宝宝面前哭穷,其实这样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大大不利于孩子后期的性格发展。
可有人说了,那我家经济条件确实不如意,根本不允许我们过多的买买买啊!
其实,钱多有钱多的花法,钱少亦有钱少的过法,「舍不舍得」从来不是跟「有没有」划等号的。
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自身发展存在多样性,要注意不要因为家长不舍得购买而影响孩子某方面特长和性格的发展。
要知道,“贫穷”的思维就像一种遗产,如没有摒弃,无论我们的孩子愿不愿意继承,它都会被记在孩子人生的户头上。
想要培养出聪明宝宝,得先学会舍得这5种东西!
舍得夸奖,给孩子最大的鼓励
很多家长在一起聊天时会互相"意思一下“的说:哎呀,你们家孩子长得真好看,学习又那么好,不像我家这孩子,太不懂事了,学习也不如你家孩子好……
其实家长可能也就是嘴上说一说,心里还是觉得自家孩子最好。但孩子哪里分得清大人的意思啊,听的多了,很可能就把大人的话当成了一种暗示,觉得自己就是不如别人。
所以,在外人面前,给孩子留点“面子”,不要一味地贬损孩子,对于孩子的长处,请不要吝啬你的夸赞,这样会给孩子带去非常大的鼓励。
舍得放手,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在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阶段的时候,家长就要舍得让孩子自己独立的去做一些事情。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也会帮孩子养成外向活泼的性格。只知疼爱孩子,不舍得用孩子”成为当今父母爱孩子的误区。
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其实,爱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
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三位妈妈与儿子的故事,也许你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想培养一个崇明岛孩子 那你的教育方式可要换一换咯(图1)

1冲茶与炒菜

儿子3岁时,有一次我抱他挤公共汽车,不料腿下一软,我没挤上车,差点摔在路边。
儿子马上关切地问我:“妈妈,您怎么啦?”
我认真地对儿子说:“妈妈抱着你上不去车。”
儿子一听,马上跳到地上,用小手为我捶腿。我抚摸着他的头,欣慰地说:“有你,就是不一样!”
儿子十分得意,以后再也不让我抱了,而且经常为我捶腿。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那个盛夏,一天我下班回来,儿子兴冲冲地端上一杯茶:“妈妈,您喝茶!我为您倒的。”
茶已经凉了,我胃不好,不爱喝凉茶,但我仍一饮而尽,然后知足地说:“有你,就是不一样!如果茶再热一点就更好了!”
第二天,我就“享受”了儿子倒的一杯热茶。
儿子上四年级时,一天他爸爸要出差,儿子高兴了,我却为难地对他说:“你高兴了,我可惨了,下了班还得急忙回家为你做饭。”
谁知,儿子拍着胸脯,神秘地说:“爸不在,还有我呢!”
看他那样子,我仿佛有了“依靠”,马上“恍然大悟”:“对!对!还有你,你也是个男子汉!”
出乎我意料的是,第二天,放学后他早早地回到家,炒好两盘菜,放在盘子里,还用碗盖上。
我一回家,儿子马上说:“妈,您快去洗手,我给您盛饭去!”
我特别“听话”,洗了手,就在饭桌前坐着。儿子盛来饭,我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儿子在旁边看着,用电视广告里的语气问:“味道怎么样?”
“味道好极了!”我也用了“广告语”。
“和我爸做的菜比怎么样?”
“比你爸炒的菜强多了!”我夸张地说。
其实,他的手艺比他爸差远了,还有点不熟呢!但几年以后,儿子就是炒菜的好手了。
儿子多么渴望被母亲需要、被母亲肯定啊。
母亲的伟大,不在于能否让儿子上大学、出国留学,而在于让儿子有一种成就感,找到自信,找到自我,找到父母和社会对他的需要!
当他找到了父母和社会对他的需要,他便找到了一种责任,一种幸福。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儿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给孩子一点爱他人的机会。
别总把自己看成高山,视孩子为小草,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畏惧你;更不要当大伞,视孩子为小鸡,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
2
挤公交的五大要素
我儿子上小学时,家离学校很远,路上坐车要一个多小时。从三年级起,儿子就开始自己挤公共汽车上下学了。
有一天,他神秘地对我说:“妈妈,我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就说挤公共汽车吧,有五大要素。”
我很感兴趣:“我儿子什么时候成哲学家了?挤汽车还挤出经验了!往下说,我洗耳恭听!”
儿子兴致勃勃地说起他总结的“五大要素”:“
第一,等车的时候,不用老伸着头朝车来的方向看,那样的话,脖子多酸哪!只需用你的余光看着旁边的人,人群一有动静,准是车来了!”
“有道理!那么第二大要素呢?”我兴致很浓地听着,逗他讲话。
“第二,车来了,你不要跟着人群乱挤。你只要贴着车帮走到车前,抓住车把手,你就能上车了!第三,如果车上人多没有座,你就站在司机座位的后面,这个地方比较宽敞。”
“你眼睛还挺尖!还有呢?”我迫不及待地想往下听。
“听我慢慢道来:第四,司机座位后面虽然宽敞,但离座位扶手远,你的双手要张开,放在车窗的玻璃上,这样能站稳;第五,站好后你的双脚要分开,这样就有了两个脚的立足之地了。”
听完这“五大要素”,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我想,不去挤公交车,他哪能总结出这么多“要素”?
儿子上中学后,六年来天天骑车上学,风雨风阻,无论风吹日晒,从不叫苦,我从心里佩服他。
想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就要“放养”,不能“圈养”,舍得放手。
尤其是培养男孩子刚强、坚毅的男子汉气质,从小给他们一个自由独立的空间,提供锻炼、实践、展示本领的机会。
每天上下学的路程,正是培养孩子刚毅、能吃苦的气质的一个绝好机会。
让孩子锻炼着自己上下学,可以让他在路途中寻找到不少乐趣,也能够增长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3
别替孩子做他能做的事
大学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去上海工作,说要感受现代化大城市的气息,这样才能和国际接轨。
出发那天,我原是准备去机场送他,可他不让:“不用送,我自己去能行!”
他自己打了一辆出租车,上车前朝我笑笑,挥挥手,用幼儿园小朋友的口气说:“妈妈再见!”
我只好也挥挥手说“再见!”我也不能死乞白赖非要跟他去呀!望着儿子远行,我心中一百个放心,我知道他行。
儿子成长的历程,让我明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去做。
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的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你老不放心,什么事都要插手,就等于告诉他:“你不行,我不相信你。”
从小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去锻炼,孩子就有了生存的本领,有了抗风险的能力,当他远走高飞时,你心中只有欣喜而没有担心。
孩子和大人一样,需要自我价值的体现,你的舍得“使用”,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进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你的舍得“使用”,才能让孩子得到锻炼,更加独立。
舍得,才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爱!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舍得用,孩子才能成大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