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姑娘六岁半了,自从她来到这世界,她就成了我的整个世界。
娃小的时候就说娃小,不方便出门见闺蜜见朋友。等娃大了,娃又要学习,同样无法见朋友见闺蜜。即便不出门,用手机都要考虑娃。
一怕手机突然响影响娃睡觉,学习。二怕娃也看样爱上玩手机。故而平时都很少与朋友电话微信联系。
想着过年过节给朋友发微信问候那也是奢侈。
娃一直要我与她互动玩游戏要么就是我给她念书或者我陪她一起看书。你太多次看手机,娃会说“你怎么老是想看手机?”
我就这样寂寞地等着娃慢慢长大。
除了要忍受没有朋友的寂寞,妈妈们还得装得了逼。
这个装逼可不是说要你没钱装大款,而是让你没文化装有文化,不爱学习也装爱学习。
娃出生不久我就坚持给娃每天念书。每天除了带她出去玩,在家做游戏,除了睡觉其它时间都是我在念书给娃听。每天念几个小时。念得我口干舌燥,喉咙冒烟,声音嘶哑。我曾经都担心我的嗓子会损伤。
后来娃大了,会自己玩了,以为可以轻松点,但那也只是个梦而已。娃一边玩游戏,一边还要我念书她听。
嗯,很多家长肯定认为这样不好,娃三心二意。
但从平时与娃的交流我惊讶地发现姑娘都有认真听我念,平时小嘴巴里冒出的词句都是从我念给她听的书中学到的,运用的还很准确到位,这更让我坚定了念书给娃听的想法,而且念得更激情澎湃。
娃不玩的时候就要求我和她一起看书,这时我就得装出很感兴趣的样子:哇,这个好有趣哦,这个好好玩哦,这个好搞笑哦。。。。。。
其实我心里是觉得没啥好看的。
娃慢慢长大,慢慢学习,到四岁左右她就可以自己看书了。
你该以为我解脱了吧。那简直是奢望。
娃在看书,我也得拿起书陪她一起静静地看。我要装作我很享受看书的样子。有时还不得不认真看,
因为娃会问你觉得这里好不好看。如果我说好看,娃会接着问“为什么”。不认真都不行。
娃四岁前看绘本,四岁她就不喜欢看简单的绘本了。四岁开始她就看文字多只穿插少量图片的书。
有时娃不喜欢看某本书,我都会先看看那本书,然后跟娃说“那本书好好看,笨狼还把尾巴种在地里,你猜他的尾巴会不会长呢?”
这样娃有好奇心了,她也想看,并且越看越有味。看到搞笑处自己情不自禁地咯咯笑。
这样她慢慢地就知道不能看第一眼就判断书好不好看,要深入地看。娃就这样在书海里畅游。
现在姑娘六岁半,上小学了。
我希望娃能在书海里游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广。那我就得接着装。我希望姑娘看些名著。
为了引导她看名著,我自己就装作很喜欢名著的样子,也看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
说实话,我没看过什么名著,原来只是在课本中学过些节选。我装的同时也弥补了我对名著只闻其名,不知其容的遗憾。
姑娘看到我在看,而且我时不时透露些有趣的情节给娃,我相信将来她一定会爱上名著。而且我还可以与姑娘一起交流。
教育娃的路上,我寂寞有多深,装得有多远,娃将来的路就有多长,就有多宽!听完孔教授的课后,我感触很深,对我触动也很大,有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
现在我意识到我的思想是多么得陈腐,虽然看过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但没有学到本质,只是学到了一些皮毛而已。
听了孔教授的课,我意识到了我的错误理念和观点,让我获益匪浅,下面我说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1.家是孩子温暖的港湾,给孩子足够的爱。
家不是一个可以说理的地方,家是一个可以让人放松,给人舒适感、安全感的地方。
接纳孩子作为独立的一个人而不是挑三拣四、吹毛求疵。
孩子在自己身边也就那么几年,少一些对孩子的要求,多一些对孩子的接纳。
就像孔教授说的,不要把自己的遗憾强加到孩子身上,不要在孩子的身上寻找存在感、价值感。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剥夺了孩子的快乐童年,压抑了孩子的天性。没有平心静气地和孩子相处,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过于重要,把家当成了战场,和孩子一较高下。虽然表面是自己赢了,孩子顺从了,但本质上却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当负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大爆发,到那时候就不是家长能控制的了。
孩子原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需要被人尊重而不是一味的压制。
就像孔教授所说的,既然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还不允许孩子哭进行发泄吗?而我们就做错了,既不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不允许孩子哭闹,压制孩子,现在想想我们是多么残忍的父母,太无情无义了。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要接纳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爱,给孩子依靠的臂膀。
2.给孩子立公共规矩很重要。
就像孔教授所说的,给孩子立公共规矩,不要给孩子立太多个性化规矩。让孩子知道要守公共规矩,按公共规矩做事。在学校要遵守学校的纪律,遵守课堂纪律,出门要遵守交通规则,在社会上要遵守社会规则。在这方面我们做的很不够,给孩子立了太多的个性化规矩,反而忽视了公共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遵守公共规矩了才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
意识到错误以后,我们一定要给孩子立好公共规矩,给孩子做好榜样。
3.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作为家长,干预了孩子太多的事情,把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都为孩子做了,比如学校布置的手抄报,各种手工,都是家长完成的。孩子的学习问题,不能依靠物质奖励来使孩子获得动力,要让他明白那是他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是任何奖励能督促的,是自己以后安身立命的根本。听了孔教授讲的关于踢足球的那个故事,才明白我们家长做的事情,错的是多么得离谱,把孩子学习的内动力转化为外部动力后是多么得愚蠢,是我们阻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丧失了学习的内动力。
4.不要把不好的理念代际传承到孩子身上。
许多家长都把以前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无意识的加到到孩子身上,家长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多么得错误。
对待孩子,要站在平等的角度去思考,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物,有自己的思想,不能让孩子被这种代际传承的思想毒害,再传承到孩子的孩子身上,这种无意识的伤害和创伤对孩子是无法弥补的,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期待得到老师更多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少点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