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三方协议?
三方协议:《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一般说的《就业协议》也是它,应届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的时候才需要签。
三方是 :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
有什么作用:在毕业到就业这个过渡期,给大家一个保障。明确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解决应届毕业生户籍、档案、保险、公积金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对毕业生:签了三方,毕业的时候学校才给发派遣证,表示这个学生我们培养好了,可以完完整整的交给用人单位。对用人单位:签了三方就意味着招到了一名毕业生,要接收毕业生来就业,并且解决户口、档案等问题。对学校:这是教育培养工作的结束与就业交接的开始,也是算就业率的凭据。
签订流程:三方协议,就是三方都要涉签,签署顺序:毕业生-单位-学校,一定不要乱了顺序。(1)学校统一发,或者毕业生敲定工作以后拿着单位接收函到学校领取,一式三份;(2)毕业生本人填自己的情况,别填错;(3)寄给用人单位填写、盖章;(4)返回学校,由学校填写盖章;(5)协议生效,三方各留一份。
何时终止:毕业生拿着报到证到单位报到、用人单位正式接收后自行终止。然后用人单位会与毕业生签正式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一签,三方协议就失效了。
注意事项:想好了再签,尽量别解约。注意单位名称不要写错,要写跟盖章一致的全称。填自己的专业时不要简写,教务处是怎么定名的就怎么写。看好违约金是多少,能少点就少点。如果有补充信息,填到备注栏里,保障自己的权益。实在要解约的话,签订时要谨慎,尽量不要走到解约这一步,如果有也一定跟单位协商好,争取减少违约金及其他影响。解约流程:(1)毕业生向用人单位申请,请单位发放三方协议解约函;(2)毕业生持解约函到学校;(3)学校审核通过,将解除旧的,发放新的。
三方协议与劳动合同异同:三方协议书只是三方签订的就业意向,不是劳动关系的法律文件,对劳动关系没有约束力,只有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并与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或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毕业生才能和用人单位形成正式的劳动关系。如果没签劳动合同,或者签了以后试用期未通过,那也没有正式形成劳动关系。
二、三方协议对应届生身份没有影响
三方协议并非正式的劳动合同,所以对考生的应届生身份并不造成影响。但如若考生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就算是毕业当年,在国考报考时,也不算应届生身份了,也就不能报考定向招考应届生的职位了,请考生注意。国考临近,现在也正是毕业季,由于国家公务员考试在10月份就要开始招录了,很多应届毕业生都在积极备考。
但是临近毕业,学校要求考生提交签好的三方协议以保证学校的就业率,但是很多考生了解到签了三方协议就会失去应届生身份,就不能用应届生身份报考国家公务员考试,那真的是这样吗?
三方协议对应届生身份到底有没有影响?
三方协议书只是三方签订的就业意向,不是劳动关系的法律文件,对劳动关系没有约束力。
只有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并与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或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毕业生才能和用人单位形成正式的劳动关系。
如果没签劳动合同,或者签了以后试用期未通过,那也没有正式形成劳动关系。
三方协议并非正式的劳动合同,所以对考生的应届生身份并不造成影响。
但如若考生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就算是毕业当年,在国考报考时,也不算应届生身份了,也就不能报考定向招考应届生的职位了,请大家注意啦。
所以签订了三方协议不会影响你的应届生身份,只要你在择业期内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缴纳过社保、公积金,而且档案还存放在学校或是当地的人才市场,就仍具备应届毕业生身份。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应届生有多种?
很多人认为应届毕业生就是在学制最后一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比如本科大四的学生。
其实,国家公务员考试政策中,还规定了以下这种情形的考生,也可以按应届毕业生对待:
国家统一招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和在择业期内(国家规定择业期为二年)未落实工作单位、其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保留在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毕业生,可按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报考国考,你是、毕业的往届生,但是你还没有参加工作,没有签订过劳动合同,没有缴纳过社会保险,户口、档案、以及组织关系没有发生转移,无论是保留在原学校,还是保留在生源地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人才市场的,可以以应届生身份报考国家公务员考试。
需要注意的是: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夜大/电大等非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考生没有应届毕业生这么一说,即使你是毕业当年,已经取得学历证明,虽然可以报考,但不能算是应届毕业生。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应届毕业生在岗位选择、备考时间、专业知识上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公务员考试本身竞争就很激烈,多一项优势就多了一重保障,所以小伙伴们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报考。
最后我们也提醒大家,虽然三方协议不会影响你以应届毕业生身份报名国考,但在签订时还是要慎重。机会是有限的,一定要抓住每次得之不易的机会,从现在开始全面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