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人才引进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怎么做

人才引进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在商品经济环境下,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不要说边远的民族地区,即使是内地的重要城市,作家的成长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全球化席卷中国之际,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作家队伍急需输入新鲜血液,而在传统作家队伍中,40岁以下的所谓晚生代、新生代民族作家人才奇缺。

在商品经济环境下,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不要说边远的民族地区,即使是内地的重要城市,作家的成长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全球化席卷中国之际,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作家队伍急需输入新鲜血液,而在传统作家队伍中,40岁以下的所谓晚生代、新生代民族作家人才奇缺。网络出现之后,各地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整体上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为造就文学新人开辟了一条新的航线。在某种程度上,少数民族地区反而成为这次传播革命的最大受益者。一根网线缩短了他们与文化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改变了民族创作的生存空间,巨大而无形的网络为新生一代少数民族作家心灵还乡创造了条件。   网络改变了社会环境,基于网络的传播方式将人与世界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拉近,无论是远离家乡,还是偏远地区的民族作家,都在经历一场人与时空的重新塑造过程。超越地域的文化想象,使新一代民族作家进入了更加广阔的话语选择环境当中。当今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人类的想象力因此而遭受到最为严峻的挑战。在实体的现实世界体制严谨、体系完备的背景下,网络社会自然而然承担起了任想象驰骋的与现实世界所平行的“第二世界”。总书记曾说过“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学习与应用,发表了与之相关的系列重要讲话,并出台了相关工作文件。党的十九大上,总书记再次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并且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然而,如何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增强广大领导干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还需要从其本身的“魅力”说开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之支撑
尽展鲜明的底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底色表现于其兼收并蓄的特质、一脉相承的发展思路及符合中国国情但迥异于其他文明的创造性智慧。不论是与古希腊同时期的百家争鸣盛况,还是深刻总结了秦王朝过分尊崇法家思想与暴力而亡,并代之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容并包诸子百家思想精华来治国的有着“贯朽粟腐”之称的汉王朝,亦或自此之后以修正、探索与重新校正为特征的、几百年分裂局面催生出来的生气蓬勃的大唐盛世,都是绵延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兼收并蓄的发展过程中造就一个又一个文明高峰的真实写照。
与中华文明不同的是,自最早的奴隶制出现于人类社会起,几乎所有创造过辉煌成就的文明一旦沉沦下去,就再不会走出低谷重塑往日巅峰时期的荣光。古代巴比伦留下了《汉谟拉比法典》与文化符号式的存在于后人记忆中;古代埃及在遭遇劲敌的攻击下,祭司阶层垮塌,文明无法接续;古代印度则保留了地理上的关联而未将文明承续。纵然这些被学界公认的文明在历史上都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但在被其他文明取代后存留至今的是碎片化的文化元素,或是嵌入其他文化体系中充当补充的角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的中华民族虽然在清朝中后期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但依然经受住了考验,中华文明未曾灭亡亦没有中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兼收并蓄人类文明成果的伟大成就。总书记所讲的“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正是对中华文明的独立性、兼容性、创新性、适应性,在面对外来冲击和内在失序中依然能够保持自我更化,并最终走出困境,不断书写民族发展华章的深刻总结,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底色释放出的能量所在。因此,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吸收这份能量对于带领人民做好做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怎么做(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