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落户”一线班组
本报讯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博士成群林,是上海航天局800所103
车间唐建平班组的普通一员。“扎根”生产车间一年多,这让成群林深切感受到与“坐办公室”不一样———“一线班组是个锻炼人的地方!”在上海航天局,博士“落户”一线班组的不少,他们为班组技术创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博士有了实践平台
2007年10月,成群林从800所工艺中心调到唐建平班组,他坦言:“虽说是组织调动,但我内心也很渴望去一线班组。一是劳模班组的号召力,二是一线车间拥有高精度加工设备,不少老师傅有20多年的数控加工经验,对我们刚从学校毕业的工程学博士来说,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车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
成群林告诉记者,一年多来,通过在车间向老师傅学习、参加班组讨论会,他的技术水平大有提高,同时,成群林还与班组同事就技术难题共同研究,形成了《刀具全生命同期管理技术》等课题,论文获得首届中国航天数控加工技术交流大会一等奖。
为班组创新注入活力
记者在上海航天局采访中获悉,“落户”一线班组的博士并不少。149厂工会主席潘哲辉说:“记得三年前厂里引进第一台数控机床时,由于没有请到专业技术人员,只能由工人师傅边学边摸索。为此,厂里提出高学历人才进厂后,要先到车间‘滚一滚’,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知识,并帮助车间操作工人掌握复杂的加工程序,开展班组创新活动。”从哈工大毕业的荆怀清是该厂第一个引进的博士,经过在一线班组的长期锻炼,如今他已成长为副总工艺师;同样曾在生产一线度过许多时光的姚君山博士,率领攻关团队成功攻克了诸多工程应用难题,为搅拌摩擦焊技术工程化应用提供了坚实的质量保证和工艺标准支撑。
潘哲辉说,博士下车间,一来有了实践平台,二来他们为班组技术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件大好事。
&来源:劳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