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农村、走进城市并拥有城镇户口,曾是多少农民的向往,如今却已不再。近日,新华社记者赴安徽、四川、河北等地调查发现,多数试点中小城市已经全面放开农民进城,但在& 零门槛&前,农民落户的意愿普遍不高,甚至把户口从城市迁回农村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一奇怪的现象被称为& 逆城镇化&。有学者认为,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逆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城乡差距大大缩减后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城市化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通过对西方国家城镇化过程的实证分析,学者得出结论:城镇化率大于70%的阶段属于稳定发展阶段,此后城镇化增速趋缓甚至停滞,进而出现逆城镇化现象。但我国的逆城镇化不属于此种情况。
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约在5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60%左右的水平,尚未充分释放高城镇化率带来的福利。有人认为,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仍处于低水平的阶段,过早出现的逆城镇化现象,对今后的城镇化发展不利。
&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要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按照国家规划,到,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60%左右,并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现实并不乐观。湖北一地级市去年放开城区落户政策,同期共有10万农民工回流的背景下,农民工城区落户人数只有5700多人。同样,全国新型城镇化第一批试点的四川省阆中市,农转非人口3185人,而原计划每年2万人进城落户。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农民并非不愿成为市民。湖北宜城市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当地70%农民有迁到城市居住的意愿,但不愿意迁入户口。为何不愿办理城镇户口?究其原因在于,农村户口的& 含金量&明显上涨。近年来附着在农业户口上的优惠政策不断出台,大大增加了农业户口的吸引力。
一位农民就对湖北当地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作了详细对比,发现在与户口相关联的12项权益中,就业、养老保险、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等5项城乡政策基本无差别;土地权益、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村五保、扶贫等5项是农村户口独有;只有低保城市补助标准比农村每月高40元,公租房、廉租房为城市户口独有的,可以说两者在以上权力对比中差距不大。
不迁户口,是农村人在算了一笔利益账后的理性选择。更何况,农业户口比非农户口还要多两块地,土地与宅基地。在土地价格持续上涨的今天,有地与无地,决定了个人财产的多寡,也决定了个人对居住地的选择。所以,不愿进城的农民,归根到底还是不愿放弃与农业户口所挂钩的那些福利。
有专家认为,防止逆城镇化现象的出现,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让农民和土地& 解绑&,而不能头疼医头,将农民& 赶&进城,或禁止城里人& 下乡&。实现1亿人的城镇化,任重道远。也许当& 农民&只是一份职业,而不是身份或土地拥有者的代称时,城镇化才能彻底实现。
打开& 一网通办&总门户,在首页找到& 在线开具证明&服务专栏,只需轻点鼠标,就可在线开具电子证明材料。记者今天上午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获悉,市民常用的12类高频证明已实现在线开具,截至4月19日,通过& 一网通办&在线开具各类证明已达16799张。
上月起,12类高频证明作为首批试点已上线试运行,包括户籍证明、出入境记录、税收完税证明(表格式)、一照一码户清税证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登记通知)、丢失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报税证明单、社保缴费证明、来沪人员生育情况证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养老保险临时账户参保缴费情况、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存档证明、婚姻登记档案证明书等,涉及公安、教委、人社、卫健、税务、档案等6家单位。
在线开具证明为百姓提供便捷服务,节省办事时间。例如,& 学生事务中心存档证明&主要服务毕业生,在单位入职、实习实训、考研等场景有实际需求。在线开具证明后,学生不必再跑到学生事务中心,就能证明他们的档案所在。
这些证明如何开具?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了现场演示。以& 户籍证明&为例:首先,登录& 一网通办&总门户,选择对应户籍的区和派出所;第二步,扫描二维码,按照提示读出验证码并拍一段视频上传,进行身份认证;第三步,通过认证后,网页进入信息填写页面,& 姓名&& 身份证&& 手机号码&等都已预先填写完毕,需要手动输入的是& 联系地址&与& 申报事由&;第四步,上传材料,电子证照已有身份证信息可以直接读取,其他材料也可通过附件上传;第五步,材料提交成功后,由公安民警在后台审核发放。
依托市大数据中心现有的数据资源,申请表单中的基础信息(如自然人、法人基本信息等)已实现预填,电子证照库已归集的证照材料(如居民身份证、营业执照等)可以免交,通过系统自动对比或人工审核,即可完成电子证明材料在线开具。
在首批上线的12类高频证明中,除& 来沪人员生育情况证明&外,11类电子证明已实现& 零材料&提交,全程在线& 零跑动&。同时,相关电子证明会实时同步至& 随申办市民云&App。除& 来沪人员生育情况证明&& 婚姻登记档案证明&外的10类电子证明,申请人既可直接打印电子证明,也可通过& 随申办市民云&App电子亮证使用。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应用开发部负责人贝聿运介绍,今年10月底前将完成50类证明材料的接入,除了拓展范围外,还将深化电子证明的应用场景,在确保应用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推进电子证明在企业招投标、社会化认证等领域的社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