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作为一种心理特征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形成扎实的知识技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事物的想法和集中。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所谓有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外界的所有信息都必须通过有意识地进入大脑,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对事物的感知不深,信息模糊,使信息不能用于思维和想象材料,不能应用。
?S多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往往在做作业时精神不集中,总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玩耍,以致于学习成绩下降。”“我的孩子喜欢做一会儿家庭作业看一会儿电视,甚至看书也只是随意翻几下便不看了,整个人就是坐不住、静不下来……”。可以看出,孩子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做事情总是有头无尾,不管什么事情一会儿就厌倦了,甚至于连玩都不专心……事实上,这些就是孩子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不集中的真实反映。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十分重视注意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注意力习惯,才会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呢?
一、在玩耍中培养注意力
玩游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引导好,可以是智力的有趣活动,引导不得法,则可能会弄巧成拙,所以游戏也要有目的性。因此,即使是玩耍,也要有一个要求,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的智力,孩子不能为玩而玩,见多才能识广,然而,指导不好,看到更多的人可能会养成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或心猿意马、浮躁不羁的坏习惯,所以一定要在玩耍过程中发挥作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有个小孩子想去动物园玩,家长并没有立即答应下来,而是对他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说:“等周末的时候再去,现在可以多看看动物、植物的图片,熟悉动植物的相关信息特点,要求孩子多看、多听、多问、多记,由于指导得当,要求明确,所以当孩子进入游园后会不停的问这问那,以解惑他不知道的一些问题。游园结束后,让他把所见所闻给家人讲一下,然后他就开始绘声绘色的给家人讲他的所见所闻:有小猴子在吃着瓜子,猴山上映山红开的很旺,还有些猴子在上串下跳,一只大老虎在草地上走来走去,时而看看路人,还有几只白天鹅在水面上游着,还有孔雀、长颈鹿、狮子……等等,他的解说不仅赢得了家人的掌声,而且还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极大的增强了他的求知欲。
二、在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培养注意力
在家庭中,要让孩子每天定时坐到自己固定的位置上听故事、识字、阅读、画画、做手工……要求他学习时要学的认真,写的工整,做的细心,爱想爱问等,家长应该认真帮助孩子,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只有激发他浓厚的学习兴趣,他才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安静专注的做有趣的学习活动。
三、严格要求,强化有意注意
家长要对孩子提出其力所能及的要求,使孩子感到必须集中注意力。如复述发生过的事情或听过的故事,或绘画、写字、下棋等,把较长时间的注意集中在一种活动中,在寓教于乐中不自觉的把事情做好。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以达到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效果。如有些孩子没有离开桌子就去打开电视,或是一些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此时家长就要进行制止,不能因为孩子吵闹而迁就。制止是严格的,但制止的方式可以是一个眼色,一个微笑,一下摇头,不能随意滥用惩罚。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心目中最亲近的榜样,家长身为表率,自身应保持安静专注,情感稳定,不要喜怒无常,浮躁不羁,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和蔼可亲,温柔冷静,严肃认真,从而让孩子不会撒娇,不会害怕,也会更加听话。
五、用积极评价巩固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学会默默学习时,要赞美,有一点进步都要给予一定的肯定,要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幸福,可以发送一份意想不到的小奖励,给孩子们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幼儿自尊的微妙保护中,绝对不能在孩子面前告诉别人他不专心、坐不住等短处,反之,和其他父母讨论孩子的进步,有意识的让孩子听到一句话,积极的提示,孩子会加快向好的方面发展。
总之,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够集中精力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父母应有耐心、有恒心,讲究方法,坚持训练:一戒急燥,二戒时紧时松,三戒枯燥无味,让孩子安下心来专心学习和做事。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一个自卑而缺乏信心的人是很难获得最后成功的,甚至一起步就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不少家长那个发现自己的孩子自卑感很重,心理很着急,又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让孩子真正自信起起来。然而,一个孩子的自卑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家长若不能在早期阶段关注孩子的这一问题,一旦孩子的自卑感形成并定型下来,再要扭转就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了。 要辨别孩子的自卑感是否存在,并非只看表面就能明了的有的孩子自感己不如人,遇事悲观,容易气馁退缩,他们的自卑感是外显的;而另一些孩子则属于自卑和自尊相交织的类型,他们可以表现得很自信,很进取,甚至相当成功,但在内心深处,却往往很自疑,害怕失败,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勤奋,而不是聪明和才干,他们觉得很累,,怕松口气自己就不行了。说不定有一天他们可能被心理压力压垮,一单崩溃就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而这些孩子的家长,在自己孩子发生心理问题之后,总是表现得大吃一惊,诧异于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但往往毁之晚矣。 自卑的形成。主要原因源于错误的儿童教育方法。 首先,是过分保护,家长事事包办,而孩子依赖性强,缺乏主见,不知所措,在失去保护后,难以自决与自卫,怕受伤害;与过分保护相反的是漠不关心,也可能造成孩子的自卑,孩子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不值得别人关注。 其次,过高的期望是孩子自信的又一大杀手,尽管孩子已尽力了,但离家长的期望仍有距离。在这种压力下,孩子很容易感到疲惫、无能,乃至绝望,也有的家长经常批评和指责孩子,使孩子对自己的品行、才智和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又傻又笨”,不仅信心丧失,而且自尊受损,进而有可能自暴自弃。 再次,有些家长喜欢用对照的方法管教孩子,常常在孩子面前提别人的孩子如何如何优秀,或让自己的孩子重视他人的评价,由此,孩子渐渐习惯于或在别人的阴影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只是拿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优势比较,变得消极自卑起来。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比较特殊一点的原因还有对自身个别特征缺陷的消极看法,比如:残疾、肥胖、貌丑等。 预防和克服自卑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培养理智,理解和悦纳自己。 家长往往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只顾自己下命令,却不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不倾听和分析孩子的理由和见解。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民主的交流思想、宽容的态度将会增进两代人的感情,也能促使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家长不要急于代替孩子思考和作结论,让孩子学会理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欣赏和接受自我,无论是好是坏,了解和面对真实的自己,这样孩子就能生活在现实中,有主见,能独立地判断和处理发生在周围的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自信起来。 2、适度的爱和关注。 让孩子感到大人是在关心他的成长,但这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比如认真听孩子的诉苦,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而不是替代孩子去完成本该孩子完成的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做人、知识、心理素质等),若家长过度保护,处处代劳,孩子就学不到这些有用的东西,结果能力比别人差一截,又怎能自信起来呢? 3、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不要只给孩子以目标,尤其是不切实际的、难以完成的目标,家长应分阶段的给孩子提出适宜(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和具体的目标,并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才能最有效的实现它。尽量使任务变成是一件愉快而又值得去做的事情,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完成它。抽象、无用、和情绪化的批评和指责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害。 4、鼓励行动。 自卑感强的孩子往往退缩而害怕行动,担心完不成目标而受到伤害。家长应鼓励孩子在正确的方向上作出尝试和努力,同时要帮助孩子确立“凡事只要尽力而为,便可问心无愧”的观念,切莫以成败论英雄。家长若觉得孩子在积极行动,就应给于好的评价。这样,孩子便能勇于行动,同时在行动中学会承担责任,承受挫折,一旦体验到成功,就能添一份信心,就会慢慢自信起来。 总之,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自卑感很重时,应先找出原因,然后再区别对待,改善孩子所处的环境,促使孩子发生变化。必要时,最好能找心理心理专家咨询,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情况,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