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人才引进

过去孩子犯错都是用暴力来警告孩子的 哪现怎么教育才是正确的?

人才引进
  • 2023-08-19
  • 浏览

摘要:这一点很明显,成人们不会要求一个两岁的孩子完全服从指令。我们很清楚,要禁止3岁以下的儿童做某件事情,只能通过强制性的呵斥。

校园暴力是一种很可怕的存在,让很多学生饱受摧残,严重威胁着孩子的身心健康。作为一名家长,如果你的孩子遭受了校园暴力,或者你的孩子正是校园暴力的始作俑者和参与者,你们会怎么做?孩子还小,想要拒绝校园暴力、避免校园暴力需要靠家长的教育。校园暴力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家长们没有教给孩子防御之策,没有教给孩子如何对校园暴力说不!为此我们总结了三个方面,可以帮助孩子做到说“不”:教孩子懂得拒绝生活中家长要多告诉孩子,面对别人的请求,你不想接受就拒绝;面对别人递过来的东西,不想要就拒绝。同样的,面对自己想要的东西,要敢于争取,要勇敢地说出“我想要”。比如孩子真的很喜欢喝可乐,可是只有一瓶了,只要孩子真的很喜欢,就应该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然可乐就给了另一个喜欢喝的孩子,而他自己只能默默不高兴了。只有孩子勇于表达自我,清楚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才能在面对别人的欺负时,做出拒绝的举动和表明态度。教孩子懂得反抗当孩子受欺负和家长倾诉时,家长先要安慰孩子的情绪,告诉他们不要害怕别人的欺凌,这些事躲是躲不掉的,越是躲对方越是变本加厉。同时,家长要坚定地告诉孩子:一定要学会反抗!比如经常被一些开玩笑,拿走本子或者打你几下,家长要告诉孩子一定要反抗,可以先口头警告:“你们再这样,就真的别怪我了!”如果再犯,他们藏了你的本子,你也可以把他们的本子拿过来,上课的时候直接交给老师,让老师知晓。如果他们多次打人,可以直接用力打回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会反抗的孩子才能掌握主动权,证明自己的力量,不被别人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学习计划。做孩子强有力的靠山如果孩子在受到欺负的时候还手了,家长问清前因后果后,一定要站在孩子的面前,替他挡住接下来的种种困难,为孩子撑起一片保护的天空。只有家长表达出支持的态度,孩子才会认为自己所做的防卫行为是正确的。很多孩子因为还手了却被家长骂,导致后来被欺负也不敢不还手,间接助长了他人气焰。所以,反抗是必要的。而有些孩子是因为性格本身懦弱,这种情况下可以多带孩子运动锻炼身体,这对孩子坚韧的性格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虽然作为家长,你有太多的能力帮孩子解决这件事,也有很大的本领帮自己的孩子“报仇”,但那样子的话,你的孩子可能一辈子就这样懦弱无用。通过命令或暴力的方式使孩子们服从,是一种最错误的教育方式。"服从"要发自内心才能有效,父母们一定要依此规律而行事。如果人性中没有"服从",人类在进化中也没有形成这种品质,那么人类的生活将会呈现出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可想而知会是一片混乱。社会生活中处处昭示着人类的惯于服从!但是这种服从可能是人类毁灭的导火索。盲目的、奴隶式的服从,已经不止一次导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崩溃了。人类并不是缺少服从,而且是太习惯于服从了。问题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有意志力控制的服从。通过对儿童发展过程的观察,我发现服从意识的形成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这让我找到了研究方向。观察表明,服从意识与个性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基本保持同步。刚开始这种意识受本能冲动的影响,随后进入意识层面,最终进入意志控制的领域。但是,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如果想要达到让孩子自愿行动的目的,就要"命令"孩子们去做,并把这种被迫的自愿行动称为"自愿的顺从"、"听话"。但幼儿却特别不"服从",甚至完全倍道而行,他们特别"不听话",常常"说反话"甚至"反驳"。等他们长到四五岁时,这种情况往往就会变本加厉,使大人彻底丧失信心,被迫放弃使他们服从的做法。但是,许多家长却不愿放弃偏见,仍坚持认为幼儿应具有"顺从美德",并称为"幼儿美德"。事实上,我们需要思考并引起注意的是,我们如此轻率地对待的这种"顺从",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成年,似乎"顺从"已经成为一种自然倾向,成为本能。我们发现,社会就是建立在奇妙的"顺从"基础上的,文明就是在"顺从"筑成的道路上前进,人类组织往往滥用"顺从"。"顺从"意味着牺牲。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习惯于无条件地"顺从",习惯于自我牺牲,习惯于自我克制。尽管士兵的天职就是服从,如果他们因服从而牺牲,一般人还会敬慕他们;如果谁企图逃避"服从",则被认为是犯罪或发疯。此外,许多人都有过深刻的生活体验,大家都热衷于服从指引他们生活道路的事或人,而且甘愿作出牺牲。除了提供发展意志力的练习外,在服从中还有另一个因素,就是要培养完成服从行动的能力。在"儿童之家",老师们做了一项有趣的观察,观察孩子们的服从和知道服从的关系。她们发现,孩子的个性一旦形成,服从也就潜伏于孩子们的个性中了。例如,一个孩子开始做某种练习,突然一次做成功了,他很高兴,凝视着,希望重新再做,但有时他会失败。然后,经过一个时期,当他自愿做时,几乎每次都能成功。而当别人叫他做时,却会出错。这是因为外部命令还没有使他从内心产生自愿行动。然而,当练习总是成功、有绝对把握时,别人的命令便会使孩子产生有条不紊的正确行动。这就是说,孩子每次都能完成命令了。

过去,服从就是指儿童必须按照教师和家长的意愿去做事。但是,我们对其深入研究后发现,服从并非如此简单,它的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培养孩子的服从意识,必须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儿童在3岁之前心理发展是不完全的,他们还不能有意识地选择。如果成人给他们的指令不合心意,他们是不会服从的。这一点很明显,成人们不会要求一个两岁的孩子完全服从指令。我们很清楚,要禁止3岁以下的儿童做某件事情,只能通过强制性的呵斥。不过,服从并不代表总是要否定自己的意愿,也可以是主动满足他人的意愿。儿童在3岁以前服从需要一定的能力,3岁以上的儿童在具备相应能力时会服从命令。但是我们知道,儿童内心的成长要经历一些阶段性的过程,在这个人格成型的过程中,儿童服从某些要求,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具备了服从意识,而是表明他能够使用自己具有某种能力。不过,这种能力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才能完全掌握。就像儿童学着运动时一样,1岁左右开始学走路,起先是努力站起来,蹒跚着迈步,然后摔倒在地,他会一次次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不想再尝试。不过,在他们完全学会走路之后,也就可以任意使用这种能力了。 3岁以下儿童的服从意识取决于他所具备的能力,但是同一个命令他们并不是每次都会服从。这时候教师总认为这是儿童在故意反抗,因此对儿童加以训斥责骂,这样反而会影响儿童的正常发展。提到儿童的反复无常让我想起了一件趣事。瑞士教育家帕斯塔罗维奇是教育界的权威人物,他曾经提出了"父爱教育理论"。帕斯塔罗维奇同情儿童所面临的困难,要求教师谅解儿童的错误行为,但是帕斯塔罗维奇不理解儿童的反复无常,他认为如果儿童第一次接受了他的指令,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执行这项指令的能力,那就应该一直如此。正是因为帕斯塔罗维奇不能接受儿童的反复多变,他的"父爱教育理论"也就成为空谈了。

过去孩子犯错都是用暴力来警告孩子的  哪现怎么教育才是正确的?(图1)

&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