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昨从市教育基金会获悉,湖南省教育基金会与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组织了 “第二届乡村好校长计划 ”评审活动,经过层层推荐与选拔,全省15位乡村校长脱颖而出,入围第二届乡村好校长终评。渌口区渌口镇松西子小学校长张艳军、茶陵县舲舫乡中心小学校长谭自云榜上有名。
3月,湖南省教育基金会携手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湖南乡村好校长计划”公益项目。通过各级教育部门推荐,每年通过初评、走访,给予湖南省乡村好校长一定资金奖励和三年成长陪伴。此次参与评选的包括省教育基金会、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湖南省教师培训中心相关负责人以及部分第一届“乡村好校长”获得者。
这两名入围全省第二届“乡村好校长”老师是如何炼成的?
谭自云:担任乡村学校校长7年,仍长期在一线教学
谭自云(受访者供图)
谭自云老师出生于1975年,担任校长已经有22年了,担任乡村学校校长长达17年,目前是茶陵县舲舫乡中心小学校长。
“全社会都应该支持办学,一起关注乡村孩子的成长。”谭自云说,他一直有一个办学理念,就是让乡村孩子享受城市教育。
倡议成立基金会助力乡村教育
今年9月份,在谭自云的倡议下,学校成立了 “舲舫教育基金”,并且筹得资金50多万元。
谭自云将这些爱心款用到了六个地方。
一是给每个孩子购买校服。谭自云说,按规定,农村学校不能收费购买校服,但是校服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学生需要有夏季和冬季两种校服。
二是购买或开发经典图书。谭自云说,随着中考和高考的改革,经典诵读成为中小学重要的教育内容,但学校此类图书匮乏。有了资金后,学校可以通过统一购买和自主开发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可以循环使用的诵读教材,为孩子们夯实文学基础。
三是通过购买服务,为孩子们提供艺术教育。谭自云说,农村教育中,艺术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短板,我们可以通过募集资金后,为学生请到县最优秀的艺术教师,给孩子们上课,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四是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质量前三名的教师给予重奖,对成绩优异、品德高尚的学生进行重奖。
五是建立资助机制。对孤儿和极度贫困的学生进行资助。
六是在中小学建设将军雕塑群,并把捐赠人的名字雕刻在基座上,给学生树立我为人人的榜样。
目前,这些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之中。
每个月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
“有爱心的老师一定能够带出有爱心的学生。”谭自云说,乡村学校留守儿童比较多,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关怀,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为此,他们坚持每个月为孩子们过一次集体生日,让孩子们并不孤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在留守儿童和特殊儿童教育方面,他担任茶陵留守儿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创设了“留守儿童集体生日”“留守儿童快乐周末”“留守儿童教育公众号”等,为留守儿童出版了《诗意留守》。很多人看到信息后,会主动与谭老师联系,对孩子们给予更多关怀。
在该县世纪星学校工作的时候,谭自云收养了一名孤儿,身边的熟人在他的感动下,也长期对孤儿进行了资助。周末的时候,大家会陪伴这些孩子去长沙、株洲城区等地游玩。
“老师离开讲堂,就是不务正业”
在茶陵县教育局和很多同行眼中,谭自云是一名研究型教育者。
“我爱写作,写作是我专业发展的基石,可以将教育中积累的点滴经验,与大家分享。”谭自云说,他2008年开通了自己的教育博客;2014年建立自己的教育网站;开通小学道德与法治公众号。平日里,自己的一些教育理念、感想会通过这些渠道传播出去。
这些年,谭自云的论文获得八个湖南省一等奖,多个省二等奖与市一等奖。同时,还出版了几本书籍,编写了多本教材。比如,《聆听智者的声音》《诗意留守》《教师主题研修网络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基于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教学36例》等。
茶陵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谭老师虽然担任校长,但仍长期在一线教学,积极参加各种赛课活动。
&
比如,2011年,执教《我们的历史朝代顺序表》获得全国一等奖;,执教《读懂父母的爱》获得全国一等奖;,执教《家的记忆》获得全国名师工作室现场赛课特等奖。同时,三次担任湖南省道德与法治赛课评委,两次担任湖南省和教育部道德与法治学科一师一优课的评委。
“赛课是我专业成长的法宝,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是我永恒的追求。”谭自云说,作为一名老师,如果离开讲堂,就是不务正业,只有在课堂上才会有成长。
张艳军:8年时间,将一所农村薄弱校变成渌口区名校
张老师今年44岁,从教25年,在乡村学校做了10年校长,目前是渌口区渌口镇松西子小学校长。该校创建只有短短8年的时间,从一所农村的薄弱校变身为渌口区名学校,得到同行、家长、社会的高度评价。谭艳军也获评“株洲市关心下一代十佳校长”和“株洲县名校长”等荣誉。
张艳军说,从她8年前进入该学校时就确定了一个目标: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
走出校门教孩子,课堂搬到田野里
2011年,国家大力倡导新农村建设,市政府重点建设了一批新农村示范基地。其中,株洲县松西子社区创建为湖南省体验式公园,社区内创建了一所小学。
张艳军说,城里孩子不缺她一个教师,但到农村,则可以影响一批孩子的成长。
“将一所农村薄弱学校尽快办成家长心目中较为理想的学校。”张艳军说,这是她一直的工作目标,因为家长都希望小孩在身边就能接受好的教育。
农村教育如何做好?张艳军说,他们要做的就是因地制宜实施因材施教。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张艳军说,为了增强学校文化底蕴,他们把整个学校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打造成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堂,把传统文化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和“三字经”做成主题墙。
与此同时,学校研发和编写了两本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张艳军说,松西子社区有自己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等,这些资源对学生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她要做的就是,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学生走进社区,了解社区,服务社区。比如,学生会走出校园,进入松西子社区的蔬菜基地、葡萄果园、蓝莓果园、百家农家乐,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体验劳动的乐趣。
又比如,每年的清明节,学校会组织孩子前去松西子社区的英烈墓地、红色教育基地,清扫烈士墓,祭奠英烈。
打开校门办教育,居民来到校园里
农村教育,家长们的文化储备和教育理念也很关键。基于此,在学校步入正轨发展后,张艳军提出了“开放教育资源,提高居民素质”的解决方式。
在渌口区松西子社区居民心中,松西子小学是所有人的学校。因为,学校图书馆面向所有居民开放,居民可以到学校图书馆看书,接触和了解新事物,也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到学校图书馆阅读。
“国家一直倡导全民阅读,我们只是利用自己的方便,做了一点点事情而已。”张艳军说,学校还开放了运动场和健身器材等体育设施,为社区居民健身和娱乐提供最大的便利。放学后或者周末,经常可以看到社区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孙女,在校园里健身与嬉戏。
与此同时,该校每学期开展参教议教活动,主动打开校门,让社区居民和学生家长到学校观摩课堂教学,参与学生大型活动,监督学校食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