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人才引进

孩子思想过于偏激家长因该怎么应付

人才引进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利用孩子的完美和秩序敏感期,父母可以顺势引导他学习将自己的物品、玩具等放在固定的地方,摆放整齐并自行保管,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果一个孩子一根筋儿,咬着青山不放手,这有什么问题?说明他的价值观来源单一,考虑问题比较简单,做事的方法比较单一。
怎么来的?跟父母学的!父母在生活中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什么态度,孩子就学会了这个态度。如果父母是建设性的、多元化的、客观的,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孩子不大可能会变成很偏激的人。如果父母看事情就是一根筋儿,总是感觉“如果不这样那就完蛋了。如果不这样那就糟糕了……”
如果父母都是这种态度的话,孩子能学会多元地看事情吗?他会觉得一件事情至少有三种解决方法吗?不会的,他一定会从父母那里继承这种偏激的、单调的、刻板的思维模式和做事方法,这都是跟父母学的。
还有一种,父母喜欢教育孩子。怎么教育?就拿着“老师说的”、或者什么“古人说的”、“圣贤说的”当令牌,去要求孩子做到。有的家长喜欢让孩子读经,有的家长信佛,有的家长什么都不信,就信人民币。这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的教育,父母的这种认知水平,本身就有偏差,如果在生活中施加某种类型的高强度的教育,就把孩子教笨了。所以,除了这种家庭传承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笨了。
父母教育孩子,没有金刚钻,最好别教育,你就让孩子自己去发展,给他创造条件。比如,多买点书,多陪孩子看看电影,多陪他出去走走,多交流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这样就可以了,不要轻易去教育孩子,就教孩子做人做事,以及生活中的真善美就可以了。
还有一些社会教育,会把孩子教育笨了。比如说,有些学校的教育理念很糟糕,分数至上,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这也会把孩子教笨。为什么会这样呢?学习最重要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单一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性化,也没有多元的方式,就是反复做题,死记硬背,孩子肯定会学笨。有些孩子思想偏激,会是因为这种教育理念的偏差所致。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孩子成长的家庭变小了。比如说,单亲家庭,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孩子生活,或者一个爸爸带着一个孩子生活。这个家庭里面就两个人,孩子只能是全部受妈妈的影响或者全部受爸爸的影响。而一个健全的家庭,妈妈在爸爸也在,妈妈尊重爸爸,爸爸尊重妈妈。这个时候,两个人的价值观、两个人的信念系统都会影响到孩子,孩子接触到的这种影响就不会那么单一、不会那么偏激。所以家庭越小,越容易出现这个价值观单一或者做人做事方法太简单粗暴的问题。这是单亲家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三口之家也很容易出现这些问题,因为有些爸爸会缺位。爸爸虽然还在这个家庭里面,但是他没有发挥作用,他既不跟孩子玩儿,也很少跟孩子聊天,爸爸的价值观很难影响到孩子。所以家庭小的问题,是我们中国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可以向古人学习。古人都是大家庭,亲戚朋友,一个姓的家族,都住在附近,经常串门儿。女人就经常带着小孩儿在一起,叽叽呱呱的说这样说那样。小孩子无意中就听到,婶婶这么说嫂嫂那么说,他就接触很多的信息,他就有很多的价值观的系统出现,就可以避免偏激的问题。
单亲的家庭,或者是家庭中比较简单粗暴的这种家庭,就需要多带孩子去串串门儿,多结交周边的朋友。比如说邻居,或者是孩子班级的同学,多结交朋友,经常来往,来往的越密切越好。有的家长现在就是不愿意去串门儿,一是自己嫌麻烦,一是怕给别人带来麻烦。但是你要知道,这件事情对你的孩子很重要,你不要嫌麻烦也不要怕给别人带来麻烦。人和人交往有一个现象,虽然你经常去拜访别人,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但是你这样做久了以后,别人其实也喜欢这种方式,也是依赖于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过程中做得好一点,比如说拜访的时间短一点,然后彼此礼尚往来。这样做得好一点,这样大家的感情就会深一点,这样我们的价值观来源系统就多一点。
当然啦,这都不是终极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想拥有多元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避免单调、刻板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最重要的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时,也不要把学习看得那么重要,也不要把什么分数啊、特长啊,挣钱啊……这些看得太重要,我们想方设法让孩子爱读书最重要。因为书是最丰富的学习的方式,世界最伟大的文明和知识都主要是以书为载体来传承。孩子“一根筋”,不是不讲理

孩子“一根筋”的阶段,我也曾经历过。记得在琛琛 1岁半的时候,有段时间特别痴迷米老鼠。有一次,我特意给他买了一双带有米老鼠图案的新鞋。小家伙欢天喜地穿上新鞋,可还没高兴几分钟,就因为鞋帮上沾了一点儿脏东西而陷入了情绪低谷。

孩子思想过于偏激家长因该怎么应付(图1)


我拍拍打打,用纸巾擦拭,想了各种办法,却怎么也清理不干净。小家伙被惹恼了:“鞋子脏了!鞋子脏了!”他不断地重复这句话,看起来烦恼不堪,随后大哭。那一刻,无论我怎么给他讲道理,他都听不进去了,只是一个劲地哭。自打琛琛降生后,我第一次体验到了无能为力的感觉——既无法消去鞋子上的脏点,又说服不了他接受事实。那一刻,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搂着他,等待他平息下来。
随着我对儿童心理学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才明白,原来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种敏感期。琛琛当年的这个反应,正是秩序敏感期的典型体现。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凡事讲究秩序——物品要放在固定的位置;谁的物品就是谁的物品,其他人不可以动;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进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或者稍微有点不同,秩序颠倒,都会让他难以接受,继而反应激烈。只有当一切都处在固有的秩序中时,他的内心才会很安宁,否则,他会有严重的恐慌感。琛琛当年正是认定了新鞋子上不能沾有脏东西,所以那个脏点破坏了他的秩序感,他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
父母提升自我修为,平静看待
秩序敏感期常常与完美敏感期结伴而行。秩序敏感期可以看成是孩子追求完美的另一种表现。处在完美敏感期的孩子凡事要求完美,但凡有一丁点不如意就反应激烈。
比如,给他一根香蕉,因为担心他吃不下,你好心掰下一截,他会伤心至极,仿佛他的世界就此坍塌。他不是为了争另外那半根香蕉,而是忍受不了一根完整的香蕉被你掰断这个不完美的事实。你给他一块饼干,不巧这块饼干缺了一只角,在我们成人眼里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就可能引发他强烈的反应。同样的,他不是为了那缺失的一角伤心,而是因为这块饼干不再完美而难过。解决的办法是给他换一根完整的香蕉或者一块完整的饼干。如果没有完整的香蕉或饼干给他,那就只好陪在他身边,跟他共情,然后搂着他,平静地等待他平息下来了。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修为的过程,最需要淡定的心境。这种心境能帮我们接受孩子的种种“不乖”,还能传递给他更多的正能量,让他内心变得更强大,遇事能更快地平静下来。将来成人后,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他才能够承受更多的不如意和挫折。
因势利导,促其养成好习惯
完美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虽然让我们头痛,但只是阶段性的,过了这个阶段,一切都变了。相反,利用孩子的这两个敏感期,我们还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助益。因为,追求完美、讲究秩序,这二者都是好事。
试想,没有乔布斯追求完美的那股偏执劲头,苹果公司走不到今天。缺乏秩序感,人就条理不清晰,自由散漫。因此,当孩子处于这两个敏感期的时候,我们尽量不要跟孩子起冲突。相反,还可以通过努力,帮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
比如,我们可以让家里的物品尽量保持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以保证孩子在有序的空间里能快速地找到他想要的东西,让他看到一切都处在一种“正常”状态。利用孩子的完美和秩序敏感期,父母可以顺势引导他学习将自己的物品、玩具等放在固定的地方,摆放整齐并自行保管,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还可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比如让孩子坐在固定的位置吃饭;在固定的时间睡觉;睡前有一套他习惯的固定的程序——玩一个他喜欢的安静一点的游戏,看会儿书,然后洗漱、上床、关灯,听妈妈讲睡前故事,就寝……此外,当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突然莫名哭闹时,应该考虑一下,是否做某件事情的程序出了问题。一旦程序正确,他的哭闹也就自然消失了。
当我们实在难以确定的时候,有一个绝招,那就是——不管孩子出现什么样的状况(疾病除外),我们都可以先预设它是正常的、阶段性的、很快就会过去的。若能这样想,我们就会比较淡定。当我们淡定下来,很多看似棘手的问题就被我们轻松转化了。而孩子,也终将受我们的影响,得到安抚,并从中学习更灵活的思维模式与处理问题的技巧。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