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日起,上海将开始实施居住证积分管理,凡达到标准分值120分,则可以享受包括同住子女参加高考等市民化待遇。
6月19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即将实施的《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根据该《管理办法》,上海取消了人才居住证和一般居住证的差别,统一施行积分制,并根据不同的积分,提供梯度化的公共服务。
届时将会有多少达到标准分值的外来人口同住子女在沪参加高考?这点还不确定。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毛大立19日称,随迁子女参加中高考的人数肯定会有所增加,但具体人数还要进一步追踪评估。
& 从条件管理转向积分管理,积分条件突出了产业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等因素,为长期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居住的人群建立透明稳定的预期,每个人都可以对照计算,对普通劳动者,也鼓励根据政策导向增加自己的积分。&毛大立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居住证10年
毛大立称,2002年就明确人才居住证持证人员同住子女可按照相关规定参加中考,完成高中学业后可以参加高考。
居住证制度在上海实施已超过10年,自2002年6月起,上海首先在引进人才
中试行居住证制度,2004年又在来沪人员中扩大施行。居住证制度打破了不迁入户籍就不能在沪正规就业的传统模式,为各地来沪创业或就业的人才拓展了进沪渠道。
自2009年起,上海的户籍政策开始从以往的& 指标限定&转为& 条件管理&,并出台了居住证满7年转户籍的政策。
此次& 新政&出台,条件管理再次转化为积分管理。
毛大立介绍说,《上海市居住证》总积分标准分值目前为120分,积分达到120分的持证人可以享受的待遇,与上海户籍居民相比,只少了投靠、低保和经适房三项。
积分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加分指标、减分指标和一票否决指标组成。
其中,基础指标包括年龄、教育背景、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在本市工作及缴纳职工社会保险年限等指标。年龄指标的分值最高30分。教育背景指标最高分值110分,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指标最高分值140分。在上海市工作并按月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每满1年积3分。
加分指标包括紧缺急需专业、投资纳税或带动本地就业、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基数、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远郊重点区域、全日制应届毕业生、表彰奖励、配偶为本市户籍人员等指标。
持证人有违反国家及本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记录或严重刑事犯罪记录的,申请积分资格即被& 一票否决&。
据了解,在确定此次积分指标体系、指标分值时,上海进行了国际国内的比较研究,选取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中国香港地区的移民办法,科学的确定指标和权重。
此后,上海还进行了实测模拟,来验证指标体系。& 我们在闵行、宝山、金山、嘉定四个来沪人员比较集中的郊区,共6.3万人参加了居住证积分管理的实测模拟,从模拟情况来看,与预测有很高的匹配度。&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有关人士称。
增速迅猛的外来人口
对于上海近千万的外来人口而言,此次居住证的积分制管理,尤为关键的是,为广大普通岗位和平凡岗位的劳动者,敞开了一条通过积分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融入上海的通道。
此前,上海市居住证分为A证和C证,分别是人才类居住证和一般外来人口居住证,此次实施的《管理办法》,则彻底取消了居住证的类别,实行统一的居住证,以及统一的积分政策。申办《上海市居住证》条件为& 两个合法稳定&,即合法稳定居住、合法稳定就业。
近些年来,外来人口在上海的增速非常迅猛,使得上海的人口管理和公共服务压力也日益增大。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上海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万人,占39.0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人数相比,十年共增长159.08%,年平均增长率为9.99%。
同时,外来常住人口文化程度偏低,数据显示,外来常住人口中70%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外来人口中非就业人口数量也迅速增加,0-14岁外来人口占上海本市儿童的38.6%,60岁以上外来常住人口也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提高了3倍。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规定,在环卫领域工作的持证人可以加分,每满1年积4分,满5年后开始计入总积分。
上海市发改委总经济师翁华健说,从长远来看,今后符合积分达到标准分值的人数会逐年增加,相应享受市民化待遇的公共财政的保障也会逐年增加。
毛大立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说,虽然做过一些模拟和预测,但具体有多少普通劳动者会达到120分,还需要进一步跟踪评估。
事实上,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也已经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成为明确的方向。
201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放宽市级以下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限制,并要求今后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要与户口性质挂钩。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此前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户籍改革首先要以那些举家迁徙的人口为重点,其他的农民工分期、分批进行。即便其他农民工没有取得城市户籍,也还是要不断解决和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差距,比如社保、子女教育、医疗、保障房、各种就业限制等。如果城市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服务上的差距缩小为零,户籍制度的存在就没有什么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