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孩子关键期的教育
在人类个体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获得某些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时期。在这些时期里,个体时刻处在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在这个年龄段中家长良好的教育会使学生的智力、能力的发展达到最大的程度,而一旦错过了孩子发展的关键阶段,受到的效果就会相差很多。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即将成熟的阶段,认知发展已接近成人的水平,即将面临着高考、就业等选择,是孩子人生重大的转折点。所以,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教育时,要结合其认知发展的特点,全面、辩证地指导孩子,根据孩子的实际特点进行科学地指导。
二、帮助孩子了解不同职业的性质和特点
目前,我国学生大学阶段之前的学习主要内容还是以掌握知识为主,很少深入地了解和接触职业方面的信息,只是通过媒体或是道听途说有一些肤浅的认识。但是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更胜一筹,我们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因此家长应该提前帮助孩子了解不同职业的性质和特点,有助于孩子将来合理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三、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引导孩子正确地树立人生目标
职业的选择是父母和孩子都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一般来说,父母和孩子在选择职业和专业时往往会出现分歧。家长认为自己的阅历丰富,有生活实践经验,而孩子则更多地考虑是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能否发挥出我的特长和优势,进而实现我的远大理想。其实我们说孩子的未来是否成功要靠他们自己去发展,家长不能代替他们去行动,所以孩子的兴趣、特长是关键,是孩子将来发展的核心,家长和孩子应该经常坦诚交流与沟通,不要给孩子强加一个模式让他生活,应综合考证,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
四、帮助孩子做分析、判断和选择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致,专业性也越来越强,于是产生了不计其数的新职业、新专业,面对这么多的职业和专业,家长和学生的意见难免会产生分歧,这时候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选择,与孩子一起平等地研究和探讨,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挥孩子何去何从。家长帮助孩子判断、选择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 了解孩子,避免孩子过度自信,急于成功。高中阶段的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往往还不能够客观的评价,总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年纪轻轻就想功成名就。在选择职业时惟大、惟名、惟热点,并自告奋勇要求负责超过自己能力负荷的工作,误认为这样才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才是成功。然而,现实情况却与这种职业选择心理存在着较大的反差:一是热门行业人员供求反差过大,录用率相对较低,致使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二是“热门”愈热,“冷门”愈冷,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障碍,也使更多人难于合理就业,造成职业定位不准确。所以,家长在帮助孩子进行职业定位时,要把眼光放远些,要培养脚踏实地的精神,制定提升孩子自身能力的计划,不能过于自信,不能盲目追求成功。
2. 家长要避免孩子忽视客观需要,只强调主观。一般来说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确定职业方向是比较科学的方法,但是不能把兴趣、爱好奉为绝对化的择业信条,那样往往会使自己不由自主地陷入择业误区。寻找兴趣、爱好和周围客观环境的最佳结合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可能少走些弯路。
3. 家长要避免孩子缺乏自信,满足现状。现在的孩子虽然聪明、有能力,但是缺乏信心,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总是担心自己在各方面都不成熟,怕不能胜任工作,特别是在遇到晋升机会时,更是担心。另外,他们容易满足现状,总觉得目前的职位已经很好,或是再低一点可能更合适。这种自我破坏与自我限制的行为,有时虽然是无意识的,但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常常会形成心理暗示,从而影响自身和组织生涯规划的实施。长大后,你想成为谁?这是斯坦福大学最火的一门课“人生设计课”中涉及到的问题。这门课的发起人是前苹果公司两位设计师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他们将设计思维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中,目标是让学生“发现自己未来想做什么?”。比尔和戴夫认为,设计思维包含了五种基本心态:好奇心、努力实践、重新定义、专注和深度合作。它们如同5个设计工具,可以用它们建造一切,包括你热爱的生活。
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你长大后想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人生问题。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交给设计师,他们可能会对其“重新定义”:长大后,你想成为谁?
这是斯坦福大学最火的一门课“人生设计课”中涉及到的问题。人生设计课的创始人是两名跨界设计师——前苹果公司员工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
比尔曾经为早期的苹果笔记本电脑设计出屏幕与键盘连接的转轴;戴夫则研发了苹果电脑的一款鼠标。俩人还经常受邀为硅谷的创意天才讲解设计理念。
后来,他们发现自己的设计理念只能帮助人们做出最有创意的产品,却无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所以,二人就决定把设计思维运用到自己的人生中来。
设计思维是近年来在欧美非常流行的教育理念,它其实是设计界的概念,后来被各行各业借鉴。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D.School把它归纳成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其中,设计思维包含五大步骤:
“人生设计课”就是把设计思维运用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一种方式,课程的目标是“如何运用设计思维,发现自己未来想做什么?”。比尔和戴夫认为,设计思维包含了五种基本心态:好奇心、努力实践、重新定义、专注和深度合作。它们如同5个设计工具,你可以用它们建造一切,包括你热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