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针对太自负的孩子 家长因该怎么调整孩子的负面心理

在沪上学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而"自我认知偏差"则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对自身认识不足所造成的。

作为父母应耐心地教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不足。父母还需要规范孩子的行为,督促他们改正自负情绪,告诉孩子在交友中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并加以训练和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他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妙招二:让孩子认识到骄傲的危害 父母应该让孩子认识到骄傲是健康成长的绊脚石,任何成绩的取得只能是阶段性的、局部的,只能作为一个起点。 马莉嘉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小提琴也拉得不错,很招人喜爱,亲戚朋友都喜欢她,老师夸奖她。可是,她太自负了,总是瞧不起别人。小朋友们都不爱和她玩,她也不爱搭理人家。爸爸就给马莉嘉讲骄傲的公鸡的故事,让马莉嘉大受启发。从此之后,马莉嘉变得谦虚起来了。 “满招损,谦受益”,父母应告诉孩子骄傲的危害,应有意识地给孩子介绍一些成功者的经验,告诉他们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在取得成绩后仍能保持谦虚奋进的人。 妙招三:让孩子正确面对批评和建议 批评往往直指一个人的缺点,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批评,他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 田利晖已经小学五年级了,是个爱学习的男孩,由于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因此非常自负。在家里,田利晖已经认为自己是个大人了,对于父母说的话越来越不放在心上。在学校里,田利晖也非常清高,不太愿意与成绩不好的同学一起玩,觉得跟他们在一起没什么意思。对于任课老师,田利晖也不太尊敬,他认为老师的水平不过如此。 有一次,田利晖在和爸爸的谈话中表现出自己看不起同学的思想,他还提到了一次与数学老师发生的争执,原因是数学老师批评田利晖做作业不够仔细。爸爸听了,语重心长地说:“有人批评你,并不是他看不起你,而是他希望你进步。因为,他不批评你,你不会怨恨他,他批评你,你则会怨恨他,而他却选择了批评你,原因就是他希望你进步。爸爸也是这么希望的。”田利晖深受触动,后来,他果然慢慢改正了自负的毛病。 对于孩子来说,他在评论自己时常会出现偏差,原因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若能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就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父母要教会孩子正确地面对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妙招四:表扬孩子要“浓淡”适度 太优秀的孩子往往经不起表扬,表扬过多往往会导致孩子骄傲自满心理的产生。 帆帆是个二年级的小姑娘,在上舞蹈课时,她跳得最好,总是小朋友中的佼佼者,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渐渐地,骄傲的情绪在她身上显露无遗。她经常说这个跳得不好,那个跳得不对,老师有时话说得重一点,她就眼泪汪汪。针对这一点,妈妈请求老师:在以后上课时,只适时而慎重地表扬她,同时要求别人会做的动作,她要做得更好、更标准,但也不要小题大做,伤了她的自尊心,否则,她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自暴自弃。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在表扬孩子时,高度重视感情的作用,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对孩子轻轻的一个微笑,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并且,父母应尽量少在外人面前夸奖孩子,因为小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看到那么多人肯定自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真的多么优秀,从而产生自负情绪。 妙招五:父母要拿捏好“谦虚”的尺度 面对他人对孩子的赞美,父母们,大胆说一句:我的孩子的确棒极了! 浩浩今年6岁半,长得非常可爱,而且聪明伶俐、很有礼貌。他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能说会道,邻居们都十分喜欢他,交口称赞他是个好孩子。但每次爸爸妈妈都极为“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小孩子胡说八道。”浩浩见每次得到大家称赞时,爸爸妈妈都这样评价他,渐渐觉得爸爸妈妈不喜欢他这样的表现,慢慢变得孤僻起来。爸爸妈妈起初还不觉得,后经邻居提醒,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于是爸爸妈妈带浩浩去医院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后来辗转找到一位儿童心理专家,经过谈话和心理测试,才找出浩浩的“病根”来。虽然经过慢慢引导,浩浩的孤僻性格有所改观,但始终没有以前活泼可爱了。爸爸妈妈现在后悔不已,本来是谦虚而已,没想到却把孩子给害了。 谦虚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不顾场合不分情况的谦虚,则是不可取的。在社会竞争意识日趋加强的今天,对孩子来说,他并不能理解父母这种“谦虚”的真实意图,只能误读为父母不认同他的表现,从而丧失继续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谦虚,不仅是良好的学习态度,更是为人处世的必要准则。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赞扬;而骄傲狂妄、目空一切的人,却无人欣赏,反而遭人厌恶。作为父母,让孩子养成谦虚的好品质,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会使孩子受益匪浅。
作为父母应耐心地教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不足。父母还需要规范孩子的行为,督促他们改正自负情绪,告诉孩子在交友中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并加以训练和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他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妙招二:让孩子认识到骄傲的危害父母应该让孩子认识到...
全部展开 婷子小铺 & &-02-06 02:25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骄傲自大是一个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自己亲手挖掘的,要想离开这口陷阱,就必须戒骄戒躁。  拥有谦虚的品德,这对于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都具有正面的帮助。但是想教导出谦虚的好孩子,父母能否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以及对孩子的教养方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这样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
全部展开 一般等价物 & &-02-06 02:33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骄傲自大是一个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自己亲手挖掘的,要想离开这口陷阱,就必须戒骄戒躁。   拥有谦虚的品德,这对于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都具有正面的帮助。但是想教导出谦虚的好孩子,父母能否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以及对孩子的教养方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这样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
全部展开 人生如此 & &-02-06 02:28
下午好!朋友;一:孩子的自尊心比较强,且聪明敏感,情绪反应强烈,持久性较差,同时不允许自己失败,总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在别人面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只愿意接受表扬,不愿意接受批评; 2.接触新知识或新事时,总想一下就学会或做好,经常为此急哭了,但一旦冷静下来就会学得特别快; 3.在游戏...
全部展开 凡平 & &-02-06 02:49
下午好!朋友; 一:孩子的自尊心比较强,且聪明敏感,情绪反应强烈,持久性较差,同时不允许自己失败,总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在别人面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只愿意接受表扬,不愿意接受批评; 2.接触新知识或新事时,总想一下就学会或做好,经常为此急哭了,但一旦冷静下来就会学得特别快;今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一年,本来是应该开学了,但是因为疫情原因,几乎每一个学校都延迟开学的时间,很多学校也都采取了线上授课的方式。
看到老师发的信息之后,我让孩子打开电脑学习。然而孩子只是学了一会儿,就关掉网课,打开游戏界面,兴致勃勃地打起了游戏。
看到这一副画面,我很生气:"不是让你学习吗!你怎么打起了游戏呢!"
孩子回答:"老师讲的都太简单了,我翻翻书就能看懂了,根本不用浪费时间听老师讲课啊。"
我说:"你别以为自己有多大的能耐,我告诉你,你赶紧关掉游戏。"说着,我就要去关掉游戏界面。
孩子推开我的手说:"哎呀,妈妈,你不要把学习想得那么复杂好不好,上个学期我都不知道考了多少次班里第一名了,你就不要担心我的学习了。"
"那也只是你们班啊,你能在你们年级排上第一名吗?你能在整个是市里排上第一名吗?你能在全国排上第一名吗?你能在全世界排上第一名吗?"

相信不仅是我家孩子,相信一些孩子也有目中无人太自负的不良情况,这是由于孩子"自我认知偏差"所导致的。父母应该及时调整孩子的态度,避免孩子过于焦躁和自负,到头来一事无成。

针对太自负的孩子 家长因该怎么调整孩子的负面心理(图1)


孩子"自我认知偏差"的两个成因
首先,父母要知道,什么是"自我认知偏差"呢?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
而"自我认知偏差"则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对自身认识不足所造成的。
造成"自我认知偏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人与人接触时,被反应的某个信息会对形成个人影响有着强烈的作用。简单来说,"首因效应"就是指人对他人的第一印象。这个第一印象是由于自身的不完全信息导致的。
比如说,孩子看到某一个同伴比自己差,那么孩子就会直接认为这个同伴就是比自己差。也许在孩子仔细了解之后,孩子才会发现,哦,原来这个小伙伴就只有一方面做得不好而已,其他方面他都做得比自己好。
2、"近因效应"
什么是"近因效应"呢?它是指个体对获得的信息留下清晰印象,其作用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刚开始接触某一个同伴时,孩子可能之前就已经听到父母在自己面前夸奖他,说他哪哪都好。结果,孩子与这个同伴深入接触之后,才发现他根本就没有像自己的第一印象那样说的好。
这样一对比,孩子就会突然产生一种别人很弱,而自己很优秀的想法。
孩子"自我认知偏差",高傲自负迟早都会害了孩子
不仅仅是小孩子,实际上成年人可能也会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的情况。"自我认知偏差"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一个高傲自负的性格,不管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还是人际交往上面,都会阻碍孩子前行。
具体来说,"自我认知偏差"会给孩子带来以下三个方面不良的影响:
1、长时间待在"舒适区",眼界只局限于某一个区域
实际上,孩子所谓的优点只是在与周围人对比之后得出来的结论。如果孩子
周围的人是非常一般的,那么孩子得出的这个结论其实是有差错的。
然而,孩子并不会意识到这一个差错,孩子只会觉得自己很厉害,于是就慢慢地变得变得懈怠。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个"舒适区",这也就相当于孩子的视野也就一直停留在某一个区域内,孩子很难得到成长。
2、容易变得懒惰,没有上进心
培养一个好习惯和一种优良的品质是非常复杂和辛苦的事情,而改变好习惯
和摧毁一种好品质却是一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
在孩子变得自负之前,孩子是要经过一个努力学习的过程,最终孩子才能达到一个优秀的地步。
当孩子与周围相比之后,孩子发现自己好像比其他人在这一个方面要好很多。这样的想法很容易让孩子变得懒惰,变得没有上进心。
从没有上进心再变得有上进心,这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
3、目中无人,人际交往圈子狭窄
目中无人,自视甚高,不仅对孩子个人发展有害,也会对孩子的人际圈子带
来很大的影响。毕竟,没有一个人愿意和这样一个高傲的人一块儿玩耍。
试想,同伴向孩子倾诉说自己某一个方面不太好,这时,孩子哈哈大笑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啊,这对我来说明明就很简单好不好。本来同伴就已经很沮丧了,听到孩子说这样一句话之后,这个同伴可能就不仅是沮丧了,可能还会带有愤怒。
这样目中无人过于自负的人,往往最终都是没有一个朋友,他们总是孤零零的。
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家长要及时调整孩子的"自我认知偏差"
有一句很老的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调整孩子的"自我认知偏差",也就是说,父母要改正孩子目中无人太自负的缺点,使得孩子变得虚心。
那么,父母可以做些什么来调整孩子的"自我认知偏差"呢?这里有几个建议:
1、客观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首先,父母必须要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而不是让孩子的视线、目光仅仅局
限在某一个自己擅长的方面。因此,父母必须要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短处。
长处可以让孩子变得自信、有自尊、变得积极,而短处则是用来提醒孩子不能过于骄傲,自己不是完美的,也不是无敌的。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能过分强调孩子的优点,也不能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否则这将会造成另外一个方向的认知偏差,那就是孩子过于自卑和抑郁,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点,是一个笨蛋。
不管是哪一种心态,都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成长道路上增加更多的坎坷。
2、调整对自己的期望,使之符合实际情况
著名的花样滑冰运动员羽生结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不到的话,就做到能做到为止;做到后,就继续做到完美为止;做到完美之后,就继续做到无论做几次都能完美为止。"
当孩子看到自己在某一方面似乎做的不错之后,孩子应该适当地提高对于自己的期待,并且,这个期待是应该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样,孩子才能不断进步,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原地徘徊。
当孩子骄傲自负的时候,父母不如让孩子问问自己,是不是每一次都能做的像这次这么好,下次还能不能比这次做得更好,做得更好之后,再下一次能不能比下次做得更好。
3、弥补自身的不足,从另外一个维度提升自己
除了孩子身上的优点之外,父母还需要让孩子注意到自身的缺点,并且让孩
子不断地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缺点。虽然最终这个缺点可能不会成为自己的另外一个优点,但是最起码这个缺点也不会再拖累自己。
其实,改善自身的缺点对于孩子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正是这一次次的改变,才让孩子看到了自己一直在往前走。一旦孩子形成了每天都进步一点点的习惯,我相信孩子肯定会变得更加优秀。
4、多出去见识世面,让孩子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带孩子去见识世面是让孩子改善和调整自我认知偏差的又一重要、有效的方
式。当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比自己优秀的人还有这么多这么多时,孩子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之前引以为傲的东西也许在别人眼中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的。
见识世面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让孩子在自身某一项优势的基础上,再去借鉴和学习其他高高手的优秀之处。这对孩子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长处是很有帮助的。
父母一定要及时调整孩子的自我认知偏差,改善孩子过于目中无人和过于自负的表现,让孩子养成脚踏实地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孩子才会更多更远。
我是小A妈妈育儿师,也是5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够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个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