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后,屈原的《楚辞·九歌》有:“瑶席兮玉,盍将把兮琼芳”。盍是合之意,即指在神座前放置成束的鲜花,这不已接近插花的形式吗?《楚辞·山鬼》是以披花带绿形容山神,折花香以寄思:“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思美人》中虽是屈原借题发挥,但也说明当时的人早已有折枝花卉进行玩赏的风气。“(孽)大薄之芳兮,搴长洲之宿莽,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花艺、插花和花道之间的区别
又如晋人陆凯的梅花诗:“折花逢驿使,寄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将友人相赠的花枝,插于盛水器皿中,这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正是插花艺术的起源。而这些都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已有的。
花艺、插花和花道之间的区别
佛教传入中国较晚,据史料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始闻有浮屠之教(即佛屠),至东汉,天竺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应汉使者的邀请(公元)67年来到洛阳,明帝为他们建筑了白马寺,请他们翻译经典,才开始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而当时,儒家学说仍占统治地位,佛教的影响并不大。三国时期魏开创了清谈学的风气,学又占了统治地统治地位。
花艺、插花和花道之间的区别
西晋佛教依附学,还不能独立发展。东晋,佛教的社会地位影响超过了玄学。到了南北朝,佛教才大为流行。后来又消沉了一段,到隋朝时才正式盛行全国。所以,插花艺术的原始形式不能说是源自佛教供花,佛教供花只是插花中一种形式而已。
花艺、插花和花道之间的区别
插花
“插花”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之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美丽、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故称其为插花艺术。
花艺、插花和花道之间的区别
“花艺”就是广义的插花。更确切地讲,就是用剪切下来的各种花材和其他装饰性材料进行艺术造型的创伤活动,也可称为切花艺术造型。因此,它与插花艺术的创作原理和艺术表现手法基本相同。
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是:
(1)、插花必须是插在容器中,而“花艺”可用也可不用容器,可以吊挂在壁面上,或直接插制在台面上。
花艺、插花和花道之间的区别
(2)、插花必须以植物材料为素材,而“花艺”除用植物材料外,还可用许多非植物的装饰性材料,如金属的、玻璃的、塑料的、棉绸织品等。
花艺、插花和花道之间的区别
(3)、“花艺”创作在选材、构思、造型等方面,都比插花更加广泛自由,尤其在一些大型展览和比赛场合,它被广泛应用,造型趋于大型化,很有气势,这是插花无法与之相比的。
花道
所谓“花道”就是适当地截取树木花草的枝、叶、花朵插入花瓶等花器中的方法和技术,并能给人以艺术和美的享受。简而言之即插花艺术。日语中的“生け花(いけばな)”指的就是花道。花道”和茶道同样是日本独特的传统艺术之一。一、原始萌芽阶段(先秦)
此时期折枝花(切花)得到广泛应用,民间有用花祭祀、借花传情、插花饰仪的习俗,虽然这些表现形式无艺术造型,无章法和技巧,但是极具实用性和浪漫情趣,为以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独特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初级发展阶段(汉、魏及南北朝时期,出现原始容器插花)
南北朝时期《南史》中记有:“晋安王子懋,字云昌,(齐)武帝第七子也,……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这就是早期的佛教供花形式。就这样,插花在佛教仪式中沿习,在民间中逐渐发展。
图片发自花开田园
三、兴盛发展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插花成为一门艺术)
隋唐,插花从佛前供花发展到宫廷和民间,并在这个时期随着文化,宗教等的交流开始传入日本,技术和风格都有所突破。唐章怀太子墓出土壁画就有瓶花、石山的图象。从中可以窥见插花在唐代宫廷以成一种风气。
五代时,插花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花材更为广泛,花器更加考究。此时期为了发挥盘花的艺术效果,当时的巧匠郭江洲发明了“占景盘”(在铜盘内焊接数十枝铜管,以便花材的竖立),大大加强了盘花创作的空间领域,这是中外插画史上最早固定花材的容器。唐朝李后主李煜(历史上有名的艺术皇帝)十分热爱插花并积极倡导插花,于每年春天的“花朝日”(2月15日)定时举办盛大的插花展览会,将宫中的梁栋窗壁、柱拱阶砌,都密布插花作品,称其为“锦洞天”,让人观赏。
占景盘
图片发自花开田园
四、鼎盛阶段(宋代时期)
由于宋代陶瓷业的发达,带动了插花容器的制作和改良,发明了三十一孔花器、六孔花瓶、十九孔花插等,为花材的固定、构图、布局作出重要贡献。这时民间也有了插花养护方面的理论,如《分门琐碎录》中说牡丹、芍药等先烧枝断处后插瓶,若花现萎便再剪后浸于深水中,则色鲜如初。当时由于写意山水画,工笔花鸟画的影响作用。插花从构图到技法上都有了中国的绘画艺术理论作为借鉴,特别是文人插花,已从写实的技法发展到写意的技法。不像唐朝那样讲究富丽堂皇的形式与排场,而是注重花品花德及寓意,注意内涵,以花拟人,“理念花”盛行,构图上追求线条美,突出“清”“疏”,形成清丽疏朗而自然的风格,中国的插花艺术直到现在也是以宋代以来的插花风格为基础的。
图片发自花开田园
五、缓慢发展阶段(元代)
元代社会动荡,插花艺术发展缓慢。文人雅士因避世思想滋长,追求清净和自由自在,借花明志和消愁,随意挥洒,无拘无束。产生了“心象花”和“自由花”。
图片发自花开田园
六、成熟完善阶段(明至清朝中叶,插花艺术系统化)
该时期,插花艺术更是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已从一般的娱乐性质走向学术性质,渐渐地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出现了不少造诣颇深的人物,这些人物不仅工于插花艺术,不少是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界的佼佼者,故其理论也是与诸艺术是互相渗透的,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袁宏道的《瓶史》、张德谦的《瓶花谱》、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陈淏子的《花镜》、沈复的《浮生六记》等。其中袁宏道的《瓶史》最为后世所推崇,它代表了中国的文人插花,是现存最早的插花论著,它从选择花材、插花器皿、插法、花的养护,以及到如何评赏等都作了论述,此书在日本的一些插花刊物里也时有被引用,日本的宏道流就是据此书理论而创立的。此外,《遵生八笺》、《浮生六记》等,对插花的造型也是论述得十分生动和详尽的。这些插花理论的问世,为中国的插花艺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清代的插花在继承了明代淡雅、清新、简洁、明快的风格基础上,趋于华丽明艳的宫廷气派。发明了剑山,出现了谐音花、写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