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和亲密关系的人,我们往往无法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的确,我时常对一些人的表达方式感到困惑与遗憾。在单位,有个小伙子对一个女孩“很有意思”,但就是不敢开口,与此同时,另一个男同事则毫不犹豫地在第一时间发起了感情攻势,结果一年后欢喜抱得美人归。
不久前,一位在一家著名外语机构当接待员的朋友也表示,他们到一所大学举办学习展览,提供免费英语培训,30个名额。围观的学生很多,可大多都只带着眼睛而没有带着嘴来,结果也就白白失去了这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
由于不敢表达、不擅表达,一个人在很多事上的确吃亏不少。是他们天生性格腼腆吗?我看不一定。
1
中国家庭亲子关系有个特点,大家都知道,就是几乎没什么感情交流。父母也好,孩子也好,为对方做了什么,基本不说出来,想着只要问心无愧就好。
关于这个问题,后来我跟一个朋友聊,她说自己小时候跟父母最常见的一种相处方式就是这样。
譬如一家三口去逛街,她看到一件喜欢的衣服,从来不敢直接说“我要这件衣服”,而只会试探性地说“衣服好漂亮啊”。
一般情况下,父母看一眼,就会自动掠过,当没回事。最后逛了半天,她往往什么都买不到。即便买到了也不是自己喜欢的,而是她爸妈喜欢的。
渐渐地,这种模式对朋友的影响就变成了,她不愿也不懂表达自己的一些情感需求。
后来上大学,她谈恋爱,是段异地恋。毕业了,男方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找了工作,打电话告诉她。朋友一听,心情很难受,但就是说不出来,客套了几句就把电话给挂了。
然后她心情压抑,每天饭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可就是不跟对方直说,也不知道怎么说。俩人感情就在这么一种 “说不清道不明”的状况下结束了。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首先,我们需要给孩子机会,让他拥有足够的机会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这样孩子说话的本能才不会被压抑。那么对于家庭中发生的事情呢,父母可以在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决策之际,也听一听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勇于说出自己的见解,父母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就是提高孩子表达的欲望与勇气的最佳动力。
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
每个人的情绪性和知性能力的成长都是呈螺旋状,反复并上升的一个状态,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大器,因而很多父母通过强调知性能力而忽略了情绪情感这一层面,但儿童的心灵都是从情绪性的发育开始的,我们要引导孩子建立属于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这样他们才会拥有良好的自我表达能力,充分的表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