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我国民间艺术的特征有哪些 主要有主要门类?

在沪上学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立杆是社火队中祭祀性的表演节目,其表演者为男青,也着服化妆,手执3米多长的竹杆,在社火队两旁活动,行进中做一些腾空翻身的动作。独杆轿是社火中的杂耍节目,表演时,由两个身强力壮的男青着服化妆,肩抬一根木杆,杆上有一身着滑稽服装的丑角,社火队行进中,在杆上不断做倒立、直立等动作,也有驱赶阻碍社火队前进人群的作用。装扮丑角的演员一般反应迅速,能言善辩,有即兴表演的才能。

一、书法艺术——出鬼入神
1、书法含义: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2、书法特点: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且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形态美、动态美、意境美)
3、汉字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其中,隶书和楷书是正式书体,行书和草书是辅助字体。
4、书法字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其演变规律:由繁到简。
字体 创立或成熟时间 特点
小篆 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字 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楷(真.正)书 形成于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5、著名书法家 朝代 著名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秦代 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东晋 王羲之尤擅草书,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丧乱贴》等,号称“书圣”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楷书中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则擅长草书
北宋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元代 赵孟颓,创立赵体
明代 文征明、董其昌
二、绘画艺术——画中有诗
1、中国画:
地位: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
分类:以题材不同: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
艺术风格上:分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类
2、文人画
地位: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特点: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
注重诗意,“画中有诗”
3、山水画:
地位: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
特点: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
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
在艺术风格上,注重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4、人物画、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三、音乐艺术——金声玉振
1、上古先秦时期
黄帝至周代:诗舞乐三位一体的“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
新石器早期:河南舞阳出土的距今约9000年的“骨笛”,七孔规制,有完整的七声音列。
战 国 时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距今2400年的青铜编钟,钟上铭文记载着上古乐理。
2、汉唐时期
秦汉:设立乐府机构收集民间歌曲和异域音乐,融合成新的音乐样式,有“相和歌”“清商三调”
东晋:形成清婉、细腻、柔美的南国“清商乐”
南北朝和隋唐: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规模宏大。
3、明清时期
音乐:戏曲音乐繁荣;
器乐:形成古琴、琵琶、筝、三弦、唢呐、笛、箫等乐器独奏艺术门类;
名曲: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四、舞蹈艺术——宫廷舞和民间舞
1、宫廷舞蹈的发展历程
萌芽:青海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绘有古人扮作动物跳狩猎舞的形象。
产生:夏商已经产生了宫廷舞蹈。
发展: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包括舞蹈形式在内的礼乐制度。
汉代设乐府,采集整理民间乐舞以满足宫廷文化消费的需要,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
鼎盛:隋唐官办的乐舞机构有教坊司,梨园院,太常寺等,培训专业乐舞艺人.还吸收西域等乐舞。
宋元宫廷队舞,继承了隋唐传统,在艺术上卓有成就。
衰落:明清宫廷舞蹈内容上多为帝王歌功颂德,形式上比较华丽工整,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2、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
先 秦:《诗经》和楚辞中描写了周代中原及荆楚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
两 汉:各地乐舞有了相应发展,出现歌舞繁荣的局面。
南北朝:敦煌石窟的《西凉乐舞》展示了“胡舞”的风范。
隋 唐:民间舞蹈的总体特征是各民族舞蹈艺术的大交流、大融合和大创造。
宋 朝:民间舞蹈兴盛,民间舞队活跃,有许多节目至今仍在民间流传。(《武林旧事》)
五、戏曲艺术——多种戏曲成就
1、历史渊源:秦汉魏晋南北朝乐舞百戏,隋代“四方散乐”,唐代杂技歌舞都与戏曲有渊源关系。
2、初步形成:自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
3、杂剧兴盛:元朝
4、传奇剧繁荣:明代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其中,昆山腔形成“水磨调”
5、京剧出现和繁荣:清朝
陕西民间艺术
华县皮影
皮影又称灯影,在灯光照射下以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原为宫廷戏,唐以后流传于民间。陕西是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华县皮影为陕西东路皮影之代表,在全国颇负盛名。
华县皮影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盛行不衰,在中国的傀儡戏剧中独树一帜,它起源于汉,兴盛于唐、宋、清。清末民初时演唱班社有二、三十家,本世纪30年代曾发展到48家之多。七十年代后仍有17家,从事皮影艺人数百余人,著名皮影艺人有潘京乐、郝炳黎、魏振业、李俊民、汪天喜(雕刻)魏治全(雕刻)等十余人。
华县皮影的制作,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刮、磨、刻、染、熨、缀等20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珑,高约35厘米,以正侧面为主,雕刻刀法以镂空为主,结合传统的绘画线描形式、万字,鱼鳞、星眼、梅花、松针等。其作色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以镂线分色,用固有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镂线计白,自然调和,绚丽谐调,简洁明快,精致高雅,不仅用于演戏,也用于收藏,是不可多的艺术珍品。
陕西民间艺术 华县皮影 社火
社火
简而言之,社火产生原始自发的宗教信仰。"因崇拜而思献媚,假歌舞以祈福佑"。民间祀社风俗歌舞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社火的特指意义,即是指春节期间民间带有媚神性质的风俗歌舞。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是为中华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和历史。
我们现时所说的社火泛指旧时迎神赛会所扮演的各种杂戏。"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难避邪。"社火"是村与村,社与社为祭祀、悦人和社交,在特定的时间(中国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内,群众自发的民间习俗活动。它是民族感情的渲泄,又是才智和生命力展示。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社火种类较多,有三眼炮、旗仗、锣鼓、高跷、挠杆、秧歌和各种民间舞蹈等,社火表演中的各种锣鼓队颇具特色,其中较为壮观的要数韩城的百面锣鼓、挎鼓子、挠杆和大荔的立杆等。百面锣鼓流传于韩城、合阳等地,往往排在社火队伍的前边,俗称响器。
表演时,有120余人参加,老鼓居中,小鼓四面环列,40面大锣和40面铙钹分列左右,两人手持摇杆指挥,锣鼓敲起,气势磅礴,节奏分明,声传数十里,场面雄壮宏伟,群众编口诀称赞“百面锣,随大鼓;铙钹隔,手锣补;看花哨,数小鼓;看气势,像猛虎”。挎鼓子是社火中的祀神乐器,相传元灭金后,为庆贺胜利,军民同乐,后人世代沿袭,作为祭祀法王的鼓乐。
陕西民间艺术 华县皮影 社火
早期表演时,鼓手均头戴尖顶坡式红缨凉盔,身披黄马褂,腰束白色布裙,足蹬战靴,击鼓时仰面朝天,马步蹲裆式击鼓,有蒙古骑士风度。挎鼓子的乐器除鼓、锣、铙钹外,还有嗡号(即海螺),带有古军乐痕迹,其乐谱有老虎磨牙、钉圪巴、肚子疼等。挠杆是为社火锣鼓队渲染气氛的彩色花杆,表演者女装打扮(早期为男扮女装,后改为装扮时髦的姑娘),手执4米长饰有彩绸花束和串串银铃的挠杆(有的还装有镜子或印花毛巾、被面等),浑身摆动,双腿上下有节奏地踩动,挠杆随锣鼓点、铙钹在空中翻飞,几十根挠杆上的五色花束在鼓手上空飞舞,场面十分动人。
立杆是社火队中祭祀性的表演节目,其表演者为男青年,也着服化妆,手执3米多长的竹杆,在社火队两旁活动,行进中做一些腾空翻身的动作。独杆轿是社火中的杂耍节目,表演时,由两个身强力壮的男青年着服化妆,肩抬一根木杆,杆上有一身着滑稽服装的丑角,社火队行进中,在杆上不断做倒立、直立等动作,也有驱赶阻碍社火队前进人群的作用。装扮丑角的演员一般反应迅速,能言善辩,有即兴表演的才能。

当两队社火对阵时,往往要对诗文,内容多是当地的真人真事,双方互相揭短,有的是对方村里的趣事怪事,也有指责坏人坏事和不孝子女的。到现今,诗文中加进了歌颂文明新风的内容,既诙谐风趣,又有教育意义。1984年,辖区各县举办了民间社火表演比赛,中国艺术研究院、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对部分县的社火表演录了像。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的普及,大型社火表演逐渐减少。

我国民间艺术的特征有哪些 主要有主要门类?(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