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必须要从两方面着手。第
一,必须从工作的岗位要求入手,根据岗位性质来采取措施,例如设置考核、奖惩来鼓励自我管理、主动进取,这个是快速建立工作标准和价值导向的方式。第
二,必须根据员工的个体心理特征和群体心理特质来选择管理方式,例如通过抓住合适的机会进行现场教育,通过谈心促进认识,布置具体任务培养自信心和自觉性等。这个就是细水长流的事情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遇到的最多的困惑就是孩子不自觉,不主动。什么事情都需要父母提醒着干,该起床啦,该上课了,该写作业了,快去洗澡吧,你还有英语作业吧,快考试了,快去复习吧,每天有无数次的提醒。凡事催着干,逼着干,不催就不干。
尤其是孩子到了小学四五年级以后,孩子的成长进入了快车道,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可是孩子做事、学习效率却偏偏降低。身体也即将进入青春发育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家长面临很矛盾的境地,不督促,孩子不学,不干;要催促,孩子和你吵,和你闹,出现强烈的对抗,令父母心力憔悴,焦虑抑郁。
孩子为什么不自觉呢?
一、父母过多地干涉、安排。
父母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事情,不敢放手把主动权让给孩子,孩子习惯于被动接受,丧失自觉意识、能力,孩子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干某件事情了,父母已经安排好,已经提醒了好几次。甚至有的家长24小时的时间给孩子布置的满满的,孩子像个机器人,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自己自由的人。
有这样一位女士,是公司里的模范妈妈,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全部投到管教孩子上。她信奉一句老话:慈母多败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她对孩子非常严格,早上必须7点起床,早一定要喝一杯牛奶,吃一个苹果、一个煎蛋,这是为了保证孩子的营养。下午放学回来,必须先把作业做完,然后吃点水果,等先生下班一起吃饭,接下来允许孩子看半小时电视,之后就是练一小时钢琴,最后洗澡上床睡觉。这是她一天下来给孩子规定的作息表,而她真正严格的地方是在约束孩子的规矩和学习上。比如吃饭的时候不准发出声音来,筷子必须握在什么位置,见到熟人必须问好。作业必把每一个字都写好,一笔画都得清清楚楚,朗读课文一定要咬准每一个音。这个孩子一直被周围的人认为是非常省心的孩子,在小时候就表现得比同龄孩子成熟、稳重。可是后来有一天,朋友在超市里碰到这对母子。孩子的妈妈让孩子问好,孩子非常听话地照做了,显得很有礼貌,可是朋友却发现这孩子的验上几平没有什么表情,尤其是眼神,显得很空洞。离开时,妈妈又让他道别,他还是很听话地做了。朋友发现,几乎是他妈发出一个指令,孩子就做一个动作,简直像机器人一样。本来朋友很想向这个妈妈讨教一些教育经验,在看见这一幕后,已经没这个心思了。她说:“从头到尾我就觉得这个孩子像一个木偶,扯一扯就动一动,好像没有人气。”
& &孩子没有思考的机会,孩子感觉到大脑的外部有一个“时钟”,那就是父母,在定时提醒自己,所以孩子根本不用去启动自己内部的时钟,久而久之形成了被动的思维模式,神经联系,缺少主动意识和能力。孩子并不是故意懒,不去干,而是孩子压根儿在脑子里就没有这跟弦。 &孩子积极主动的做事情,是需要经过不断的练习的。孩子没有练习体验的经过,即使想自觉主动的去做事情,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解决问题。
最近网络被一条新闻刷屏。
今年48岁的大卫,上海人,从小学霸,大学读的是同济,后来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拿到了工程硕士学位。
但是6年前他回国后,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靠老妈给一点生活费苟活。而他老妈丁阿婆已经82岁了,有尿毒症,每周需要三次坐公交车去透析。丁阿婆一个月3500块退休金,医疗费要花2000多,再养活自己和儿子,深感力不从心。她苦苦劝儿子出去工作,他死活不肯。身心俱疲之下,丁阿婆准备去法院告儿子,让他出赡养费,以此逼迫他工作。但找了律师后发现,就算胜诉,儿子要是依然不肯工作,法院也没办法。丁阿婆无奈撤诉。
对于今天的局面,她懊悔不已:“我教育不对,样样包办,他从小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丁阿婆抹着眼泪说:“我毁了你前途,我有罪……”
每个父母在样样替孩子包办的时候,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养一个巨婴。但事实上,“成年而不自立”已经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里,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未来,“巨婴啃老”将极大困扰中国父母。
二、提醒、唠叨的监督方式。
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或完成一项任务或履行一个约定时,家长看见孩子行动缓慢、拖拉,就着急上火,家长最拿手的,最多使用的方法就是不停的唠叨,不停的提醒。
一个妈妈回忆自己在学习家庭教育前和孩子的交流方法和过程。
和孩子约定好了晚上六点开始写作业,六点钟到了,孩子没有开始的迹象。我就开始着急了“该写作业了”孩子就跟没听见似的,毫无反应,你眼巴巴看着钟表又走了几个格,还没开始。“你怎么还不开始?你看看都几点了?”可是我发现孩子依旧盯着电视,迟迟不愿意离开;“你怎么还在看电视?赶紧给我关上” 孩子呢,或者当我的话是耳旁风,不理不睬,或者是明天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再比如孩子看电视时间过长了,我就开始提醒:别看了。
孩子说“妈妈,我再看一会”;
一会过去了,“别看了,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
“我还看”
“不行,赶紧关了,没长耳朵,立刻,马上,我数到三”,我开始怒吼,强制关机,孩子迫于我的压力,非常不情愿的关机。而到了明天,孩子看电视的时候还是不会主动关机。
孩子发现,他不做事情或者做不好事情,不会有什么损失,只是听听你的唠叨,心烦一会罢了。所以,同样的错误,他还会继续犯,一而再,再而三。这种不痛不痒的提醒,不能起到督促的真正作用,你越说,孩子越烦,越烦就对抗,就更加不自觉。。
怎样培养孩子自觉性呢?
一、事前不干涉指示,把自由空间还给孩子,创造自觉行为的环境。
1、家长要有耐心,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行动节奏做事情。
有位妈妈关于孩子的成长手记,他是这样写的: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经常对某件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刻他的注意力特别模中,比如他听到有的玩具发出了声音,便会很好奇地盯上半天,行细观察它。这个时候我们绝不去打扰他,让他他自己慢慢研究。辰辰在3岁的时侯,有一次我帮他洗澡,放了满满一缸水,他用手拍了ー下水面,水面就会荡漾一阵阵,然后渐渐静止,他再拍一下,又会如此,他足足町了十几分钟,我没问他为什么,直到他自己放弃。
在孩子专注于某件事的时侯,父母千万不要以各种理由去打断他而是应该给他提供一个不被打扰的环境,这对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有很大的帮助。之所以培养孩子专心去玩,是为了让他树立一个意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专心,连玩都是如此。当孩子结束了沉浸在一件事情的时间,他就会产生“接下来我该去做什么”的意识,这恰恰就是我们需要的自觉性,孩子无数次体验了‘我该做什么了’的想法,知道自己某个时间需要约束自己该做什么了,自己开始安排自己的事情,孩子的自觉性就建立起来了。很多父母总把孩子贪玩当成缺点来看待,总是向往那些乖乖学习的、孩子,其实这是不对的。爱玩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热爱生活,也勇更加活泼,甚至思维也比一般孩子敏捷,这是很多父母忽略的。
&可是有些家长就看不到这样耐心宽容对孩子成长的好处,急于提醒,急于安排,“孩子快点洗澡了,洗完藻赶紧读故事了”。总以为自己安排的事才是正事,才能起到教育作用,孩子的自主行为就是懒散、拖沓,甚至是捣乱,完全没有看到这些孩子自主、自愿的行为会让孩子大脑习惯于自觉主动思考,才是培养孩子自觉能力原本的途径与方法,更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培养孩子自觉的个性品质。
2、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懂得过程让孩子成长。
网络作家李月亮写了一个故事。
儿子四岁时,我有次带他出去玩。他想吃冰淇淋,我就拿了十块钱,让他自己去十米外的超市买。儿子欢天喜地去了。对面有两家小超市,他先去了近点那家,结果是个菜店,他很快跑出来,去了另外一家,成功买到一盒,还请店主帮他开了盖。他边吃边欢脱地跑回来。结果乐极生悲,刚到我身边,冰淇淋啪嗒一下扣地上了。他发现根本捡不起来,开始咧嘴大哭。我只好又拿十块钱,让他再去买一盒。他抹着眼泪去了,这次买了另外一款,也没开盒,到我身边才小心翼翼打开,说“刚才我太不小心了,这次要小心点。”
一件特别小的小事。但其实是一次微型的独立能力训练。
想吃冰淇自己去买。这是自己解决问题。
去哪家店,选哪款冰淇淋。这是自己做出选择。
冰淇淋掉了,承认是自己的错。这是自己承担责任。
再伤心也重振旗鼓,再去买一盒。这是自己面对挫折。
上次不小心,这次要小心点。这是自己总结经验。
如果这样的训练一次又一次反复进行,孩子自然就具备了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对父母来说,这难吗?一点也不。我全程只做了两件事:给他十块钱,再给他十块钱。当然,就算麻烦,聪明的父母也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教他自己系鞋带很麻烦,但一旦教会,你就再也不用亲力亲为帮他系了。让他自己管理零花钱,刚开始他可能花得一塌糊涂,但慢慢的,他就对钱有概念了。当他的本事越来越多,对你的依赖越来越少,你就会越来越轻松,他也会越来越强大。这是真正的双赢。最傻的妈妈,就是放弃自己,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什么都替他做了,结果——说难听点,一辈子辛辛苦苦,养出个废物。他痛苦,你更是。
所以,你若真爱孩子,就该让他自己吃饭,自己买画笔,自己处理和朋友的矛盾,自己给同学家长打电话问作业……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简单八个字,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负责。他会在做事的过程中感知世界,了解自己,掌握生存技能,也慢慢地学会承受压力,权衡利弊,与人合作,收拾残局,逆境中迅速调整,迷茫时保持耐心。
有了这样的独立能力,他才不会在自己面对社会时惶恐不安,不知所措,才不会遇到一次小失败就一蹶不振,又逃回父母身边求保护,求圈养。
巨婴不是一天养成的。飞天的凤凰更不是。我们不求孩子多么快意人生,起码不能让他四十岁了还躲在我们的羽翼下瑟瑟发抖。否则,到八十岁忽然意识到“我错了,不该从小样样给他包办”,可是已经不能从头来过。
家长一定要闭上习惯安排、指导的嘴巴,让孩子拥有自由空间,给自己做事情。什么时间玩,什么时间干,统统让孩子自己决定。
孩子做自己安排的事情会有自觉主动性,他认为是在为自己解决问题解决困难,人干自己的事情都会有积极性。让孩子每天在自己的思想轨道里运转,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思考,养成自觉的能力。当你不停的吩咐安排,那么孩子感觉是在给你做事情,孩子当然没有积极性。所以,家长要形成孩子给自己做事情的感觉,千万不要形成孩子给别人做事的感觉,所以家长要放手退后。
有的家长会提出疑问,如果不安排,不督促,所有的空间都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安排,估计他什么也不干,就光知道玩了,会不会像托了缰绳的马?
第一,家长放松紧张心情,短期内这种情况确实可能存在。长时间被压抑的孩子,一旦获得自由,总会想着双倍享受自由。你不用着急紧张,让孩子把内心的压抑发泄出来,对后期的恢复有好处。
第二家长可以对孩子生活中的一两件最主要,最重点,每天需要重复做的常规事情,共同安排约定,赔孩子制订作息表,
时间对于大人都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孩子就更加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这个办法很好。如果让孩子自己做,父母只在旁边参谋效果会更好,一位妈妈这样和孩子制定时间表。
我问他:“宝贝,你想什么时侯起床呢?”
他想了想告诉我7点,于是,我跟他商量,“那妈妈给你买个闹钟
定到七点,闹钟响了,你就自己起床好吗?”然后我们又商量洗漱要花多时间,吃早饭要多少时间间。一切以他自己的意思为主。来他上学后,我们又对这个作息表进行了补充,放学后先做什么,大需要多少时间,什么时侯洗澡,看多长时间电视,什么时候睡他自正进行合理安排。
孩子自已安排的好处就是他更愿意守,甚至是他没有理由不去守,孩子对于自己能够决定一些更为向往。这也有助于孩子养成自律自主的好习惯。
在这里,父母一定要注意一个间题,当孩子高质量、高数率地完成了作业时,一定不能再额外给他追加了。这样做会造成孩子的反感,至于多出来的时间,让孩子自主。
父母其实都想给与孩子空间与自由,关键是意识不到对孩子过多的指导和安排。家长怎样检验自己是否过多安排指导?可以记录自己每天安排多少次?对孩子建议了多少次?一天下来可以进行自我检查,验看、反思。还可以作为与家庭教育指导师请教、学习的依据。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一下,到底怎样帮助孩子?是代替他们做事还是让他们自己做事?是处处表现父母的行?还是让孩子证明自己的行?在孩子成长的舞台上,父母来做主角还是让孩子做主角?
二、事后不唠叨追问,改变监督方式,让孩子承担后果。
让孩子有自觉性,必须让孩子承担后果。当父母与孩子约定好一件事情,如果孩子磨磨蹭蹭,不履行约定,到了规定的最后时间还没有完成该做的事情,杜绝提醒唠叨,必须按照约定让孩子承担后果。
案例一&
父母和孩子约定六点该写作业的,但是孩子玩的忘乎所以,忘了作业这件事。父母不要着急去提醒,等到七点,孩子还没有记起来,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要忍住内心的着急、煎熬,管住嘴巴,不提醒。等到八点多,孩子累了,困了,想要睡觉。父母就要和善的,又要坚定的告诉孩子你的作业还没有写,得把它写完了。孩子或许会哭闹,纠缠,家长既不要发火,也不要妥协,平静的坚持到底。孩子这一次承担了后果,下次一定会记住自己的教训,去自觉完成该做的事情。
注意事项
1、不提醒。家长看见孩子迟迟没有行动,管不住自己,就要提醒。其实是你担心孩子承担后果的心理。你的提醒让孩子感觉给你做事情。
2、不打骂。家长看见孩子没有按时作业会很生气,孩子一哭闹,更生气。不要打不要骂,“哭什么?谁让你刚才不写的?早写完了还至于现在不能睡?”这样的话也不要说出。不要和孩子纠缠,平静对待。
3、不妥协。有的家长会心疼孩子,内心动摇,妥协,纵容,看孩子哭闹的厉害,想放孩子一马。让孩子看到了漏洞,看到了父母的不坚定,觉得有空可钻,孩子就会再次犯错。
4、不贪多。家长只能和孩子对一两件事情进行约定,绝对不能贪多,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孩子掌握。否则孩子变成陀螺,你又变成控制。这一两件事情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孩子能较好的自觉的完成,家长再对其他事情协商约定,来培养孩子自觉。
4、不苛求。在做的过程中,如果孩子出现了差错或者做的不够完美,父母有宽容。及时地给于鼓励,看到孩子能够做到这样的水平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不是以你的标准去苛求孩子。
案例二
公园门口有一个卖小乌龟的小摊,辰辰见到小乌龟憨态可掬的模样,非常喜欢,然后央求我们给他买只乌龟回去养。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照顾能力,我们愉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他亲自挑了一对小乌龟、一个漂亮的玻璃缸。 &自从这两只小乌龟被带回家后,其他玩具、零食对辰辰就失去了吸引力。他几乎把所有空余时间都花在了小乌龟身上,连吃饭时都挂念着他的小乌龟。辰辰最感兴趣的就是给小乌龟喂食,看小乌龟吃食,他可以趴在鱼缸前一小时不觉得厌烦。为了享受看小乌龟进食的乐趣,辰辰每天会给它们喂好多次饲料。老公提醒他说,小乌龟和人不一样,人吃饱了会停止,但它们会一直吃一直吃,即使吃饱了也会继续吃,所以很容易撑死。辰辰似信非信。 &有一天,辰辰回家后又跑到小乌龟面前,过了一会儿,他很担心地跟我说:“妈妈,我发现有一只小乌龟不动了。它会不会死了?” &我看着他满脸担忧的模样,安慰他说:“小乌龟本来就不爱动,趴着一动不动是经常有的事,说不定你明天再看的时候,它又动了。” &辰辰似乎相信了我的话,可是那一天,他一直忧心忡忡。第二天,他跟我说小乌龟还是没有动。我跟着他来到鱼缸前,发现小乌龟已经死了。我遗憾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 &辰辰不相信,想尽各种办法逗弄小乌龟,可是小乌龟始终一动不动。他终于确信他的小乌龟死了,立刻放声大哭起来,哭得肝肠寸断,让我觉得心里酸酸的。辰辰的哭声引来了老公,老公看见已经死掉的小乌龟,非常生气:“我告诉过你,小乌龟不知道饱,会吃到撑死,你却不听,现在好了吧,因为你的疏忽,害死了一条小小的生命。” &辰辰没有辩解,哭得更加伤心。过了会儿,辰辰抽抽噎噎地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让小乌龟起死回生。 &老公见他哭得这么伤心,偷偷跟我商量要不要明天再去买只差不多的给换上,然后告诉他小乌龟又“活”过来了?我阻止了老公,把真相告诉辰辰:小乌龟死了就再也不会活过来了。 &这下就像捅了马蜂窝,辰辰的哭声惊天动地,用撕心裂肺来形容都不为过,一直到哭累睡着了为止。第二天他的悲伤还在延续,看见缸里剩下的另一只小乌龟,他就忍不住掉眼泪。不过,这次他再也不敢给小乌龟喂很多吃食了,而是虚心地请教我们给它喂食的规律和数量。直到半年后,我才又重新给辰辰买回来一只小乌龟。现在,两只小乌龟还好好地在鱼缸里游来游去。 (案例选自《爱的分寸决定孩子一生》)
故事中的孩子面对喜爱的小动物,没有自觉约束力,父母是怎样通过这件事提升孩子自觉能力?
一、 & 让孩子承担后果。爸爸已经告诉过他小乌龟会撑死这个事实,他却没把爸爸的提醒当成一回事,这对夫妻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既没有打,也没有骂,也没有再反复的警告,提醒孩子,而是让孩子面对自己造成的后果。孩子呢?也因为后果让自己变的懂事了,开始请教给它喂食的规律和次数。 孩子这时候心里就会想,爸爸妈妈的话是原来是很重要的,下次就不会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不会拿父母的话当耳旁风。
二、 & 很多家长一见到孩子哭就心疼,为避免孩子伤心,就赶紧再给他买一只回来,希望以自己的能力使孩子立刻从痛苦中解救出来,这样做也不合适。轻而易举得到,或许孩子还不当事,再次撑死。不再买一只回来,就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一个事实:小乌龟死了,爸爸妈妈是没有办法使它复活的,你的父母并非无所不能。让孩子知道有些结果一旦产生就无法挽回不是一件坏事,只有知道有些失去永远都无法再度拥有,才会使孩子养成在做事情之前考虑后果的习惯。
&最后,让孩子接受这些“残酷”的事实,他的内心虽然会经历一段痛苦的考验,但这一过程也应属于他人生的必修课。他的小乌龟永远地离开他了,所以孩子会有伤心、哭泣、不肯吃饭等表现。这也是考验家长意志力的一个过程。父母只有懂得利用这些事去引导孩子,才会使孩子成为一个懂得珍惜,善于承担责任,并且内心强大,能够承受痛苦的人。 &对孩子是否有益,要从长远考虑,不能仅仅以解决当下问题为衡量标准,而是要考虑到孩子的终身成长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先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所以,一个真正合格的父母,并非要替孩子规避一切可能承受的痛苦,更不是帮助他逃避责任,而是使孩子通过挫折获得成长的机会。生活的意义并非逃避吃苦,而是在于学习怎样有益地吃苦。从小学会逃避痛苦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历加倍的痛苦……
一位妈妈成长手记:妈妈是怎样克服内心的矛盾,逐步学习让孩子承担后果的?
早上园园起床动作缓慢,拖沓,这情形已经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我告诉她需要跟邻居叔叔的车去上学,否则得自己骑自行车。可任凭时间流逝,全然不估计是否会迟到。最终是没有赶上邻居家的汽车。我真想对她吼叫,但我知道这于事无补,终究还是沉默了。孩子有些气急败坏,我也有同样的感受。真让他骑车上学吗?肯定会迟到!迟到会对她留下什么心理伤害?我开车去送?那我明显在说话不算,孩子继续不会把你的话当话听,也对今天的迟到不当事。闺女提出让我送她,送?还是不送?我内心极速权衡。不能送,让她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闺女见不去送她,威胁我道,那我不去上学了。“那你自己决定吧!”我没有更多的话语,说完这句,我赶快上班走了,为了不和她继续纠缠。孩子果真一个上午没去学校。我中午下班回来,孩子发现妈妈没有因为她的威胁而妥协,所以,不再用威胁的口气与我说话,反而自己反思了上午的问题,与我高兴的交谈起来。我一如既往得用温和的态度与她说话,并做了可口的饭菜,因为孩子已经看到了我的坚决,下次便不会再威胁父母。我的目的已经达成,没有必要再对孩子疾言厉色。在让孩子承担后果的过程中,妈妈最难的就是克服自己的各种担心。尤其是准备让孩子承担行为后果的时候,孩子又抛出了新的杀手锏,此刻你该怎么办?坚决果断的让孩子看到你的坚决,看到你的不惧怕,哪怕需要承担另外的后果和痛苦,虽然她耽误了一个上午的课,可是她知道了自己需要为自己负责,她看到了妈的坚决,学到了一份坚决,也切除了一份侥幸心理,这份收获重要于上午的课程,至于上午的课,无法周全的情况下只能舍弃。
学习建立孩子的自觉性,少了妈妈的安排,刚开始,孩子一定做的慢,做的少,做的差,但是这却是孩子的主动行为;如果家长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一段时间,你一定会看到孩子表现出来的自觉性的进步。我们不要急于孩子眼前一点点知识和技能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形成孩子自觉的品质,更多的收获会在未来。例:两个人要去旅行,一个人说路途是那么的遥远,要赶紧的动身,所以赶紧迈开大步向前走;另一个人不是急于出发,而是用一点时间来发动汽车,这个人的汽车发动了,是不是踏上征途就是很轻松的事情了?人生的征途也一样,不要急于踏上征途,要帮助孩子打开生命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