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由于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们对这个“独苗苗”会特别的宠爱。宠着宠着,部分家长就失了分寸,变成了“溺爱”。
杨女士夫妇是开餐馆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见了不少,可能让他们吃惊的,却寥寥无几。不过,一对来他们餐馆吃面的母子却做到了。
那天中午,正好到了吃午餐的时候,一个妈妈带着儿子进来了。坐下来之后,宝妈点了两碗面条,母子两人一人一碗。没想到的是,面条端上来之后,儿子却闹开了。
至于为什么闹,真相令人吃惊!杨女士看着那个男孩怎么着也有十多岁了,却喊着要妈妈喂!然而,尽管孩子的要求在外人看来如此的奇葩,孩子的妈妈却没多大反应,只是无奈地笑了笑,然后就放下了自己的碗,喂起了孩子。
还不仅如此,这个男孩子吃面的过程中还挑三拣四的,一会儿嫌烫了,一会儿嫌多了,宝妈依旧一点都没生气,这一幕看在外人的眼里,分分钟令人惊掉下巴!
等到喂完了孩子,宝妈碗里的面条已经都糊在了一起,看着都没有食欲。可是,宝妈还是端起了碗,然后一口一口地将面条都吃光了。
等她结完账走出门之后,杨女士夫妻俩不禁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说道:“这妈妈,估计晚年有罪受了!还有这孩子,长大指定没出息了!”
家长溺爱孩子的危害
1、孩子被“养废”
若问养废一个孩子有多容易,答案很简单,家长从小溺爱他们就行了。就比如上文中的那个十多岁的男孩,吃个饭还要父母喂?你出门怎么不用八抬大轿抬着呢?省得累吗。
孩子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和父母无止境的溺爱脱不了干系!如果不是家长从小宠着,孩子不可能会变成这样。这样的孩子,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甚至连自己的事情都处理不好,将来能有什么出息呢?倘若家长不纠正自己的养育方式,孩子迟早被“养废”!
2、父母受罪
溺爱孩子也是需要“成本”的,为了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家长们必须省吃俭用、委屈自己才行。看看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因为宠孩子,家长们往往会把孩子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而自己呢?习惯仰望孩子。
因此,溺爱孩子的家长,从小就得受得起委屈才行。不仅如此,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却慢慢老了。原本,父母对孩子那么好,孩子应该全心全意的回报父母才对。可是,由于这些孩子从小就被宠坏了,眼中只有自己,根本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所以说,即使父母老了,也未必就能享清福,反而可能要继续遭罪!
如何正确地养育孩子
1、宠爱有度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小宝贝,家长们对孩子好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宠爱有度,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坚守的原则。
只有宠爱有度,孩子才能感受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不但不会恃宠而骄,还会懂得感恩与珍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优秀,父母的付出才不会白费。
2、赏罚分明
小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作为父母,应该帮他们分清这点。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家长们必须提前说清楚,以免孩子中招。
再者,一旦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能私心维护,这不是爱孩子,反而是在害孩子。所以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赏罚分明是很重要的,家长们一定要做到这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都想做一个好家长,想养出一个独立自主懂事的好孩子,但往往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越来越无理取闹,成为别人眼中的“熊孩子”。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无条件的,但是爱得过度了,那也会“淹没”孩子的。
文 / 李晓妍
“他还小,他只是个孩子”,这句话,你是否常常听到?有些时候,孩子本来犯了错,需要承担、需要道歉、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作为家长的你却对别人说“他还小,他只是个孩子”。
这就是中国式家庭教育常见的一种不合理观念——过分溺爱型。
很想告诉这样过分溺爱孩子的家长:拜你所赐,你的孩子也许一辈子都只是个孩子。
01溺爱及其表现
溺爱,是指对孩子过分宠爱。溺爱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全权包办和过分纵容。
“孩子空手轻松游逛,家长抗包吭哧追赶”,全权包办型的家长表现为: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小到穿衣吃饭,大到交友就业结婚,只要父母能代劳的,一律包办,孩子无需自己去解决问题、无需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
前段时间热播的《变形记》中,一位叫刘思琪的16岁城市女孩让人印象深刻,花钱没有节制,生活更是不能自理:吃饭要人喂,衣服要妈妈给穿,指甲要妈妈剪……完美诠释了全权包办型家长“养育”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巨婴表现。父母爱子本无可厚非,但这种无原则的包办是生了病的“爱”,真正的爱、健康的爱应是放开手,让孩子学会独立。
过分纵容型的家长,他们会拿出全部力气去“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无底线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犯错时,不需认错,不必承担应有责任,有的家长甚至会包庇孩子的错误。这类家长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是“你要什么爸爸妈妈都给你买”、“他只是个孩子”。
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是这类父母最典型的例子。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教育方式:“说都舍不得说,还没说他(李天一),我自己的眼泪就掉下来了”“缺钱了找爸爸”。在李天一2011年发生打人事件时,年过七旬的李双江亲自登门给对方道歉。面对儿子犯下的错,作为父亲的李双江有深深的负罪感,但对于孩子所犯下的错误却全部归咎于孩子周围的坏朋友。正是这份纵容,在距打人事件发生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李天一又因强奸而获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02溺爱为何会上瘾
溺爱孩子的情形很常见,溺爱孩子的父母亦不在少数。很多家长知道溺爱孩子的危害甚至也能够意识到自己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就是过分溺爱,但却依旧在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爱”着子女。溺爱似乎会上瘾,过分溺爱型的父母到底是何种心理?
其实,溺爱,不过是父母们在高举深爱孩子的大旗之下,一种自我保护罢了。每个人都有自我防御和自我保护的本能,溺爱孩子的父母,基本分为两类:
第一类父母,他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却无暇照顾孩子,他们知道对孩子缺乏陪伴,因而心生愧疚。为了消除这种内在的愧疚感,并维护在孩子心中“我是一位好爸爸、好妈妈”的形象,他们选择对孩子进行物质上的弥补和补偿。因此,会出现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的现象。
第二类父母,他们缺乏正确的教养子女知识,他们会把子女当成是自己的“心头肉”“掌中宝”,认为孩子高兴是最大的事。“为了你,我愿意做任何事”,这类父母忽视正确、忽视规矩、忽视原则甚至忽视自己,只为了让孩子满足,他们认为孩子开心了就是父母最重要的责任,也往往将孩子是否开心满意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是一个好爸爸好妈妈的标准。
“你看,我深深爱着我的孩子,我愿意为了他上刀山下火海!”多么伟大而无私的父爱和母爱,这也是很多溺爱型父母控制不了溺爱孩子行为的根本原因。
因为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真的很伟大。
03溺爱给孩子带来什么?
溺爱的确是爱,却是一种家长对子女的畸形的爱,是一种缺乏理性的爱,是一种影响子女身心发展的错误的爱。
过分溺爱会严重影响儿童认知、情绪和行为习惯的发展。
首先,认知方面。长期在溺爱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我中心性会明显高于其他同龄人,产生认知偏差。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围着他转,时时处处以他为中心。这类型孩子的需求和愿望在早期家庭教育过程中总是被无条件满足,这会导致他们难以接受别人的拒绝和否定,难以适应逆境,心理承受力较弱,逆商较低。
其次,情绪方面。情绪稳定性差且易怒。“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理,事事顺心顺意容易,违逆心意则无法接受,长期生长在溺爱家庭的孩子只要在别人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会容易生气、发怒,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
最后,行为习惯方面。独立能力差,自主性低,容易养成懒惰、不守规矩等坏习惯。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并掌握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削弱了儿童社会化的速度和程度,使得儿童独立自主能力较差,表现出懒惰、不守规矩等坏习惯。
溺爱就像大海里海妖的诱人歌声,表面很甜,其实却有毒。过分溺爱,其实是对孩子的巨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