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民歌,旋律明朗豪放,歌曲简单易唱,深受学生喜爱。这一课,以内蒙古民歌和描写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器乐曲、舞蹈构成一体,旨在通过音乐的学习,感受并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我在上这课时,用了二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在二(5)班上这课时的教学过程:我先出示一张马的图片,问:& 马儿最喜欢吃什么?&学生回答说:& 吃草&。我又问:& 那你们知道哪里的草最嫩?&学生说了很多答案,有一位学生说:& 草原上的草最嫩。&我再问:& 谁知道我们中国哪里有美丽的大草原?&这一问,大部分同学被问住了,还有一部分同学& 发言积极&,我认真的听了学生的胡乱猜测后,很牵强的引入了新课教学,接着便按照一贯的教学模式进行歌曲教学:听录音范唱、讨论歌曲情绪、跟琴声拍打节奏、指导学生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跟琴学唱歌曲、分组演唱、、听录音自编动作表演、师生评价,最后我进行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在学生回答了本节课的收获后结束了教学。我又换了一种教法在二(4)进行。我做导游,带着学生跟着《我是人民小骑兵》的音乐& 骑着马&进教室,黑板上挂着一副蒙古草原美丽风景的图片。接着引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歌曲后问:& 你觉得歌曲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小游客注意的?学生便畅所欲言,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进一步掌握歌曲的正确演唱。在学生能熟练演唱歌曲后,我说:& 草原人民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唱歌跳舞外,他们还喜欢什么活动?&学生回答后就自然过渡到编创与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合适的组(演唱组、舞蹈组、演奏组、朗诵组)来表现美丽的大草原。然后,我播放《草原就是我的家》的伴奏音乐(音量稍轻),向同学们讲述蒙古的风土人情,并激发学生课外去了解不同民族的歌曲、风土人情。
分析:第一种教法,我觉得这种教法太过传统,没有对教材进行整合,虽然学生学的很扎实,但是是被动参与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尽管我的导入& 别有用心,&但显得牵强附会。第二种教法,创设& 旅游&情境,在整堂课中老师与学生分别充当导游与旅客的角色,紧紧围绕主题——草原就是我的家,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蒙古族音乐,了解民族风情,激发爱国之情。
感悟:一堂成功的课,就在于教师善于分析教材把握同一主题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学习,并拓展教材,将这些内容有机的融合。适合学生特点的课堂是要将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和训练都基于儿童、尊重差异,按照教育规律,顺应社会和人的发展,由此所形成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包容、快乐融合、和谐共生的课堂教学文化。我们的适课堂要自主、有效、愉悦、创生。教学目标——适切,教学素材——适合,教学活动——适宜,教学训练——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