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6 画 教材解析

在沪上学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重点篇目解读:6画教材解析这首古诗是一则五言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 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

重点篇目解读:

6&&

教材解析

这首古诗是一则五言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 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配合谜语诗,有一幅经过装裱的水墨画,山水相衬,鸟语花香,意境典雅,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谜语诗中描绘的景物均可在画中一一找到,也是对谜底的暗示。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远、有、色、近、听、无、声、去、还、来”&10&个生字;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水、去、 来、不”4&个汉字。

2、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古诗并背诵。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并积累古诗中&3&组反义词&:“有—无”“远—近”“来—去”。

4、结合图文,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1、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2、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 识字。 可以把识字与朗读古诗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诗的语境来认读生字。本课要认的&10&个生字中,“色”是平舌音,“声”是翘 舌音;“近”是前鼻音,“听”是后鼻音,可以在对比读中重点正音。要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1)换一换。用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如: 无:“天”换笔画成“无”。

听、近:互换偏旁。 色:“爸”换偏旁成“色”。

(2)偏旁归类。本课要认识的两个偏旁,斜刀头表示的意义学生不太熟悉,学生只要 能记住这个偏旁的名称即可。走之作意符,表达的意思多与走路或路有关。本课有&3&个带 走之的字:“远、近、还”,结合偏旁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些字的含义。

(3)借助反义词,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如,“有—无、来—去、远—近。”

(4)有的生字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可以用它们编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如:

还&&还是&&春天过去了,花儿还是那么鲜艳。

色&&色彩&&这幅画的色彩非常明亮。


2. 写字。

本课要写的&4&个字中,有&3&个独体字。这&3&个独体字都有一个纵向支撑的关键笔画竖 或竖钩。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这&3&个独体字的共同之处,领会支撑笔画的作用,然后教师示范典型字,学生练写。


本课&4&个字书写要点:

水&&第一笔竖钩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撇不要写成两笔,而第三笔和第四笔不能写成一笔。

去&&第三笔为长横,在横中线上;第四笔撇折,在田字格中间起笔。

不&&第一笔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长点收尾。

来&&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过近。


本课要写的字,可以组成新的常用词,如“水手、口水、雨水、上去、上来”等,学 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写一写。

二、课文学习

这首古诗,画中景物与生活实景不同,可以和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景物进行对比,在比 较中了解画中景物的特点,感受古诗的趣味性。

1、朗读指导。 古诗的朗读要注意掌握好停顿,读出韵味。此外,画中描述的景物与生活实景有差异,朗读时,可将差异之处适当体现在重音上,以凸显是一幅“画”的特点。 朗读形式要多样,可以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还可以教师引读,如:

“远看——,近听——,春去——,人来——”。


学生在熟读成诵后,可让学生介绍自己记忆、背诵古诗的方法,如,抓住“山、水、 花、鸟”4&个字来背诵,抓住“远”和“近”、“去”和“来”两组意思相反的词来背诵。


2. 理解运用。 采用对比,理解谜底“画”。在学生熟读诗句的基础上,找找圈圈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再启发学生根据回忆,说说自己见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然后读课文,找出诗中景物与现实情景的不同之处,最后说一说为什么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是画。


通过想象、表演、朗读等形式,感悟诗意。在学生反 复朗读后,启发他们展开想象,根据个人对诗句的感受配 上动作来朗读表演。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 耳倾听的动作;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


课文中有几对反义词,可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 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理解它们的意思。


(1)“来─去”。演一演:小鸟飞来,小鸟飞去。

(2)“远─近”。说一说:小丽离我近,小冬离我远。

(3)“有—无”。做一做:一只手里拿东西,另一只手不拿东西。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