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文化是靠什么来传承的 你绝对想象不到 一起来看看吧

在沪上学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随着中国姓氏文化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家族”与“宗亲”的含义。在很多宗亲组织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听到或涉及到家谱、宗祠、祖墓,它对于我们家族事业的发展又有何重要意义呢?

随着中国姓氏文化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家族”与“宗亲”的含义。在很多宗亲组织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听到或涉及到家谱、宗祠、祖墓,它对于我们家族事业的发展又有何重要意义呢?
家谱
家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延续血脉亲情的重要载体,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家谱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1、辨亲疏、明昭穆
从家谱的历史渊源可以看出其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明辨祖宗世系传承。一部完整的家谱,都记载着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最基本的内容。通过修谱、建谱来追根溯源,寻祖问宗,也使自己和家人受到一次很好的祖系传承的亲情教育。如果没有家谱,别说后辈不明祖宗,可说三代之后便无人知晓我辈。
2、传文化、扬祖德
当代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另一方面,族谱详详细细地记录着一个家庭、家族的文化,艺术与科学等。它不像专业那样筛选、精华,但它的数量之多、涉类之广、范围之大,是其它文化图籍难以比拟的。
3、教子孙、鞭后世
家谱不仅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而且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所谓“尊谱施教”,一部家谱,就是一本教科书,它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子孙后代的影响将会世代传承。家谱中的祖训家范,治家格言,族规家诫,艺文著述等内容,都充满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
4、纳典范、提素质
对国家或家族做出重大贡献,或勤俭持家、教育有方、忠孝两全、和谐互爱的典范录入族谱,让宗亲学习,提升宗族素质。
5、斥腐败、倡清廉
家谱历来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教育,故专设家规家训篇。其篇文辞优美,道理至明,哲理深厚,读之朗朗上口;多由本家耆宿所撰。其家规家训,总按修身、齐家、治国三大类统属,止恶扬善,可起“春秋作,乱臣贼子惧”的警世作用。
宗祠
宗祠,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
一座宗祠,就像一位母亲,虽历经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对于家族后代,宗祠有何意义呢?
1、寻根敬祖、祭祀祖先
祭祖源于祖先崇拜,是形成家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封建社会门第风气盛行,祠堂的营建昭示着家族美德和功业,体现着家族先人的道德境界或丰功伟绩。同时鞭策后人光宗耀祖,通过各种宗族活动产生宗族凝聚力。
2、处理宗族事务
宗族的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处理宗族内部纠纷。诸如建房、用水等纠纷后,常诉诸管理调查调节,直至纠纷双方达到和解为止;二是组织好每年春秋两次祭祀的工作;三是管理好宗祠的经济收入,如接受族人捐献,定期收取宗祠的费用。
3、制定、修改、执行族规
族规主要包含几方面内容:一是为本族人规定了带有很强的宗法礼制色彩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行为规范,并伴以相应的惩戒手段;二是对异族的防范措施,借以维护本族的利益和团结;三是对宗祠地位本身的确认、族人对祠堂应承担的义务、其权限范围等。
4、弘扬中华千年家族文化的象征
宗祠作为具有经济基础和场地条件的文化物化象征,具有明显的文化传播功能,很多宗祠内就包含了学校的功能,其次还能强化宗族乃至民族文化认同心理的功能,以宗祠为重心展开的祭祖、联宗等活动,追求的实际上就是对同宗文化的认同,这些都对民族文化认同心理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祖墓
祖墓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修墓与立碑两大内容。其主要意义有三个方面:
1、让子孙万代知道身世;
2、尊敬先人,启迪后人;
3、为先人扫墓,让世人知道后继有人。
民族文化流传千年,离不开每一个家族培养出的一代代栋梁儿女。后人在世,也不能忘记祖祖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文化传承第一靠人。19世纪末到现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使得技术日益成为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一个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传播,可以很快让更多的人看到。但我总觉得,视频只能听到声音、看到动作,而感受不到讲话人的情感。文化传承是要用“情”的,中华民族的教育重在“情”。也许有人会说,有书在就有文化在。可是,今天有多少人去读《论语》《孟子》《尚书》《周易》等等?读的人真懂了吗?而且书上记载的文化,每倒一道手就要丢失一部分,甚至扭曲一部分!所以,我希望文明传承在为老百姓服务的时候,主要靠人!其他的都是工具、手段,只起到辅助性作用。
传承文化的管道是什么?我认为第一是家庭,第二是学校,第三是社区。犹太人一千多年没有祖国,公元一世纪,最后一个犹太王国被灭,直到1948年才恢复以色列国。但是,它没过多少年就成为中东乃至世界的强国,靠的就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传承。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集中了包括中华民族、犹太民族等几千年的经验。因此,今天我们不能过分依赖电子媒体而忽视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教育作用。一个老人摔倒了,带着孩子的妈妈这时如果把孩子放在一旁,赶快去救老人,那么这样一个举动就是对孩子无言的教育,孩子能铭记一辈子。这就是传承!
学者在中华文化传承中该如何定位?作为学界的一员,我自己是这样定位的。第一是文化宝库的看门人,对库里的东西要一清二楚,不能丢失。第二是旅游团的导游,要清楚宝库里每个景点的路线、来龙去脉、文化内涵等。第三是宾馆的morning call,社会大众沉浸在名利场上太久了,在孔方兄的孔里睡过头了,神经麻痹了,需要唤醒人们心中的良知。第四是努力成为民族走到岔路口时的思想者和建言者,为民族指路。当然,也需要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争论中把真理向前推进。做一个民族在选择道路时的思想者、建言者,比任何光环都要明亮!回顾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征程中,孔子、孟子均生于乱世,但他们思考的都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要走哪条路?明朝中叶,当整个国家陷入荒淫无耻中时,王阳明几经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提出了致良知,让很多人看到光明。因此,我们学者不仅要做看门人、导游和morning call,更要成为祖国和民族选择道路时的思想者。

文化传承第二靠“话”。现在,有关儒释道和西方文化方面的书籍汗牛充栋,但是我们这里的“话”,不是术语,而是言语。要靠“话”去启发渴望了解文化、改变家风的人。我们的“话”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首先就是简单明白,通俗易懂。让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包括汉语都不太通的少数民族,能够一听就懂,一懂就记住,一记住就做。不如此,我们的工作就事倍而功却不到十分之一。我们今天常说的“天理不容”“丧尽天良”“天地良心”“知行合一”,都来源于宋儒、明儒,这些话至今还活在老百姓的嘴里、心里,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我们今天要不要在语言上有所创造?当然也需要有一大批学者在书斋里做高深的研究,这样才能不断输送思想养料,经过语言的转化普及到民众中。但是,我希望学者今后说话不要越说越玄,越说越难,术语越来越多,读者却越来越少。老百姓的话最浅出,但却常常蕴含着很深的道理,而这些都是世世代代沉淀在内心中最深刻的东西。因此,老百姓是我们的传播对象,更是我们的老师。

文化是靠什么来传承的 你绝对想象不到 一起来看看吧(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