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明德民族中学通过开设“民族常识”、“民族文化”、“阿语基础”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现行课程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即以校为本开发的课程)体系;贵州省贵阳市民族中学将民族知识校本课、民族体育、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制作纳入各年级教学计划,全校100%的学生都能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宁夏自治区银川市六中则以学校大型活动和常规活动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活动;江苏省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把藏语文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开展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和民族节庆活动,让这些与父母相隔千里的藏族学子也能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一、探索适合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民族文化教育形式
& & 1、双语教育
& & 语言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还反映着使用者独特的思维模式,而一种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刻上民族感情的烙印,将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力。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把科学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放在同等地位,进一步探索并完善“双语双文”教学,依据不同民族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制订教学策略。如果汉语教学内容难度大,学生听不懂,厌学、弃学在所难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有条件的苗族地区落潮井完小、塘桥小学、沟梁小学以及三拱桥完小等地区多采用苗语和汉语的双语文教学。由于有些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可放宽他们汉语汉字表达能力的要求,允许使用母语进行交流,使母语成为沟通的主要媒介,而不应成为学生能力展示的障碍。充分利用双语双文教学的优势,运用好语言工具,通过母语的听、说、理解来带动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同时学会运用本民族文字(拼音文字)记载民族文化历史、故事传说,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 & 2、民间美术教育
& & 民间美术大多以其生动的形象、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以及其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学生,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得有味道。民间美术教育,既发挥了美育的育人功能,又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课题实验学校在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上,确立“小组——班级——学校”的研究方案,实施“民间采风索其源、学校整理归其类,课堂教学授其艺,作品展演扬其名”措施,其教学内容和学生习作所需材料都是本地农村随处可见硾手可得的稻草、芭茅杆、泥巴、树皮、布条等。具体到美术课堂上,我们采用欣赏-感悟-探究-拓展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阿拉完小龙志先和龙林章老师执教的《美丽的黛苟黛帕》、《美丽的苗族花兜》;腊尔山希望小学龙俊甲老师执教的《我的泥娃娃》;箭道平小学姚滕伟老师执教的《美丽的头饰》等老师的课例论文获得了省级国家级奖励。
& & 3、民间音乐、舞蹈教育
& & 土家族苗族有语言没有文字,民间音乐、舞蹈资源及其丰富,发掘适应中小学学生的民族音乐舞蹈教育资源,进行苗族音乐、舞蹈教学是传承本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在音乐课上,我们让学生与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面对面地接触,品尝民族艺术的“原汁原味”,使民族艺术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例如,阿拉完小在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邀请民间艺人本地鼓王麻官送(注:曾受到毛主席接见)来校传授苗家花鼓的击法技巧,讲解花鼓的动作分类和由来,手把手地教学生《丰收鼓》、《迎宾鼓》、《快鼓》等。改变了以往的舞蹈教学格局,让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享有更为宽裕的余地,通过集中指导和分组练习、相互交流与竟技达到掌握苗家花鼓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苗家花鼓的变迁及苗家花鼓的发展与传承。三拱桥完小麻淑珍的《唱支家乡较美的歌》苗歌教学作为第三届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观摩课,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并成功编入《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乡土教材。
& & 4、民间体育教育
& & 各实验学校体育老师们收集了大量的游戏童谣,利用体育课堂、大课间、课外活动时间,介绍给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中老师和孩子们一同游戏,在讲解——玩乐——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们巩固了游戏的玩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出了更多创新的火花,创造出了更多更好的玩法。每周两节的民族文化活动课,跳高脚马、玩竹偶、打苗拳、舞草龙等各种简便灵活的传统体育健身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目前实验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展的蓬蓬勃勃,已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学校有特色”的良好态势。用健康、向上的民族体育活动引领学生的成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三拱桥小学的跳高脚马、玩竹偶、打苗拳、舞草龙民族体育活动得到了参加第三届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民间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代表一致好评。
& & 5、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 & 各实验学校通过项目实施强化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学校氛围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进行主题文化教育。使学校团体对学生个体实施有力的文化整合,加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实现其特定的价值同化,进而提高文化传承力。在具体实践中,课题实验学校广泛地进行了“一面墙”——引领学生初步了解凤凰文化;“两渠道”——拓宽思路深入学习凤凰文化;“三阵地”——创设氛围主动挖掘凤凰文化;“四系列”——扎实开展真切感受凤凰文化的“文化凤凰”主题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