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不可小瞧,每句话都蕴含着道理;然而,有些人虽然知道许多老话,但做事偏偏违背老话,结果受到惩罚,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迁怒别人,结果境遇更惨;“子女不孝,没有福报”,这句话人人都懂,但是不孝子女太多太多。
“子女不孝,没有福报”
不孝子女本质上是非常自私的,对自己的父母没有小心;老人要求子女的其实并不太多,只要有个住的地方,吃饱穿暖,常陪他们说说话即可;但这小小的要求,有些不孝子女却做不到;不但做不到,反而苛刻父母,甚至打骂父母;这样的子女没有福报。
一个有福报的人,来源于社会认可和子女的孝心。一个不孝顺父母的子女,在社会上收回受到排斥的;谁也不会和一个自私的人交往;这样来自于社会的福报被堵死了;一个自私的人很难教育出有孝心,懂感恩的子女。他的子女长大以后,也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来自于子女的福报同样被堵死,“子女不孝,若有福报”根本不可能,无数实例证明了这一点。
“子女不孝,没有福报”,上面还有半句,完整的话是“老人无德,一家遭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这样一看,是不是就知道老人,子女之间是否有福报,是有顺承的因果关系的。那么为什么“老人无德,一家遭殃”呢?
“德”指一个人的本性,品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一家的老人无德,不懂得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在外面反复无常,招摇撞骗,惹是生非,必然会受到反噬,给家人带来伤害,“老人无德”,一家人不遭殃,又往哪里跑?
孔子曾说,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现代社会虽然高度发展,人人都看重物质,似乎物质才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一个人的生活固然离不开物质的丰富,但是违背了这些做人的道理,受到的惩罚,也是极其严重的。之前,著名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刊登了一篇名为《母亲说给了我生命,所以我想还给她》的文章,文章节选了一部分网友因为从小跟母亲之间有不被理解的、不愉快的相处经历,从而造成成年以后的与母亲之间的对抗甚至是疏离。
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孝道的国家,父母生你养你,等到父母老了赡养和照顾父母,几乎成为了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的确,对于一些父母从小辛苦养育,长大却不孝顺父母的人,我们应该予以谴责。但仍有一部分人,他们的“不孝”是有原因的。
每一份不亲近的亲子关系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往。就像是电视剧《都挺好》中的小妹苏明玉,从小就因为遭受了父母不公正的待遇,而不得不多次的陷入人生的窘境,在她的人生字典里,逃离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原生家庭给每个人身上留下的印记是不可磨灭的,当一个人只想着要逃离自己的父母,逃离生他养他的这个家,即使背上不孝的罪名,仍然要远走高飞,那么让他们心寒的可能就真的是自己的双亲了。
有一类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孝顺自己,却忘了孝顺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父/母慈子孝。如果你只是生了一个孩子,却没有尽到养育他的义务,或者只是解决了孩子基本的温饱问题,却没有给他应有的关心和爱护,那就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甚至是对抗。
有的孩子可能碍于法律而不得不履行赡养义务,但父母在这种赡养关系中也得不到任何亲情的满足。很多网友表示,以下几类的父母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缺失,对亲子关系产生极坏的影响。
第一类父母:重男轻女
《都挺好》中苏明玉的父母就是这一类人,同样是自己的孩子,却区别对待,而遭遇不公正待遇的孩子,就很难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找到归属感。
第二类父母:经常打击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但就是有一种父母,总是假装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总是在肆意的辱骂和打击孩子,长此以往,不仅造成了孩子自信心的缺失,也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疏离。
第三类父母:自私
还有一类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凡事都是先想着自己,没有为孩子考虑分毫,甚至不顾一切的一次次的把孩子推到危险的境地,让孩子自己独自面对和解决问题。孩子除了在父母身上得不到关心和爱,也同样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如果你都不能无私的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你的孩子又凭什么要无私的对待你呢?
但要注意的是,我们讲的亲子关系中的父/母慈子孝,并不是要求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而是用爱去教育孩子、培养孩子。一个在充满爱的家庭关系中长大的孩子,长大以后,自然也会用爱来回馈自己的父母。
我国的养老制度在不断完善,慢慢的,越来越多的老人会选择去养老院生活。所以,当我们垂垂老矣的时候,已经不需要从儿女身上得到金钱物质上的赡养了。但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在孩子小时候给予他们爱,帮助他们长大,他们自然会在我们年老的时候用爱来回馈我们,反之,那只能成为一个悲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