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海:80后首席科学家呼吁破除引进人才
& 三高症&
生活成本高、创新创业成本高、门槛高,正成为阻碍青年科技人才扎根上海搞科创的& 绊脚石&。在昨天下午举行的第14届浦江学科交叉论坛上,80后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鹏呼吁,要吸引更多年轻的科技创新人才来沪& 筑巢&,需尽早治愈阻碍人才引进的都市& 三高症&。
& 买不起房&成紧箍咒
作为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蛋白质研究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张鹏2010年被& 千人计划&引进回国,2013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他庆幸自己买房早,否则也要和周围的许多年轻同事一道,头戴& 买不起房&的紧箍咒。& 以我周围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青年研究员为例,年薪在20-30万元,张江房价约为400万元,相差20倍;同样学历的人才若选择出国,年薪是8-10万美金,研究所周边房价20-40万美金,相差仅3-5倍。&
作为课题组组长,张鹏在组建课题组时,常常因住房问题想留的人才留不住,留下的人才呆不长。& 由于上海高昂的安家成本导致高层次人才得而复失,最终转投其他省份的案例屡见不鲜。不仅如此,人们经常讲上海的基础教育好、质量高,但是量并不能满足需求而且分布不均衡,由此诞生了学区房、私立学校,加重了青年人才的生活压力。&
同时,青年人才来上海的创新创业成本高。张鹏和盘托出不得不面对的& 科研生意经&,& 以我们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例,一个10人的创新团队年花费需要约200万元,其中一半用于支付工资。维持这样一个团队在很多省份只需要100万元。在这样一项创新活动中,上海能给予的支持是解决博士学位研究人员的上海户口,而且这一政策也在慢慢收紧。&
他坦言,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人才已不把上海作为创新创业的首选。& 上海可以不降低引进人才
的门槛,但要提高各方面的待遇,否则可能慢慢沦落到只能引进二流人才了。&
解青年人才后顾之忧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是取之不竭的& 动力源&。如何激发年轻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张鹏建议首先要解决年轻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居有定所。例如,可以将引进的青年人才分类并给予相应的人才公寓租住或住房补贴等待遇。或是借鉴国外引进人才
时采用的& 众筹购房&模式。在美国,高校或研究所引进一位博士任副教授或讲师,其购房款的一半由研究所或高校出,另一半个人承担。若干年后人才若要流动,也需将当初研究所助力购买的房屋出售,房款的一半还给研究所,一半留给自己。
上海优质基础教育、医疗资源分布相对还不均匀,有的过于集中,子女教育、医疗健康等生活上的隐忧,也常常困扰着青年人才。张鹏呼吁,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后续支持力度,跟踪其在沪发展,完善优秀人才奖励激励措施,提高优秀青年人才的薪资水平。同时,少赋予他们创新以外的其他任务,包括一些无关紧要的行政事务、社会活动等,让青年人专心于创新活动。& 青年人才是创新活动的主体,35岁左右是创新的最佳阶段,要让他专心于创新活动。
引进人才
“三高症”(图1)" alt="上海:80后首席科学家呼吁破除引进人才
“三高症”(图1)" src="/uploads/allimg/170519/259-1F519102245941.jpg" style="max-width:100%!important;height:auto!important;width: 450px; height: 338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