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为一种与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饮品,早已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习俗之中。从古至今饮茶都是文人墨客必不可少的闲情逸趣,这种既古老又神奇的东方树叶,不仅具有调养身体的重要功效,同时也可以起到荡涤心灵、修身养性的作用。
在上古时期“茶”原本只是一种野生草药,相传神农尝百草时就曾发现过茶叶。但当时社会由于尚处初级文明阶段,所以人们只是将茶叶当做一种,可以清心静气、明目养神的普通草药。在一些比较重要的祭祀活动中,人们也会将茶叶当做祭品使用。
到了春秋时期“茶”不但被人们当做一种汤药,而且也变成了普通百姓餐桌上的菜肴。也就是说从上古时期一直到春秋时代,大约历经一千四百年的时间,“茶”依然尚未脱离草药或菜食范畴。
五百多年后在西汉中后期“茶”才被吸纳入宫廷,并变成了当时倍受欢迎的宫廷饮品。从这一点来看“茶”从被发现到变成古人杯子中的香茗,前后一共经历了大约两千多年的时间,这其实也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史。
事实上古代饮茶之风的发展与推广其实也遵循了,由宫廷至民间由小众到大众的规律。虽然一开始茶叶在民间率先风靡,但是却只是被当做草药或菜品。而饮茶习俗亦或是品茗文化,却是在王公贵族以及士大夫阶层繁荣起来。
从西汉后期开始品茗成为了时人附庸风雅的重要体现,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曾在《僮约》中,提到过“烹茶尽具”与“武阳买荼”。文中所写“荼”即“茶”,从这篇赋文中可以得知茶在当时社会,已成为日常饮食中的重要一环。
而且也是西汉时期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十分重要。《僮约》中提到的饮茶习俗要比《茶经》还要早几百年。作为现存最早且较为可靠的茶学资料,对后人研究中国古代茶文化提供了十分必要的借鉴与佐证。
唐代著名茶学家被誉为“茶仙”的陆羽,曾编纂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不仅,填补了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空白历史。同时,也为原本处于蒙昧状态的中国茶文化,开辟出一条令世人无比羡艳的光明之路。
唐代茶文化尽在一字一句中
茶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融合之后,在唐朝时期终于实现了飞跃性发展。而这个发展的主要标志就是陆羽创作的《茶经》,作为中国现存最早、最全面的茶叶百科全书,不仅详细介绍了茶叶的发源历史和饮茶技艺,同时还提出了“茶道”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内涵。
这位被后人尊为“茶圣”的茶文化传道者,不仅“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而且还为茶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古代茶文化的重要领路人,在陆羽的大力推广之下茶文化在唐代,出现了空前绝后的繁荣局面。
一、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文化”顾名思义其主体为生长于中国大地上的茶叶。当茶叶与饮茶行为和古代文化融为一体之后,一种全新的以饮茶为契机的文化体系就此形成。如果从历史角度来讲茶文化,应该是从茶叶被发现并应用于生活之中时,就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文化萌芽。
随着历朝历代不断发展与改进,茶叶从草药、菜食再到可以饮用的饮料,历经了大约4700多年的文化发展之旅。尤其是在唐代“茶圣”陆羽著述《茶经》之后,以茶道、茶德、茶学、茶艺等为基础的茶文化开始大行于世。
二、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茶趣情怀
同时,唐代很多文人墨客也都不吝文字,用诗歌去赞颂品茗饮茶的文人雅趣。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就曾写过很多与茶有关的诗歌,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山泉煎茶有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这首《山泉煎茶有怀》描绘的就是,白居易闲居山林之时一人煮茶、饮茶的趣事。坐着倒一壶清凉的冷水然后开始煮茶,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手里端着一碗茶水没有什么理由,就是想将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这首小诗虽然看上去是在描写寻常的煮茶、饮茶趣事,但其所表达的实质确实闲居心情。白居易在闲居之时每天都要饮茶品茗,虽然这种生活在现代人的眼中特别闲适,但是对于白居易来说却是一种不得志的体现。
白居易罢官赋闲时期曾终日与茶为伴,在他创作的2800首诗歌中以茶为主题的诗歌有八首。但是涉及到茶事、茶趣的诗歌却高达五十多首,如果将二者相加白居易的创作的“茶诗”差不多有六十多首。
三、“别茶人”白居易
1.一生嗜茶,擅作“茶诗”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十分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成就上他曾与元稹并称为“元白”。尤其创作的长篇叙事长诗《长恨歌》,以及《卖炭翁》、《琵琶行》等名作,时至今日依然被很多文学爱好者奉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生活在中唐实习的白居易,是一个仕途不达、屡受挫折之人。事实上作为中唐时期的官员以及诗人,他的生活纵然充满了众多坎坷,但是依然没有改变其“好酒嗜茶”的洒脱个性。
唐代诗人虽然大都是在饮酒之后文思如泉涌,但是他们在饮酒之余也有品茗的雅兴。白居易一生嗜茶并且擅于创作“茶诗”,同时他也是一个精通茶道、鉴别茶叶的行家。他对茶的偏爱基本上都写在了诗歌中。而且几乎从早到晚茶不离口。
在他在众多“茶诗”作品中不仅提到了,早茶、中茶、晚茶饮茶方式。同时,还写出了饭后茶、寝后茶饮茶风俗。
在白居易的“茶诗”完全可以看出,他不仅特别钟爱饮茶而且也用茶来修身养性。以茶会友交、用茶抒情是白居易“茶诗”的主要特色。
2.《谢六郎中寄新蜀茶》
白居易对饮茶的喜爱与对茶道的精通,都与其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他曾在《谢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诗中,写道“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至此后人就将其称为“别茶人”。所谓“别茶人”指的就是可以鉴别茶叶品质优劣的人。
(1)诗歌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清明刚过,此时的白居易因“妄议朝政”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时期白居易可谓心灰意冷,但此时却收到好友忠州刺史李宣寄来的新茶。这不仅让白居易顿感友谊的珍贵,因此他不顾自己正身染疾病写下了这首古诗。
《谢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诗所表达的涵义,其实就是对李宣深厚友谊的回馈,以及表达对好友赠新茶的感激之情。在这首诗歌中白居易通过对二人友情的描写,进而写出了对李宣赠新茶的喜悦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更是情真意切。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我们现在交情甚笃主要是因为曾经过从甚密,新茶才采摘完毕就赠予我这有病之人。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白居易收到李宣赠送的新茶之后,特意用红纸为他写了一封回信。“绿芽十片”即十块团饼茶,而“火前春”则是指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如果从其隐含意去分析可以得知火前春即明前茶。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断向煮茶的壶中添水直到将茶叶煮成鱼眼白,然后用刀圭将茶水中的浮沫盛出去。实际上这两句诗写出了白居易煮茶时的情形,也就是说他刚收到朋友寄送的新茶之后,就忙不迭地烧水煮茶并品尝其中滋味。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最后两句诗歌既写出了二人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同时也说明白居易在品茶、辨茶方,其实都具有非常独到的造诣。刚采摘之后的新茶就马上给白居易寄送,这说明在李宣的心目中白居易非常重要。
四、“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
《咏意》是白居易比较著名的“茶诗”之一,这首诗歌通过对自身处境与心态的描写,进而彰显出了诗人看淡世事沧桑的豁达心境。诗歌中最后八句其实才是全诗的主旨,通过将人生与茶相互融合而体现出了,“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的旷达境界。
“常闻南华经,巧劳智忧愁。不如无能者,饱食但遨游。平生爱慕道,今日近此流。自来浔阳郡,四序忽已周。不分物黑白,但与时沉浮。朝餐夕安寝,用是为身谋。此外即闲放,时寻山水幽。春游慧远寺,秋上庾公楼”。
这首诗歌的前十六句通过对“不如无能者,饱食但遨游”的描写,表达出了诗人白居易罢官赋闲之后的生活状态。他自称“饱食无能者”其实是一种高雅的自嘲,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怎么可能无能呢,只不过才能无用武之地而已。我回复了茶友刘思琪所提出的问题:中国茶在古代是通过哪些途径传向世界各国的?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和平、合作、友谊、美好、健康的象征,茶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上回,我也说到:茶在中国古代,通过三种途径对外进行传播——学术交流、礼品馈赠、贸易往来。当然,这种传播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相对较慢。
到了近代之后,随着西方海洋国家的崛起,远洋航行成为可能,全球贸易风起云涌,中国茶在陆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之后,又通过海路到达了地球的另一端,使得中国茶终于完成了环球之旅,实现了环球共享,世界共饮中国茶。
联合国今年11月27日宣布,从开始的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这是中国茶在经过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之后,终于以国际的名义回馈中国茶对全世界的贡献,届时,我们也将举行茶文化年,予以推广。
林木采访陆羽会严建红先生(摄影/罗江
一. 茶文化
什么是茶文化?
对此问题,大概并无统一的标答。不过,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定义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茶树的发源地在中国,中国是最早发现与利用茶的国家。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有文字记载的饮茶历史有3700多年。当然,也有研究者说中国人的饮茶历史最少有6000多年。
茶文化的发源地也在中国。不过,直到公元780年唐代湖北天门人陆羽在浙江湖州写出《茶经》,这才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不仅有了汉字茶,也有了中国茶道。之后漂洋过海,又衍生出了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等茶文化。
时至今日,中国茶已经遍布全世界,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饮茶者达25亿人之多,各国都有不同的茶文化,而作为茶的宗主国的中国的茶文化,则反映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林木在茶经楼博物馆(摄影/罗江源)
二. 茶与礼
中国茶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长盛不衰,传遍全球,堪称世界最古老的文化。茶为国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衰落于清末,复兴于当代。
茶是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中国茶文化是和谐包容的文化,它既糅合儒释道,又独成一体,可谓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是礼仪之邦,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礼仪,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交流等程式与习惯,让人内心清静、愉悦,进而达到思想共识的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进程中,礼作为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修炼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茶与礼的结合,形成中国茶道,是礼文化的一次质的飞跃。
茶道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它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被赋予了不同的形式与内容,进而有了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和更为旺盛的传播力。全世界无论地域国别、无论人种肤色都爱中国茶就是最好的例证。“茶的方式”,中国的茶道不仅是喝茶,也是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茶师们通过准备和喝茶,展示了他们的个人思想和精神世界。
中国茶道有三大特色。首先,从你练习茶道的方式,你向我们展示了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礼貌,你的个性,你的审美观点,甚至你的内心世界。其次,中国的茶道需要和平与纯净。第三,中国的茶道要求真实性。精美的茶伴随着泉水、自然环境、正宗的竹木工具和瓷器茶具。
茶,香叶,嫩芽
茶的历史四川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喝茶的地方。早在公元前475年,甚至更早的时候,人们就大规模地种植了茶树,并把茶作为贡品送到宫廷。汉代(公元前202~220),饮茶在全国很受欢迎,有特殊的茶具。茶园面积继续向华南和东部扩展。据“茶经”记载,世界上第一批有记载的茶叶证据(唐朝第一次出现于780),陕西、山西、湖南、云南、广西、贵州、广东、福建、浙江、金刚和安徽等省后来成为中国除四川以外的主要茶叶产地。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茶经”作者陆羽泉在书中论述了茶道理论、饮茶方式、茶具的使用和茶道,使之成为中国茶道的第一本书。中国茶道茶具
茶叶储存设备:茶匙、茶叶漏斗、茶具、饮茶机砖茶分离设备:茶叶夹、茶匙、茶针、茶叶桨、茶刀饮茶设备:茶杯、茶香熏、香杯、茶碟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茶具清洗设备茶盘、茶盘、水壶、茶叶壶、水盆、茶具(茶巾)、茶具容器其他设备:茶壶、茶刷、香炉
中国著名的茶道中国的茶道是关于喝茶,以及培育身体和灵魂,学习中国的文化和礼仪,净化心灵。中国的茶道特别注重精致的茶、干净的茶水、温控、茶具和宁静的环境。
三杯浊酒一瓯茶
茶道对比从宋朝(960-1279)开始,茶艺是茶道的最高形式,也是学者们的一种游戏场所。茶对比用的茶馆通常有两层楼。客人们将被邀请到二楼,那里到处都是奖品。参赛者喝了十杯四个品种的茶,然后告诉他们茶的产地和茶水的来源。茶的精华后来被日本茶道所吸收。
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
功夫茶道从宋朝开始(960-1279年),功夫茶道是目前中国最著名的茶道形式,在广东省潮汕地区(潮州市、汕头市和揭阳市)很受欢迎。功夫茶最重要的是茶具。潮汕功夫茶道至少有十套茶具。练习功夫茶道的方法包括五个基本步骤。第一步,准备一瓶开水。第二步,用热水将茶叶放入茶杯中,浸泡约30秒,然后洒水。第三步,将茶叶放入茶叶漏斗中过滤掉杂质。第四步,再倒入热水,用杯盖搅动茶叶。第五步,再把茶倒进茶漏斗里,它就可以喝了。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四川茶道四川茶道是一位茶主从一个1.2米长的铜壶里倒入滚烫的热水,而不溅出一滴水。茶艺大师将基本的功夫技巧和杂技融入茶道,并有很好的解说。如果你对四川茶道感兴趣,你可以选择一种茶文化。给自己找个茶馆。
酒兴茶酣人语悄
禅宗茶道在中国古代,佛教僧侣种植、加工茶叶,形成了喝茶的习惯。他们为中国茶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古代名茶都与佛教寺庙有关。例如,“茶书”告诉我们,天祝寺和灵隐寺生产西湖龙井茶。禅宗茶道融合了茶文化和佛教修行的元素。僧侣们对茶上瘾有三个很好的理由:通宵冥想,帮助消化,抑制性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