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律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延迟满足”。
人的大脑有两个区域,一个是大脑边缘系统,它要求人们获得及时满足;
还有一个是前额皮质,它帮助人们设定目标,计划达成目标的方式。
大脑有点像我们的肌肉,练得越多的部位越活跃。
一个人的大脑若是边缘系统活跃,他就很容易被情绪控制,行为倾向于及时“及时行乐”;
若是前额皮质活跃,他就更容易控制自己情绪,让生活更有计划性,不被眼前享乐诱惑。
所以,越能够控制自己人生的人,也有计划性和执行力,也就越容易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自律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
父母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锻炼他们的自律能力,从平时“延迟满足”这种行为开始锻炼。
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将享乐推迟,先完成自己的目标(或者阶段性目标),再去“好好享受”。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小编在这里分享几个小技巧。
1. 让“等待”成为一种习惯
让“等待”成为一种习惯并不难培养,一日三餐、吃零食、玩游戏都能培养到这个习惯。
比如,父母要给孩子设置一些固定的生活习惯:早上、中午、晚上吃饭时间,每天吃零食时间,每天玩游戏时间......
只有到了某个时间孩子才能做某些事情,不到这个时间,只能“等”。
想培养孩子这种习惯的父母,需要给孩子设置时间上的规矩,并且要坚持这些规矩。(那到底怎么定规则才最有效呢?提醒您点击本文开始的音频哦!)
2. 让孩子学习“等待”的辅助技能
让孩子学会看时间。
当一个孩子会看表、看日历的时候,时间就变得有“形”。
能让孩子看见的和感知到的时间流逝,会让等待变得更有计划性。
(在培养孩子高效的性格力量课程中,我们也有讲如何提升孩子的时间感知能力,以及如何引导孩子有计划地高效做事,等等。)
让孩子学会存钱。
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存钱。
给他买一个存钱罐,让他为自己想要的东西设立一个“金钱目标”,自己去完成。
记住,所有的辅助技能其实是在教孩子将一个大目标,分解到很多的小目标上。
3. 启发关于“等待”的思考
在孩子要一件东西或者想要玩游戏之间,父母并不是只有选择“同意”或者“拒绝”。
而是可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件东西(或者很想做这件事),但这不在我们计划之中。我答应你,我们商量一下什么时候买,你为什么一定要买,你是否需要这个东西好吗?然后我们再定下来什么时候给你买。
如果您听了此文开篇的音频,您一定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这么做时我们要坚持的原则。
4. 引导“等待”的奖励计划
当孩子很想要一件东西,或者很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用奖励计划让他们将满足延迟。
比如:孩子很想买一个玩具,父母可以告诉他,如果你能等到下周再买,我们除了送你这个玩具,还能带你出去玩一趟。但如果你现在就要,那就只能得到这一个玩具了。
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爱拖延?用催促、惩罚、奖励的方法对他们都不管用?自律与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做事不拖拉,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1.不自律的原因
不自律一般是从孩子小时候培养出来的,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成年人还深受不自量力的困扰的原因,因此,自律要从娃娃抓起,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律的原则——先解决问题或者说是承受痛苦,然后再享受快乐和舒适,避免眼前的快乐和舒适所带来的后续问题和痛苦。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想要做到却很难。为什么孩子一回到家只是想着看动画片或者找小伙伴玩耍,而不是尽快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父母要教导孩子一种“先苦后甜”的思想观念,而不是“享乐主义”为先,并且加以监督和深化,让这种思想变成孩子内在的一种行为模式,这样孩子就会“自律”。
2.错误的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也分好坏,最恶劣的教育方式莫过于棍棒教育,责骂和体罚的背后并不能给孩子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还会起到负面作用,这种教育方式本身就违背了自律的原则,强权之下有多少“自愿”是被迫的?所以,想要孩子自律,就要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而不是通过专制的力量。
3.培养孩子自律能力
要想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父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要一个不耐烦就对孩子说:“不管你了,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这些话无疑是让孩子自律的反面教材。
真正聪明睿智的父母是不会这样做的,恰当的督促、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以及必要的惩戒和责备都可以巧妙地引导孩子,让他们养成自律的习惯。
那如果孩子犯错了要怎么办?逃课?撒谎?打架?赖床?这些又该怎么办呢?首先是沟通,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然后教育,用正确的态度和方式教给孩子应该怎么做,这样长久下去,孩子就会有自动避免那些错误,渐渐地也就有了自律的能力。
此外,在让孩子自律不等于“放弃”孩子,而是一种“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自己做得很好的心态!”要让孩子觉得我是在被爸爸妈妈关爱的情况下而自律的而并不是迫不得已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