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运用,然而学生对这一点认识不够。认为只要记住公式、定理皆万事大吉,却忽略了公式、定理的导出过程。殊不知,这是造成运用公式、定理困难,遗忘知识快的主要原因;只注重“表象感知”,不追求“深化理解”,这是形成这一不良习惯的根本原因。如学习三角面积知识时,只背公式,却没注意是根据学过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过程。由此造成基本的一些求各部分数据不会解决,更谈不上公式的灵活运用。
孩子不善于思考,可能是因为:
1、妈妈太“强势”。家长事事都想在前面、做在前面,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就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时间久了,就不只是依赖性太强的问题,还会影响到孩子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2、因为溺爱孩子,所以一遇到问题就由家长来包办代替。一旦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孩子就渴望家长帮忙。试想,身处这样被动的环境,孩子怎么会不依赖家长呢?
喜欢动脑筋思考的孩子内心充满了好奇与求知的欲望,在求知欲的驱使下,这些孩子更加热衷于学习与求解,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可以说,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等于给孩子的能力安上了“驱动器”,在未知的驱动下,孩子的学习效益必定高人一等。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动脑筋思考,多提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向孩子提出问题时,要符合他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如果问题提得过难或过易,都会挫伤孩子思考的积极性。当孩子圆满地回答了家长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时,他会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此外,家长还可以放下架子向孩子“请教”一些问题,或在家庭遇到疑难问题时去和孩子商量。这些做法,可以促使孩子主动思考。
如果你陪孩子参观一个科技展,他的问题会更多,这是什么材料,这个设施有什么功能,为什么等等,对于这些,可以鼓励他多问问展台的工作人员,当你碰到孩子提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时,千万不要厌烦或简单化处理,最好是告诉孩子:“这个问题还真难,我也不太清楚。等我查查书,或问问其他朋友后告诉你。”注意要说到做到。当然,现在有互联网,可以和孩子一起查一查感兴趣的问题。
平时,父母要利用一切机会与孩子交谈,通过交流激发孩子思考。但是,要注意的是,讨论问题时,要尽量谈一些有利于孩子独立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代替孩子去思考。无论是当孩子碰到问题时,还是给他们提一些具体的建议,家长都要引导孩子独立地进行创造性的思维,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发现新的具有创造意义的解题方法。
一个成功的家长,总是善于引导孩子去动脑、去思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了孩子思考与发现的积极性,让孩子从思想上独立了起来。
解决方法
1. 家长可以把部分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去。例如: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看完之后与孩子交谈动画片的故事情节、人物表现等等,这样即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加深与孩子的感情。久而久之,孩子的语言能力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就不会感到枯燥而无趣。又例如: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时,可以与孩子谈地理、自然现象;上街购物、买菜时,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心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孩子夏天喜欢吃冰棒,家长和他一起到批发部去买,家长规定只能买10元钱的而且要管一星期,让孩子自己挑选品种但必须自己计算出所用的钱数,否则就不买,把学习带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这样一来孩子非常有兴趣,思维也会活跃起来。因此,只有多尊重孩子做事的方式,多鼓励他们,多引导,得让他们对问题感兴趣,他们才会多思考。
2. 尽可能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让孩子从小事做起,参加家庭劳动,在劳动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从而变得独立。
3. 避免生活带给他的挫败感而导致的自信心的丧失。当孩子看到自己双手完成了许多事,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便会增强,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4. 家长再全能,最好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充分,不必事事替孩子包办,有时假装弱一点、笨一点,反而能激发孩子的潜能。
5. 尝试错误不是坏处,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发现他做错不要马上指出,可留待他完成后自己发现或订正时发现,有利于培养他订正能力,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