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但当我让他们具体说说孩子是如何不听话的时候,大多数父母会承认,所谓的“不听话”其实是指孩子们不服从他们的指令。 我们在生活中用了太多所谓“命令式”的告知,比如“去刷牙”、“去做作业”、“不许和弟弟打架”、“你不应该这么想”、“你应该知道家长都是为了你好”等等,我们总是太急于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应该怎么想,应该怎么做,但其实这种“命令式的告知”恰恰阻碍了孩子们自己对事情的判断力以及对事情后果负责任的能力,因为我们只是不停地“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而没有启发他们应该如何思考。 脑科学研究发现,“告诉”会造成身体的生理性紧张,向大脑发送“抗拒”的信号,所以孩子们对于大人的这种“告诉”更倾向于拒绝和不理睬。这样,大人们对孩子说教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应该不足为奇了。 不应该以命令式的“告诉”语气和孩子沟通,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个正面管教的小工具:启发式提问。所谓启发式提问,简而言之就是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在大人的引导下,不断启发孩子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并且对问题的结果负责任。 启发式提问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激发型提问,二是交谈型提问。 所谓激发型,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孩子自己思考并做出决定,这一类的问题是非常简短的,并且不一定要求孩子给出言语回应。比如“你需要做什么才能让牙齿干干净净呢?”“你需要穿什么,在外面才不会觉得冷?”“你计划如何完成家庭作业?”“你和弟弟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怎样做才能准时赶上校车?”等等,这种尊重而真诚的询问会让孩子身体放松,向大脑发送的信息是“寻找答案”,同时,他们在感受到尊重的同时,更能感觉自己有能力进行合作。 所谓交谈型提问,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孩子分享自己的观点,让孩子经过认真思考后说出他们认为发生了什么事情,原因是什么,对此有什么感受,从中学到了什么,以及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 家长可以问孩子“你可以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你认为什么导致了这件事情的发生?你当时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以后可以怎样运用你所学到的东西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多问好几次“还有吗?”尽可能多的引起孩子的思考,然后不要带任何评判,你只是要做到认真地倾听孩子,不打断孩子的分享。 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尽量不使用“为什么”,因为“为什么”通常听起来会像是责备,会引起孩子的戒备和抵抗之心,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感到你对他们的想法是真正的感兴趣。有时候孩子会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如果他们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没有想到任何解决办法,你可以问“你想听听我的想法吗?”或者“需要我们一起头脑风暴想出可能的方法吗?”如果孩子拒绝,你也一定要管住自己,不要再去“告诉”孩子,可以换个时间再来一次启发式提问。 在使用启发式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在你和孩子情绪都很平和的状态下进行,如果你们当中有任何一个人情绪烦躁,则不要运用这个小工具。 2、启发式提问应该是开放式的问题,没有任何固定的答案,当你心中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预设,或者无法接受孩子说出的别的答案,就不要用启发式提问。 3、你的启发式提问一定是要发自内心的,是真正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充满好奇的,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操纵孩子的工具,孩子们很聪明的,他们能够轻而易举的感受到这其中的区别。 今天我们分享的是启发式提问,它能够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习惯,也能够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到我们的孩子都在想什么。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拥有聪明、敏捷的大脑,可不少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难题;孩子不喜欢提问,也不喜欢动脑筋。这可急坏了不少家长。要想孩子聪明好学,还得养成动脑的好习惯。本期家教课堂,柳州家教163微课堂的李蓓蓓老师给家长们支招,培养孩子善于动脑筋的好习惯。
孩子提问,家长不应直接告知答案
“孩子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但是有一些不耐烦的家长为了省事,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孩子,虽然这样做的确可以打发孩子,但从长远来看,这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没有好处。”李蓓蓓说,在生活中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习惯,当孩子提出“为什么”或希望家长帮忙解释问题时,一些家长会表现得很不耐烦。殊不知,如果家长经常这样做,孩子必然会依赖家长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李蓓蓓建议,培养孩子善于动脑筋的好习惯,家长可以这样做: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家长应启发孩子,提醒孩子运用学过的知识、看过的书,或者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会非常有成就感。
其次,可以利用节假日进行家庭互动,开展智力游戏比拼,家长和孩子轮流做主持人提问,设立一些奖品和奖励措施。为了增强学习气氛,可以请亲朋好友或者孩子的小伙伴参加,这样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勤于动脑的乐趣。
多为孩子创造勤于动脑的环境
“有些家长还遇到过这样的困难,孩子不喜欢提问,不知道该怎么办。”李蓓蓓说,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家长可以主动创造问题提问孩子,也可以放下架子向孩子请教问题,或者在家庭遇到疑难问题时主动与孩子商量,这些方法都可以促使孩子主动思考。
如果孩子不爱动脑,甚至对此有抵触情绪,除了上述方法,家长还可以通过鼓励,帮助孩子建立动脑思考的习惯。“孩子在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之前,需要家长支持和鼓励。”李蓓蓓表示,为了培养孩子勤于动脑的习惯,家长应该经常创造让孩子思考的氛围,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因为让孩子集中精力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法,可有效帮助孩子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
简介:柳州家教163微课堂由柳州市妇联主办,柳州市家庭教育学会承办,利用微信平台创建“互联网+家教”新模式,为家长朋友提供科学的家教理念、知识方法。如果家长朋友有家庭教育问题需要咨询,欢迎拨打晚报热线2821100,晚报记者将邀请家庭教育学会的专家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