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在1岁半左右就学会了打人、咬人、砸东西,有的延续到两岁多,这个阶段总体被归纳为“麻烦的两岁”。孩子这时之所以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有几个原因———
1、他不知道打人是不被接受的,也不知道被打的人会痛。因为孩子正处在一个“自我”形成的年龄段,他是用自己唯一知道的方法在解决问题,好像抢玩具、推人等,这是很正常的表现。
2、他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情绪。当他不高兴或很沮丧的时候,他只能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情绪,这也是正常的,但父母可以引导。
3、他在寻求探索因果关系,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学习或成长的一个特点。比如打小红,她哭了,再打一下,看她还哭不哭,或者打小红旁边的小兵,看小兵会不会也哭。另外,孩子的学习交往很多时候就是从争夺、抢夺开始的。
4、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孩子说话、提要求,总是语气急促,不耐烦,要么拎着就走,不听就打骂。这种粗暴的行为方式会被孩子模仿,并当成理所当然、可以接受。
5、家长无意中的暗示。比如一个妈妈很自豪地说“我家孩子不打人”,结果宝贝听到以后立刻把身边的小朋友推倒了,这种行为往往是出于孩子的试探:你说我不打人,那我偏打人,看你有什么反应?会怎么对我?
6、有的孩子很凶,可能是因为想引起关注。因为父母忙工作、忙赚钱,疏忽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甚至于对孩子好的行为鼓励不够,总是关注不好的行为,也会恶化攻击行为。
对策: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一般会维持几个月时间,家长首先不要太紧张。越是唠叨和提醒孩子“不要打人”,三番四次地强调它,反而会强化打人的行为和习惯。家长应该在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去适当地表达情绪。比如在宝贝和其他小朋友抢玩具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说:“你的玩具被抢了,我知道你很不高兴,你愿意和小朋友分享吗?”如果孩子不愿意,家长就要带孩子去把玩具要回来,教孩子礼貌地对对方说:“对不起,我现在不想和你分享我的玩具,请还给我。”或者适时地引导孩子交换分享:“我们再找一个玩具,你们可以一个人拿一个。”或者转移注意力:“那边有什么东西,我们去看看。”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他不会干坏事”,以免形成提示。
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一味批评指责反而不利于改正,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坚持原则,又要态度柔和。比如,1岁多的孩子打了人,要坚定地告诉他这个行为是不好的,妈妈不喜欢,而且你打别人,别人会痛。说话的时候语气要很严肃,但声音不用提得很高,像平常一样就好。为了让孩子明白“痛的感觉”,还可以轻轻捏一下孩子,让他体会“痛”是什么感觉。对于两岁多的孩子,父母的态度要更加坚定,孩子打人要及时制止他,同时警告他再有同样的行为就要有惩罚,比如再打人就不能在游乐场玩了。如果孩子再打人,就要马上把他带离游乐场作为惩罚。如果只是随口说说,不坚决执行,孩子不引以为戒,今后就会继续这种行为。
非正常情况———讨厌的3岁
家长态度:对孩子的暴力倾向要严肃认真地处理
原因: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懂道理了,若这个时候还是动不动就打人,说明坏习惯已经形成,必须要果断地纠正它。
对策:1、严厉地告诉孩子:“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是不对的。妈妈爱你,你是一个好孩子,但这种行为不好,妈妈希望你做得更好。”家长要强调这种“行为”不能接受,不要因此而上升到对人的不喜欢,不要说“妈妈不喜欢你”、“妈妈不要你了”,这可能会加深孩子的不安全感,使他们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2、要有惩罚,并且惩罚一定要即刻执行。
①打:哈佛教育学博士王涛认为,打是可行的,但要借助用具,比如尺子或杖打,而不是直接用手打。这个尺相当于“法”、“理”,避免孩子认为父母不爱他。同时用尺子打孩子时,家长不应该怒气冲冲,要心平气和,告诉他是因为某个行为而受到惩罚。
②隔离:平时让孩子明白犯错是要被隔离的,在犯错误之前告诉他隔离会是怎样的。每次隔离的时间和年龄相同,3岁的孩子每次就隔离3分钟,家长要提前讲解,还要有计时器,孩子能听到滴答声,时间到了才能动。但要是耍赖不愿隔离,每耍赖一次加一分钟,加到十分钟不能再加了,可以追罚,比如“这一周都不能吃糖”。让孩子明白行为的结果。家长要“言出必行”,从说“现在去隔离”到正式隔离之间不能超过10秒钟,不要让孩子认为有回旋余地。拖得时间长了,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惩罚的地方最好是一个空地,如果孩子隔离还有东西玩,说明隔离失败,要是没有东西玩,但孩子自个在一边笑,家长不要理他更不要看他,因为会流露出不忍心,也会降低隔离的效果。
3、对孩子要多鼓励,可以采取表现好“打勾”、“打五星”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来制定规则,约定积满多少个勾或五星,再奖励糖果、玩具等。和孩子一起讨论制定的过程很重要,如果没有征得孩子的同意,就这样做,效果也是不尽人意的。
Tips:
对家长的四个忠告
1、父母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要孩子一哭闹就妥协,也不要期望过高,希望孩子一下子全改好,要逐个问题地改正。
2、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在生气的时候不断提醒自己“他是个孩子,他是个好孩子,孩子没有错,是家庭教育的错”。
3、要尊重孩子,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孩子,事后一定要道歉。
4、不要一味讲自己的感受,多听听孩子的心声。生活中有不少父母习惯于跟孩子讲“这是为了你好!”并且很多父母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为了孩子好,而是在实际行动中也以为了孩子好为名义,要求孩子做到这个完成那个的。
甚至有一些比较激进一些的父母不惜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花大代价去打造孩子。
我个人认为不能说所有这么做的父母都是错误的,因为的确是有一些父母他们对于教育的理解是很到位了,所以表面上看他们的行为、要求比较苛刻、严格,但是我们看不到的生活那一面却极有可能是跟孩子心连心的。
但我还是认为如果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不是以孩子为中心(不是物理上的围绕),而是为了让孩子变成自己想要孩子变成的样子才去实施某些特定教育的话,我是不认同的。
我认为这种教育观念是错误的,为什么我们要把孩子教育成我们想要的样子呢?
我也是觉得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顺应孩子的一种教育,而不是要把孩子可以雕刻成什么样子的教育。当然,这里的“顺应”不是“妥协”、“溺爱”、“骄纵”,而是要结合孩子的特点顺应其发展而实施的教育理念。
比如说有很多孩子,他们其实在学习上并不是非常的擅长,但是他们在其他一些方面比如说艺术体育等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天赋。但是就会有很多父母因为怕这些事情耽误影响学习而强制给孩子终止或者限制,然后逼迫孩子去学习。
而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来自于以下两点:
1、对教育的认识不足
所谓对教育的认识不足,主要是我们很多家长其实宁愿花很多时间去跟孩子争吵辩论,或者是强迫孩子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也不愿意静下心来耐心去学习一下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
更有甚者,自己明明对于孩子们所学的内容知之甚少,反而还去质疑孩子老师讲的不好……
所以客观上对于有些父母来说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其实仅仅局限于“分数”——高分就是好,低分就是不好。
2、对成功的定义过于局限
我们不否认,父母都是希望孩子未来能够更好的。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多数人对于好或者说成功的定义,往往是指孩子未来的工作提不提名,收入高不高。很少有父母会考虑孩子是否会喜欢。
事实上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的工作,他们的收入并不高,但是可以养家糊口,并且最重要的是能够让从业者的内心感受到了很大的成就感,满足感,这些人他们尽管无法获得非常高额的报酬,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非常丰富的。
然而在父母这里却很难接受和认同。
但是孩子却不一样,首先他没有一个固定的职业定位,职业判断,做很多的事情是基于他自己的兴趣和感觉而来的。
他们当中有些孩子会认识到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进而开始重视学习,而有的孩子则认为其他的一些事情可能会更加吸引自己,由于缺少良好的引导,使得他们把时间分配的不够均衡,知识影响到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