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强迫他不愿意做是事情让他去做,随着独生子女的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位也越来越大,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素质教育,很多的家长都希望为自己惟一的孩子创造越好的教育条件,“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心态也表现的越来越强了。钢琴、电脑等进入了一个个简朴的家庭,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了绘画、器乐、舞蹈、书法、外语等名目繁多的特长班。处于热盼中的家长恨不得把自己年轻时未曾学过的东西,想学却没有机会学的东西。统统地从孩子的身上找补回来。但是,在这里要提醒家长一句,为了培养和保护孩子求知的兴趣,留住孩子的人生热情,不要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事。
4-6岁的孩子己经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自找意识和独立的人格,当他们不想或不愿意做某些事情时,或者他们对某些事情没有兴趣时,父母是很难让他们回心转意。如果不考虑孩子的意愿,大人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千方百计地说服孩子去做某些孩子本匆不愿意做的事,会使孩子产生反感、抵抗,严重地还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反坑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有的摄于父母的权威,采取消极抵抗的态度,你让他弹琴,他执行你的令令不敢反抗,但却不好好弹,或消极怠工,或心不在焉,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王有的甚至装病,一会儿肚子疼一会儿头疼,总之一到弹琴的时候就事特别多:有的孩子对父母的命令敢怒不敢言,将对父母的不满迁移他物,如硕钢琴、掉毛笔、撕画纸,有的孩子则采取公开的反抗,你越要让我干什么,我就越不干。辽宁有一名7岁的男孩,因为不愿意学自己,下喜欢的钢琴,竟企图用小刀割断自己的手指。家长这种强迫的做法往往会事与愿违,不但收,下到预想的效果,如果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会得不偿失。
学习是孩子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孩子不感兴趣,即使你强迫孩子去学了,由于孩子不感兴趣,记忆也是不会长久的。曾有一位父亲,从小对儿子管得极严,通迫儿子学弹钢琴,在父亲的通迫下,儿子不但一直学习弹钢琴,而且乡加钢琴考级一直考到了九级。可是,由于儿子根本就不喜欢弹琴,上大学后,儿子连钢琴摸都不摸了。这位父亲后悔地说: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当时不通他,孩子愿意学点什么就学点什么。美国儿科科学院儿童收养扶养委员会主席乔治,斯特恩博士指出:如果强制性学习压力过大,不仅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抑制他们独创能力的发挥。
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采用强制性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既不利于孩子的兴趣培养,也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为了培养和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应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把孩子从灌输式的、被动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止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一位家长在家庭中都担负着不同的责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从孩子一出生开始,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虽然不完全负责孩子的知识传输与教育,但却肩负着孩子的个人成长与人格塑造。不但要重视孩子的学习,还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包括孩子的身心健康、生存力和社交力。面对生活中的众多压力,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上显得力不从心,家长也希望得到孩子的理解。家长不是不想很好的教育孩子,而是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如何与孩子沟通。不知从何时起,家长对孩子的爱渐渐演变成了“控制”和“命令”以及言听必从的说教。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就会简单粗暴些:“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打你是为你好”“我是你爹,你就得听我的”......这些看起来似乎是有着成功经验的大道理,如今在孩子的身上却越来越没有作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叛逆、反抗、顶嘴,甚至出现不良行为。长期的压力和沟通方式让家长越来越失去了耐心。而家长的暴力与强制也给孩子带来了身心上的巨大伤害。
越强迫越失控
孩子在年幼时确实不具备决断能力,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一切都愿意被安排。很多家长以孩子还不懂事为由,事无巨细地安排了孩子的一切。然而家长这个看似负责的行为实则是在破坏孩子的自主能力和控制感。因为家长的包办,剥夺了孩子处理事情或人际关系的经验,容易导致孩子成年后在面临哪怕很小的一件事情都不能很好处理,或者处理的很糟糕,当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需要和不可以控制事物的时候,就会产生无力感,压抑感,焦虑等各种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孩子和家长都会存在。家长要鼓励孩子学会判断,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决策。而不是事事都听从家长的安排。在儿童时期缺乏控制力可能表现出易激惹,脾气倔、叛逆等行为,有的孩子则不敢表现出来,总是在家长面前一幅乖乖的样子,看似逆来顺受,也许内心压抑着强大的不满只是等待着长大再爆发而已。而这种爆发也许是对身边的人,也许是对社会。
棍棒是否出孝子?听话就一定能成为好孩子吗?
任何暴力都是难以被人接受的,无论是行为上的、言语上的、还是冷暴力。我们经常会从孩子的身上看到一种现象,不给糖就打滚哭闹,不答应就离家出走,再逼我就死给你看。甚至还有小孩子因为得不到一些要求上的满足便打骂家长的行为。这些行为让家长们既寒心又愤怒。而这些行为的背后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因素。
由于孩子的表现未达到家长期望的要求或让家长不满,有些家长会用一种特殊“爱”的沟通方式来对待孩子。如大声喊叫训斥、打骂、言语上的羞辱指责,所有不得已的行为、不受控制的情绪都来源于:“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这种以暴力与强制的沟通方式同样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甚至会演变成危害社会和身边的人。
家长暴力强迫孩子做某件事情,也许会得到暂时的顺从和听话。但往往事后会适得其反。家长的暴力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思维与判断。如果家长以暴力或威胁的手段教育孩子,孩子只是因为受到强迫而改变行为,却并不是真正从内心里接受。在他们的思维里,不这样做就会被恐吓,所以为了不受到暴力和威胁不得不这样做,而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长期受到暴力的孩子认知也出现错误的判断,他会认为想让一个人马上满足自己的需求,想让一个人听从自己,实施暴力这个手段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在错误的认知下,如果未满足自己的需求,个体会出现焦虑、愤怒、暴躁及伤害他人的行为。这种暴力与强迫的方式同样也会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和社会。
暴力≠爱,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我是你的一面镜子,而你却看不到我,也看不到自己”。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孩子的未来,言传和身教同样重要。孩子得到什么样的爱,就会用同样的爱去回报身边的人,回报社会。但爱不等同于控制,爱不等同于命令和说教。孩子也不是随心所欲被操控的物品。家长在暴力与强迫的沟通中将慢慢的爱演变成了慢慢的伤害。这种伤害不光是带给孩子本身,也会带给整个家庭。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如何让孩子去理解爱,去客观的认识这份爱,需要家长从暴力和控制中走出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从而使孩子能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独立自主、健康快乐的生活。
注:文中越强迫越控制摘自加拿大心理学老师的公众号“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