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时常会对孩子说:“宝贝,你要乖乖听话,这样才是好孩子”。听话的孩子总会得到父母的称赞,而父母眼里孩子怎么样才算是听话呢?孩子平时表现的不哭不闹,做什么事情都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完成,这就是父母心目中那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
朋友家的宝宝就是旁人眼里的“乖宝宝”,小小年纪便学会看妈妈的眼色做事情,妈妈脸色微微一变,孩子便立马停止手中的事,安安静静的待在妈妈身边。而其他小朋友则是坐不住,比较好动,从不因为父母的约束而放弃自己的玩乐时间。真的倡导父母把孩子教育成“乖宝宝”吗?
“乖宝宝”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对孩子的一个心里期望,也是父母在教育时的一个目标。所谓人们眼中的“乖宝宝”真的感到快乐吗?与其说孩子性格本就乖巧,倒不如说是父母后天严厉管教造成的。父母叫孩子向左孩子不敢向右,孩子不敢轻易反驳父母,常常唯命是从。
如果一个孩子的行为举止超越了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成熟度,就会开始变得无礼、霸道,这个时候不容易给别人好感。
许多人在看美剧的时候观察到了里面的外国小孩都会直接叫父母的名字。但是在中国人教育小孩子的传统观念当中,如果我们对长辈直呼其名的话,就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有些家长则鼓励孩子称呼自己的名字,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大大赞赏,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孩子容易形成独立意识。
孩子之所以会有没大没小的行为方式都是在小的时候来自对大人的模仿,特别是当孩子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对于大人之间的称呼方式,他们学得很快。如果家长听到孩子对自己的称呼,而且还给予反应的话,孩子会觉得很好玩而且不会意识到这样的称呼有什么不当,这在无形当中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强化。
你可以这样做:如果出现孩子直呼家长姓名的情况,家长就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称呼用语了,告诉宝宝直呼长辈姓名的行为是不礼貌的,然后引导宝宝称呼家长要用“爸爸”“妈妈”,叫别人要用“叔叔、阿姨、老爷爷、老奶奶”。对于孩子有意为之的呼喊,家长可以先不理睬他,等他正确称呼你了,你才对他做出回应。
在许多小孩子的眼里,父母是比较严厉的,因此,在父母面前不敢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但是爷爷奶奶对子孙非常溺爱,所以孩子会毫不停止地对自己的祖辈索取爱,而且认为这一切都是应得的,久而久之,当孩子有什么不满都会撒气到祖辈的身上,变得很没有规矩。
如果当你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要立刻制止孩子的行为,并且要求孩子道歉,让他意识到这种不礼貌的行为。事后,家长还要在孩子冷静的情况下对他刚刚的行为作出分析,让孩子以后在合适的场合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1、命令般的语气会令孩子的心情变坏
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发号施令或指手画脚。因此,在打算与孩子共同完成某事或希望孩子处理某事时,记得要婉转地对其加以劝导,而不是采用强硬的语气发布命令,最好能够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或是建议,使孩子自觉地做出处理。
提示:人的心理有时就是这么奇妙,如同那随风摇摆的芦苇一般,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起伏不定,变幻莫测。
2、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妈妈不应一味强迫孩子学习,而应首先了解孩子对于什么事物感兴趣,最好带他进入相关领域体验一番,从而自然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动力及关注度。须知,强迫孩子学习极有可能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叛逆心理,并对学习失去兴趣。
提示:首先就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使他们有个稳定的情绪,父母给了他们足够的爱,他们自然也会为不辜负父母的信任及期待,做出最大的努力。
3、不要将孩子视为人生负担
抚养孩子长大的过程会令你感到疲惫与伤心,但孩子为你带来的幸福却远胜于它。当然,就经济方面而言,有了孩子以后定然要比两人生活时拮据很多,但孩子所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一定会让你感觉这一切都很值得。
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他人是非
纯真的孩子就如同一面镜子,他会将无意中自父母身上学来的言行如实反映出来。倘若父母吐露对于保姆的不满,或是背地里对孩子的老师肆意谩骂,即便那只是一种无意行为,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轻视自己的保姆或老师。
提示:母的言行举止,哪怕只是一些微乎其微的小动作、小习惯也会对孩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把孩子教育成“乖宝宝”的教育方式并不值得倡导,这样的孩子就像机器一般少了情感。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缺少快乐。孩子总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事,对待任何一件事情没有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权利,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孩子身心疲惫,内心压抑。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多顾及聆听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父母平时如何教育孩子会更好呢?上周末朋友聚会,都是家有上学娃的年纪,闲聊中,话题自然少不了孩子的上学问题。其中,不少朋友都有抱怨过同一个问题:孩子不想上学,即使人到了学校,心也不在学校。
事实上,孩子出现不想上学的心理是很普遍的,很多父母应该都听自己的孩子表达过类似的意思,只不过大多数父母都并没有在意,觉得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即便孩子将不想上学的想法表达到了行为上,父母也大多会采取哄骗、威胁的手段让孩子去学校,却并没有去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内心。
殊不知,无论以各种手段达到的强迫孩子,违背其内心而去学校的行为,都很容易对孩子的内心造成各种各样的伤害。比如,暴力强迫的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哄骗强迫的容易让孩子对父母滋生出不信任的心态,至于哭天抹泪,感情教化的,更容易让孩子背负上罪恶感和极大的心理压力。
那么,既然各种强迫手段都不合适,在面对孩子不想上学的问题时,父母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
一、追根溯源,走进孩子的内心。
孩子是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的,孩子的内心产生不想上学的想法,也是通过大脑思维思考之后的结果。所以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不想上学的真正原因。只有这样,父母才能采取相应的手段对症下药,彻底地完美解决问题。
二、必要的时候,给孩子一段缓冲的时间。
孩子之所以会产生不想上学的心理,其本质上大多都是内心受到了相应的阴影或创伤。父母在准确了解到创伤原因之后,一定要对症下药,在外界辅助孩子的同时,也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疗养。甚至必要的时候,父母可真的,是没有各种复杂的关系的,孩子的行为往往会超出父母的想象,甚至惹怒父母都是正常的。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特别是面对孩子不想上学而顶嘴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切记不要对孩子发火,更不要打骂孩子。因为暴力的手段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很容易对孩子的内心造成二次更严重的伤害。
四、积极主动地跟老师沟通。
孩子在各方面的心智尚未成熟,有时候是不能光听孩子的一面之词的。由于孩子的认知和表达能力还不足以让孩子准确地对各种行为做出判断,所以父母需要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更加全面的信息。而对于孩子的学校生活,老师就是了解信息最全面的人。所以,在面对孩子不想上学的问题时,父母需要主动地和老师进行沟通,以了解到最准确的信息,辨明原因,从而最好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