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儿子和女儿不仅学习上有明显的差异 就连身心发展也有很大的差异哦

在沪上学
  • 2023-09-23
  • 浏览

摘要:两个小孩一男一女,外人看起来儿女双全很是羡慕,但她很苦恼,因为两个孩子的性格很不一样,女孩恬静淑女,经常被老师夸奖,男孩每次被老师家访时,聊的最多的就是调皮,还有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这让她很无奈,都是一家的孩子,性格差异怎么那么大。

两个小孩一男一女,外人看起来儿女双全很是羡慕,但她很苦恼,因为两个孩子的性格很不一样,女孩恬静淑女,经常被老师夸奖,男孩每次被老师家访时,聊的最多的就是调皮,还有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这让她很无奈,都是一家的孩子,性格差异怎么那么大。
女孩和男孩的这些差异,从小就有了,和青春期没多大关系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发现,男孩女孩越大越有差异,特别是男孩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与小时候的变化简直是天壤之别,这让家长误以为是孩子青春期发育的原因,和小时候没有任何关系。其实不然,男孩女孩从小的时候差异就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青春期才开始这些变化的,作为家长要了解这些差异,取长补短,避免孩子青春期来临因为一些诱导发生不可预估的危害。
一、生理发展
男孩女孩受身体激素水平的影响,致使男女之间的发育出现差别。幼儿初期,女孩发育比男孩发育水平更均衡,但后来居上的男孩在青春期后新陈代谢加速,发育比女孩更快,因为生理发展的不同,造成从小所追求的也不一样。比如:在追求外观形象上,男孩喜欢具有英雄气概帅气的衣服,而女孩喜欢追求可爱漂亮的衣服,无论那种追求,只要是合乎情理的家长可以适当的满足,不过现在进入秋冬季,在讲究衣服外观形象的同时,更要讲究舒适保暖实穿性,一件温暖舒适的衣服才可以保护孩子健康过冬。
女孩和男孩的这些差异,从小就有了,和青春期没多大关系
二、智力发展
1、认知方式
女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比较强,体现在阅读能力、专注力等方面。而男孩喜欢动手实践具有操作性的事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力更强。
2、记忆方式
在记忆方面,两者存在很大差异,女孩在机械式记忆中优于男孩,但男孩更喜欢意义式记忆。
3、思维方式
女孩情感比较细腻,善于用形象思维,因而在语言表达、艺术领域的发展高于男孩,而男孩善于创造,喜欢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女孩和男孩的这些差异,从小就有了,和青春期没多大关系
三、社会发展
受家庭、社会、老师、环境等影响,在面对社会中,男孩更喜欢用竞争、侵犯的行为解决问题,因而比女孩更存在危险性,这个在小时候就能发现男孩在解决问题时更具有攻击性,身为父母,要用合理可行的办法帮助他们引导,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女孩和男孩的这些差异,从小就有了,和青春期没多大关系
了解了男孩和女孩之间存在的差异,作为家长,从小就要弥补宝宝天性中的弱点。在女孩的培养上,可以多一些益智创造的游戏,在男孩上,可以买一些有趣的书籍,增加他的表达和专注能力。在小学,品学兼优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女孩子,总体上男孩在小学的学习比女孩差一些,这是极为普遍的一种性别差异现象。
& & 造成这种明显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男女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有差异,不以人愿望为转移。
& & 人类男性和女性智力总水平是持平的,但女性的智力发育时间上早于男性1~1.5年。尤其是语言,女孩总体智力水平高于男孩,学习成绩明显居于优势,男孩进入青春期(12~15岁)以后,发育迅速,与女孩的智力水平持平,女孩学习的优势逐渐减弱,大量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 & 因此,小学阶段男孩子适应学生要求方面不及女孩子,男孩子常常离不了众多缺点:坐不住、粗心、、不认真、不自觉、贪玩、上课不听讲、作业潦草等等,使得男孩子的家长头痛万分。感到"教育孩子怎么这样困难!"儿子保证了一百次"改正",终于还是改不了。有的家长到了焦头烂额地步,儿子仍然上天入地淘气异常,甚至天真地说:"我是差生里面好的一个。"完全不知差生是什么意思,家长哭笑不得。
& & 而女孩子就大不同了,她们认知发展早于男孩,加上女孩子天性温顺、柔和、好静、听话,必然深得学校 和老师的赞许。小学女孩子几乎集中了好学生所有的优点:学习认真、自学、细致、守纪律、有礼貌、从不添乱子,即使成绩差一点,但那羔羊一样温顺的模样,使谁也不忍心责备太多。所以女孩子的家长承受的压力就小得多。
& &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家长怎样对待呢?

& &

首先,要明白这种差异是正常的,很大程度上人为努力改变不了多少,只能在程度上稍增减一些,在这个基础上来考虑教育孩子,才可能比较合理。
& & 对男孩子的家长来说,需要更多的等待、宽容和忍耐,包括忍耐教师的不满和批评,因为智力以注意力的稳定性发展晚于女孩,这不是男孩子的错,家长应尽可能配合老师,促使孩子进步,如果家长用高压,不惜一切将孩子压得服服帖帖,唯唯喏喏,使男孩子没有一点刚毅、独立、冒险的勇气,心态气质女性化,也是教育的悲剧。
& & 家长应该抓紧的是:逐步培养孩子学习的高效率,这样可以学习、活动两全。控制电视,指导多看书,抓阅读习惯,利用孩子喜欢动手的特点,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促使智力发展,少批评,多鼓励,打好基础,耐心等待。
& & 女孩子的家长,应注意孩子的学习方法,思考习惯的培养,不能满足于成绩好,孩子如果靠机械记忆取得好成绩,发展下去就很危险,学习到高年级、中学只靠机械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就不能取得好成绩,必须依靠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行。
& & 女孩子成绩好,仍然必须扩大阅读的能力,家长不能对孩子的高分数掩盖的潜在危险一无所知,有的家长甚至明知孩子学习方法死板,为了保住分数,而不去纠正,好那就误了孩子的长远发展。
& & 男孩女孩之间学习的差异总体上是如此,也有一些例外,有男孩子也有女孩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非常优秀,也有一直非常差的,家长应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 &(一)问题行为
& & 所谓问题行为是指与大多数正常儿童的行人比较,相对而言的异常行为,异常行为包括的范围较广:智力迟滞引起的异常情绪,障碍引起的孤独症、焦虑症、恐怖症、抑郁症等,此外,还有咬指甲、多动症、发脾气、语言障碍、学习不良等。必须指出,这些行为在正常儿童也会表现,正常与异常的区别在:孩子的行为是否过度,或是否不足,比如发脾气是正常行为,如果孩子动不动发脾气,就是过度行为,如果读一年级的孩子自己还不会穿衣吃饭,完全不愿与小伙伴接触,就属于行为不足。其他如孩子行为的不适宜,伤心时大笑,高兴时大哭,都属于异常行为,也就是问题行为。
& & 问题行为一般需要适当给予治疗,单靠教育,讲道理不能得到纠正,这一点很重要,家长要有这个基本观念,在教育中加以鉴别。
& & 一年级孩子的问题行为主要有几类:
& & 一、儿童多动症
& & 表现:孩子活动过多,不分场合,多动不宁,明显的注意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智力正常,甚至优秀,发病率为3%左右,男孩多于女孩。
多动症是一种疾病,与正常孩子喜欢活动有区别,家长不能自己乱下结论。如果怀疑孩子患有多动症,应带孩子去专门医院诊断。
& & 二、退缩行为
& & 退缩行为是指孩子在无特殊原因情况下,十分胆小、害怕、孤僻、退让的程度较严重。与孩子的好静、温顺、胆小有区别,常常有惊恐心理。
& & 纠正退缩行为的方法主要是适当的心理治疗和教育帮助,家长尤其要克服自身粗暴专制的教育态度,这是消除孩子退缩行为的重要途径。
& & 三、攻击行为
& & 攻击行为是孩子遭到挫折时,由于不满、愤怒而对别人进行攻击:打人、咬人、抓踢等这类行为频繁、过度,多次教育无效,就应考虑到专门治疗机构用矫正治疗方法予以纠正。
& & 四、儿童强迫行为
& & 孩子不能控制自己,反复地进行某种不必要的活动或动作,就是强迫症,如反复洗手,反复数电线杆,数课本里的人物像等。
& & 儿童强迫症一般不需要药物,需要父母耐心关怀、教育,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使症状逐步消失。
& & 五、遗尿、口吃、夜惊、厌食、异嗜等
& & 这一类特殊障碍在儿童行为中比例不小,加起来占儿童总数10%左右,家长应予以重视,要讲究方不,切忌粗暴、打骂、训斥。一般来说,应到医院诊断,找出原因对症治疗。
& & 六、不良行为习惯
& & 不良行为习惯主要有吮吸手指、咬指甲、习惯性抽动(反复眨眼、摇头、耸肩等)。如症状较轻,家长应注意消除引起孩子紧张因素,不能责骂、挑剔、厌恶,那样会加重症状,如症状严重,应去医院诊断,进行心理治疗。
& & 七、抑郁、嫉妒、自卑、多疑
& & 这一类性格障碍在一年级孩子身上表现不如高年学生明显,但已有一些苗头,家长要关注孩子性格的发展,适时矫正。如嫉妒,有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嫉妒情绪严重过度,报复、狂躁的心态可以达到不想活下去的程度,严重扭曲了心灵,扭曲了日常行为,自卑过度也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正常发展,带来一连串的性格问题,对孩子一生都有不利影响。
& & 了解孩子的问题行为,主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关键是家长要了解一些有关知识、多学习、多关心孩子。
& &(二)认真研究自己的孩子
& & 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之一是原因材施教,家长因材施教就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如果不知道自己孩子特点是什么,无论花费多大精力,教育都是盲目的,收效不但很小,而且可能适得其反。
& & 常常可以听见家长在议论:某某孩子能识多少字了,某某孩子已经能计算几位数的加减乘除了,如果报纸电视台宣传了某个孩子,家长们又议论一番,每次考试下来,对别人的孩子的情况如何,了解得比别人还清楚,为此一喜一忧,一惊一乍,没完没了。
& & 我们说,为了教育孩子需要一些比较,但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最大长处是什么,主要不足是什么,是需要认真观察了解清楚,眼睛老盯着别人的孩子,只能使自己更盲目,心中无数,就如穿衣服,别人孩子穿好看的衣服,自己的孩子一定合适,要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才能找到适合的颜色、式样。让孩子穿上显得大方、活泼。
& & 教育孩子当然比穿衣服复杂多了,所以家长应该多学习,认真研究、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类型差异、水平差异、发展早晚的差异。
& & 类型的差异表现为思维类型不同,性格类型不同,思维类型不同,如有的孩子长于逻辑的数的思维,有的孩子长于形象的思维,性格差异表现为有的孩子好静,有的好动,有的内向,有的外向。

孩子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智力方面有正常、有超常(只占3%),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觉性等非智力方面,发展水平也不一致,这对孩子的学习影响极为明显。
& & 孩子发育的早晚也有差别,早慧的孩子在一年级理解力、语言能力、思考能力都发展得很不错,适应良好,学习主动,反应灵敏,而晚熟的孩子在一年级则还未省事,冒失朦懂,老记不住学校家长的要求,学习被动。
& & 家长了解孩子发展的差异,不是为了否定孩子,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特别要强调一点:家长不能用别人小孩子长处来"压"自己孩子和短处,鼓励孩子学别人的长处是可以的,但不能把孩子比得一点自信也没有了,家长要掌握好分寸,得在鼓励孩子树立自信。
& &(三)家长教师的协调
& & 孩子进了学校,家长的人际关系中就多了一种关系:与(孩子的)教师的关系,这种关系要说简单也很简单,要说复杂,有的问题的确很难解决,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全靠老师了"自己只管料理孩子生活,很少到学校询问孩子情况,一些家长则对教师有这样的不满,甚至与教师发生严重冲突。
& & 人与人相处都不容易,家长应该具备与人协调的能力,包括与孩子教师协调的能务。为什么呢?
& & 在现代社会家长必须依靠学校让孩子接受系统的知识学习,自己无法取代学校教育,家长也不能创造一个班集体,而孩子在集体中才能培养起成熟的社会品质,所以家庭教育要依赖学校教育。
& & 另一方面学校只能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一部分,家长如果把教育责任全推给老师,是一种失职,尤其是品德教育、习惯养成、性格培养等重要教育任务,更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才能完成。
& & 家长和教师各有教育优势,又各有局限,家长应从家庭教育角度,比较全面地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既有自己的主见,又与教师密切协同,有的教育依靠自己为主,有的教育依靠学校为主。
& & 那么,家长与教师的协调主要做些什么呢?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家长了解情况不能只了解分数,在班里第几名,其他就不闻不问了,这是片面的,一年级的孩子应了解两个方面:学习情况和社会品质发展如何。
& & 学习情况:一般了解学习习惯如何,上课是否专心,作业有什么困难,对学习有没有兴趣等。
& & 社会品质:要了解是否有伙伴?独立性(依赖性)怎样,是否太胆小、爱哭泣,是否欺负同学等。
& & 还应该了解孩子是否精力充沛,是否喜欢活动,喜欢劳动以及家长认为重要的问题。
& & 家长教师的协调还涉及一个问题:如何待教师的不足,如何对待与教师的分歧,这个问题处理不好,非常影响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影响孩子的顺利发展。
& & 教师存在不足,这十分正常,谁都不是完人,我国中小学最近十年的师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统一备课、统一教参的情况下,教师讲课一般不全出现明显的知识错误:但教材内容可以统一,孩子却不是相同的,教师的水平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把每个孩子的教育都搞得十全十美,各种失误和不足在所难免,水平差一些的老师,甚至可能出现较严重的教育失误,因此需要家长正确对待。
& & 对待教师一般的不足和失误,家长首先应与人为善,客观理智,认识到这不全是教师的错。比如一个班60个学生,能要求教师把每个孩子的特点都了解清楚么?这是社会人中问题造成的,教师每天工作量太大,没有时间学习提高,教学效果自然很难提高,这不能全怪老师,毕竟优秀教师是少数,这样去看问题就比较客观,不会偏激。
& & 对教师的不足,家长是可以矫正、弥补作用的,比如一年级老师对家长说:你的孩子拼音不好,智力是低下。(属水平较差的老师)家长就应该懂得,教师说了"外行话",智力水平必须经过两个以上专门机构测试才能下结论,单凭"拼音不好"或"学习不好",不能给孩子下智力的结论,家长有了这种知识就不会盲目认同,其如果某一学科教师教学水平相对而言低些,家长在这方面多指导一些,学校哪方面教育条件差些,家长就尽可能想其他办法弥补,例如现在大部分学校和老师都没有条件实施系统的艺术教育,很多孩子的艺术教育(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都是家长在校外寻找途径进行。这就是很理想的弥补。
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教育协调,尤其要讲求理智、宽容,讲求协调艺术、方式方法。因为孩子在二者之间,稍稍弄得不好就会伤害孩子。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