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数学教学 名师课堂

在沪上学
  • 2023-09-23
  • 浏览

摘要:教学内容:九制义务教育课本三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P59-61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P59-61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一些规则图形的周长。

3、会用多种方法求多边形图形的周长。

4、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对周长的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型:新授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 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动画展示蚂蚁沿着树叶边沿跑一周,谁是冠军?

2.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就来探究周长的知识。(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

二.探究学习,认识感知周长

1.描一描(课本59页)

要求:请你选出喜欢的2幅图形,用彩笔沿这些图形的一周描一描。

1)独立完成

2)交流

强调:只要是从起点出发,再回到起点,这一周的长度都是周长。

&& 2.说一说

&& (1)绕枫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枫叶)的(& 周长& )。

&& (2)绕荷叶 (&&& )的 (&&& )就是荷叶的(&&& )。

&& (3)绕白玉兰(&&& )的 (&&& )就是(&&& )的(&&& )。

&& (4)绕花圃(&&& )的 (&&& )就是(&&& )的(&&& )。

&& (5)绕沙坑(&&& )的 (&&& )就是(&&& )的(&&& )。

小结:通过我们描图形一周的活动,我们知道了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的就是图形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描一描,说一说,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围绕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物体的周长。)

3.辨一辨


&&&&&&&&&&&&&&&&&&&&&&&&&&&&&&&&&&&&&&&&&&&&&&&&&&&&&&&&&&&&&&&&&&&&&&&&&&&&&&&&&&&&&&&&&&&&&&&&&&&&&&&&&&&&&&&&&

(1)&&&&&&&&&&&& &&&&&&&(2)&&&&&&&&&&&&&& (3)&

&& SHAPE \* MERGEFORMAT


(4)&&&&&&&&&&&&&&&& &&&&&&(5)&&&&&&&&&&&&&&& &&(6 )



小结: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才是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辨一辨,进一步加深围绕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物体的周长的理解。)


4.描一描,数一数 ,算一算

练习二:1.描出下列四连块的一周,数一数,它们的周长是多少厘米?(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

&&&&&&&&&&&&&&&&&&&&&&&&&&&&&&&&&&&&&&&&&&&&&&&&&&&

&(&&&&& )&&&&& (&&&&&&& )&&&&&& (&&&&&& )& (&&&& )&&&&&&& (&& )&&&&&&&&&&&&&&&&&&&&&&&&

& &&&&&&2.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对周长的正确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求出周长。会用多种方法求多边形图形的周长)






练习三:1.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完成书P61(3))

SHAPE \* MERGEFORMAT


(1.)小组合作&& (2)汇报交流

练习四: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8cm&&&&&&&&&& &&4cm&&&&&&&&&&&&&&&&&

3cm

&
&&&&&&&&&&&&&&&&&&&&&&&&&&&&&&&&&&&& 5cm

10cm&&&&&&&&&&&&&&&&&& 7cm&&&&&&&&&&&&&&&&&&&& 3cm&&&&&&& 3cm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的练习,学生感受到求平面图形的周长先要知道各条边的长度,再用连加的方法计算出图形的周长。)

三、应用迁移,联系生活

1.周长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不光图形有它的周长,物体表面也有它的周长,让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运用吧。.(媒体演示)

2.篮球场的长方形周长(为下节课做铺垫)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周长





4+4+4=12(cm) 4+4+4+4=16(cm)& 5+5+4+4=18(cm)2+2+2+2+2+2=12(cm)

3x4=12(cm)&&&&& 4x4=16(cm)&&&&&& 5x2+4x2=18(cm)&& 2x6=12(cm)













& 《 周长》教学反思

《周长》是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学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想起以前高段老师经常会抱怨学生周长面积混淆不清,我想主要原因还是传统教学以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为主,忽略了学生对周长表象的认识,从而使得学生对周长概念的建立不够深刻。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自我感觉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还可以:

一、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通过描、说、辨、算等活动,结合具体事物和图形,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周长。通过呈现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如摸——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比划——用手指比划一下钟面、国旗、叶子等各种实物的周长;描绘——用彩笔描绘图形的周长。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圆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

纵观整节课,我感觉最遗憾的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几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