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缺乏爱心和责任感的行为表现,这是由于孩子身心发育不完善所导致的。
只有教育孩子有爱心、负责任,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认真付诸行动的人。
所以,父母给孩子适当的爱心和责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德国,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被灌输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观念。
孩子刚蹒跚学步的时候,很多家庭就开始喂养小狗、小猫等动物,并让孩子亲自照顾,以便学会体贴入微地关爱弱小生命。
幼儿园也按规定饲养各种小动物,并且由孩子们轮流照看,还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小动物们的成长、发育情况,和它们做游戏,有时还要做饲养笔记。
正式入学后,老师会要求孩子们写一些描述动物行为的小作文,其中优秀的还会被张贴在学校壁报上。
曾经,柏林一位13岁的小男孩救助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后来将其放归大自然,小男孩用充满爱怜的笔调描述了这一切,这篇文章最后荣获了柏林市“善待生命作文大赛”一等奖。
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爱心和责任教育的导向。
家长可以将爱心和责任教育根植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抓住每一个契机,适时对孩子展开教育。
01教孩子学会控制情绪
愤怒、悲伤以及失望等消极情绪常常会影响到我们,也会影响孩子。
父母应教会孩子正确应对消极情绪,不要让这些消极情绪对孩子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教给孩子调节情绪的小方法:首先,深吸一口气,让空气从鼻子进入,再把气体从嘴巴里呼出来,然后连数五个数。
当孩子十分气恼时,这是个很好的调节情绪的小方法。
02告诉孩子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最愿意学习的榜样。
父母要向孩子传达道德观念及助人思想,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让孩子明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义所在。
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激励孩子向您靠拢。
03培养孩子同情心学会帮助弱者
培养孩子同情心,不仅要会同情亲朋好友,还要同情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可以让孩子试着想象一下,如果他是初来乍到的新同学,他会有什么感觉,这样可以让他学会为别人着想。
您还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些更具普遍性的问题,比如:你可以为那些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孩子做点什么?你可以为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做些什么?
身为父母,要学会帮助孩子培养社会责任感。
04教孩子学会感恩
研究表明,敢于表达感激之情的人更快乐,也更健康。
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表达感恩,不要因为腼腆而羞于表达感谢之情。
可以从小事上着手,比如引导孩子给长辈爱的抱抱,以感谢长辈为大家准备的美味饭菜,提醒孩子对别人的帮忙说声“谢谢”。
05培养良好品行,灌输家庭价值观
不能因为学业或者体育方面的成绩,而忽略孩子在道德行为方面的表现。
父母应该弘扬家庭价值观,使孩子能传承美好的品行。
关注孩子是否尊敬他人,能否恪守诺言,观察他是如何与小伙伴相处的,又是如何应对那些给他带来烦恼的人的,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
06多花点时间陪孩子
家长需要和孩子保持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陪孩子聊天、玩耍、旅行,共度美好时光。
这样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孩子成长为善良真诚的人,这样孩子才能理解爱与尊重,才能拥有与他人分享情感的能力。
07让孩子多参与家庭生活
家庭是孩子发育成长的最重要场所,是孩子日常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
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从而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仅仅有享受,还必须负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通过家务劳动,孩子能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的小主人,是社会的小主人,应该对家庭、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08言传身教
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需要父母言传身教从小培养。
父母想让孩子发展成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就要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来说都是最好、最直观的教育,它会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爱心和责任心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在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孩子爱心和责任感,将为孩子们带来心灵和健康的双成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一、让孩子做好分内的事
造成孩子缺乏责任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很大一部分是家长自身的溺爱和包办教育造成的。
很多家长都片面地认为,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要无怨无悔地付出。只知道为爱牺牲却不懂得要求回报的“伟大”家长们,结果换来的却是孙子舍不得让奶奶咬一口冰棒。孩子怎么会变成这么小气和自私呢?这真的值得家长认真思考。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只有这一个宝贝疙瘩,自然都对其悉心照顾,宠爱有加。孩子养尊处优,俨然一个“小皇帝”。因此,性情冷漠,责任感缺乏,已成为这些孩子的普遍标签。
家长要想改变孩子的这种状况,就应该让孩子在家庭中担任起一定的角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孩子的责任感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二、让孩子帮着做家务事
实践是最好的体验。家长应多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孩子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尽量让孩子参与完成。一来可以调节其学习紧张的神经,放松一下心情;二来可以培养孩子自觉动脑动手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感觉自己作为家庭一员很自豪,体会到深深的责任感。
当然,对孩子做得好的应给予表扬,对做得不尽如人意的也不要一味地去责备和批评,以免打击其积极性和信心。这样,让其在体验中有所收获,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同时也培养其在以后的生活中更愿意参与这种家庭活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带孩子做些扫扫地、洗洗碗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中来加强对孩子能力以及归属感的培养。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做好自己的事情还不够,还应该帮助家里做一些事情,因为他还是家庭的一员,他有责任去协助爸爸妈妈做好家里的事情,以此来为家庭尽一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敢担当、不逃避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