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上海编制随便上岸!”却几乎无人报考,只怪限制条件太多!

在沪上学
  • 2025-08-03
  • 浏览

摘要:沪上公务员考试遇冷的消息最近刷屏了。应届硕士要凑够积分才有报名资格,非本地户籍得熬满七年居住证才有考试机会,好不容易挤进考场还得面对月租七八千的生存压力——这些硬杠杠直接把年轻人对“铁饭碗”的向往砸得...


沪上公务员考试遇冷的消息最人才引进入户落户,undefined近刷屏了。

应届硕士要凑够积分才有报名资格,非本地户籍得熬满七年居住证才有考试机会,好不容易挤进考场还得面对月租七八千的生存压力——这些硬杠杠直接把年轻人对“铁饭碗”的向往砸得粉碎。

当“上海编制随便上岸”的宣传撞上实际不足30%的户籍考生占比,暴露的不仅是人才政策与城市发展的错位,更是当代青年在职业选择上愈发清醒的现实考量。

户籍藩篱卡住的不仅是考试资格,更折射出超大城市的人才悖论。

对比同样执行积分落户的深圳,其公务员招考早于2024年就向非户籍人员开放综合管理岗,报名系统显示去年深考非户籍考生占比达到42%。

而上海某区市场监管岗位今年招录3人,本地户籍考生成绩最低入围线比非户籍低12.5分,这种双重标准在人才争夺战中显得格格不入。

要知道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占比已达42.1%,但公务员队伍本地户籍比例仍维持在83%的高位,这种结构性矛盾在人口负增长时代显得尤为刺眼。

生活成本这把“软刀子”比政策门槛更致命。

静安区某街道办公务员晒出工资条:每月到手9860元,扣除合租单间7300元房租,剩余可支配收入刚过贫困线标准。

这还不是个例,黄浦区基层公务员薪资调查显示,82%受访者房租支出占比超过60%。

当深圳公务员年均薪资28.4万、苏州工业园岗提供人才公寓时,上海既没拿出真金白银又堵住晋升通道的操作实在缺乏诚意。

毕竟在陆家嘴随便当个金融民工,起薪就是公务员的两倍。

江浙鲁的“考公热”和沪上“遇冷”形成的反差,本质是职业回报率的现实博弈。

山东某三线城市税务局岗位万人争抢,是因为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是社平工资的1.8倍;杭州互联网大厂员工转考街道办,图的是事业单位公积金能覆盖房贷。

反观上海,公务员平均收入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仅为1.2,这种投入产出比在动辄月供三万的生存压力下,自然劝退大批理性考生。

更别说那些隐形成本:五年服务期锁死跳槽可能,论资排辈熬到科长平均要9.3年,这种机会成本对985毕业生来说实在不划算。

当“宇宙尽头是编制”的信仰在黄浦江畔破灭,倒逼出的不仅是人才流动的新趋势,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试金石。

与其纠结为什么年轻人不买单,不如看看成都高新区怎么用“蓉漂计划”把公务undefined员报考比拉到65:1——给安家补贴、开放集体户口、明确晋升年限,这些实打实的诚意比空喊“魔都魅力”管用得多。

人才争夺战早过了拼户籍的年代,拿出真金白银降低生存压力、用透明机制破除晋升天花板,或许才是破解“沪考困局”的正解。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