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外语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在沪上学
  • 2023-09-23
  • 浏览

摘要:叶斯柏森曾指出:“语言的本质是人类的活动,也是传达思想的活动。”学习一门外语,就是在认识、了解、体验并吸收他国文化。语言

叶斯柏森曾指出:“语言的本质是人类的活动,也是传达思想的活动。”学习一门外语,就是在认识、了解、体验并吸收他国文化。语言教育不仅是学习语言,更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之一。外语教育从其功用上来说,既是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又有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启迪心灵、培养思辨理性之效。通过语言,精神从个体性转化为一种共同性,成为一种社会化了的文化事象。因此,要吸收他国文化,开阔视野,首先要学好外国语言,因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形式,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

外语教育是世界观教育。“在世界—语言—人组成的系统中,语言发挥着中介的作用。人凭借语言同世界建立联系。”语言本身不仅是人类的认识对象,同时也是认识方式。最重要的是,它作为人与世界的中介,制约着人类的认识能力。洪堡特认为:“人始终被束缚在语言的圈界内,无法在语言以外争得一个立足点。”也就是说,语言的界限就是人的界限。与此相似,维特根斯坦也曾写道:“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在洪堡特看来,作为人类世界的界限的语言限制了人类的精神以及其他活动,因此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世界观。

也就是说,语言的界限就是人的界限,作为人类世界的界限的语言限制了人类的精神以及其他活动,因此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世界观。海德格尔也指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只有语言才能使人成为作为人的生命存在。伽达默尔也谈到:“语言并非只是一种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类所适于使用的装备,相反,以语言作为基础,并在语言中得以表现的是,人拥有世界。世界就是对于人而存在的世界,而不是对于其他生物而存在的世界,尽管它们也存在于世界之中。但世界对于人的这个存在却是通过语言而表述的。这就是洪堡特从另外的角度表述的命题的根本核心,即语言就是世界观。”

外语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图1)

语言在构成人类世界观的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的世界观。人主要按照语言传递事物的方式生活,而因为人的感知和行为受制于自己的表象,我们甚至可以说,人完全是按照语言的引导在生活。人在自身生活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行为,人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因而,语言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同时,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意味着学习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就会多一个视角去探索未知世界。


掌握一门语言知识与技能,还要挖掘、发挥语言最深层的教育价值,即语言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母语、不同于本民族的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类文化世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给学习者一种眼界、一种文化、一种熏陶,从而使学习者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汲取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丰富内心的认识、情感,从而完成学习者智力与人格、个体与人类优秀文化的协调、和谐发展,这就是外语教育的人文价值,也是它的最高价值。


外语教育是一种人的教育。外语教育最基本的出发点应该着眼于人的基本发展,关注人生命成长和发展过程。正如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言,教育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因此,外语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满足于把外语知识传递给受教育者,还要关心与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生长、生成和发展相关联的各种元素。外语教育不但让学生有了解世界知识的机会,还能帮助学生掌握加入世界知识之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普适状态。

外语教育的教育理念就是把外语学习的过程视为生命体验与生命互动过程,通过视阈的开阔和与外域文化的交融、陶冶与对照,实现人生的感悟、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外语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是人格与心灵的对冲,其目的并不单纯在于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从人的生命深处唤起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其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从而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建构。在此意义上,加强学习主体自身对外语的体验,指导学生透过外语语言现象,领悟其文化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其中包含的自然、生活、为人之理,形成智慧。外语教育的过程也为语言本身的生成注入了生命和活力,体现了语言教育本身的价值,从而丰富“人”的形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