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越来越懂得如何为自己改善生活的条件和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更多的人很早就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好打算,为了寻求更多发展的出路,想尽一切的办法来提升自己。以便在往后的就业,他们都能够更加轻松地就业和获得更多升职的机会。但是有很多城市的就业如果没有当地的户籍,便不能享受更好的福利和待遇。很大一部分人都想要办理迁移户口的手续,通常都是从发展机遇较小且生活条件不好或者一般的乡镇,逐渐迁移到发展机遇就多且薪水较高的发达城市。因为那些发达的城市有较好的教育水平和比较先进的医疗设施和设备,因此得到了大众的青睐和看好。然而今天颁布的北京户籍新政策,则让一小部分的人产生了动摇。
&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为什么一直向往着在北京定居落户的人突然就动摇了呢?原因真的很简单,就是源于这个北京户籍新政策再一次收紧,很多的当地人都在不断声称原本享受的福利和待遇在逐渐减少。再加上对于想要在北京落户的人都是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和较高的落户门槛。特别是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外来人口逐年增加。这样就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压力,例如是交通压力、住房压力和就业压力等等,因此对那些想在北京落户的人们要求较高。鉴于今年北京户籍新政策的颁布,很多阶层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户籍制度,尤其是城乡分治的二元户籍制度,对于人口及劳动力的流动,有着极强的约束力,也就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通过自由流动获取更大收入的可能性,也直接影响了城乡劳动力合理价格的市场决定机制,同时也就直接制约了劳动力充分雇佣实现最大生产可能性。
&随着户籍制度的逐步松动,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流动、在区域之间流动成为可能,农村劳动力通过自由流动获取更大收入成为可能,劳动力价格的形成也成为可能,因劳动力红利而实现宏观经济增长也成为了可能。因此,户籍制度的变革,对于宏观收入总量的增长,对于农村居民非农收入水平的增长,对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分化,对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变化,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基于此,陈宗胜教授及其团队对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力流动和农村居民收入差别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的松动与改革趋势
&我国农村居民的劳动力转移及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是同我国改革开放前形成的独特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相伴随的。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虽然我国的户籍制度总的条例一直没有变更,但针对不断变化的现实的需要,也在不断地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随着粮食及副食品供应、就业、医疗、住房制度的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一些社会福利开始减少或取消,城乡户籍制度背后隐藏的城乡居民间的福利差别逐渐在缩小。其次,户口迁移方面的一些限制开始有所松动。中共十八大之后,户籍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在城乡分治的二元户籍制度下,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不仅意味着区域上的不同,还意味着经济身份、政治身份、法律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差异。换言之,在我国,户籍制度是区分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标志,农民走出农村实际上是一种身份的转变,而不仅是职业的选择。即使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今天,这种印记依然存在,从各地方政府对外来人口的各种限制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招聘条件中就可以发现端倪。因此,户籍制度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制度,成为限制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坚实壁垒。
&城乡分治户籍制度逐步松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例保持在80%以上。上个世纪50年代经济短暂恢复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到70年代末,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已经建成了初步的现代重工业体系。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76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商品增加值的比重已经高达51.6%,正式进入了“半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开始上升。但自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显性化,农村第二产业获得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激活了劳动力的转移,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到了乡镇企业就业,农业劳动力下降速度明显加快。
&由于我国的歧视性户籍制度的制约,这个转移过程主要发生在农村内部,即伴随着农村非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中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就近进入到农村非农产业就业。
&城乡分治户籍制度松动与城市化进程的相互关联
&农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要求和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户籍制度,但是我国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并没有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工业或服务业而出现根本性的改变。也就是说,限制人口城乡间流动的城乡分治的歧视性的户籍管理制度并没有改变。只是近些年,在一些省市,户籍制度才有所松动。纵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49年至1978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为城市化水平的缓慢上升时期。这29年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6%上升到17.9%,共上升7.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仅为0.25个百分点。1979年至1992年属于第二阶段,为稳定上升时期。这10余年大体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的阶段。先是1979年至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化的阶段。1985年至1992年为城市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阶段。以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阶段。1992年到现在为第三阶段,属于快速发展上升时期。以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同年10月中共召开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及收入差别
&1978年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产出大幅度增长,农业剩余的出现使得城镇食品配给制度逐渐解体,农村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相伴而生。与此同时,在城市部门,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以及非国有经济的扩张,城镇就业政策逐渐放松,城镇工业部门增加了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推行了数十年的严格的户籍制度也逐步松动。上述诸因素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出成为可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出现了持续的大规模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农业劳动力流出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明显的影响,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流出劳动力获得的较高收入,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直接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二是农业劳动力的流出,减低了农业劳动力总量的增长速度,甚至直接减少了农业劳动力的总量,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间接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此外,对于贫困地区而言,通过劳动力迁移获得的非农收入已成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最重要手段。
&从总体上看,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最初会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增加有所拉大;但是当转移数量和转移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总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以从转移行为中享受到收入增长好处的农民就会越来越多,收入不平等状况就会逐渐得到缓解。这也正验证了陈宗胜教授所提出的“收入分配倒U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