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针对人才的购房政策全国各地频发,南京更是不断放宽购房条件以吸引人才。11月7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解析《南京市人才购买商品住房办法(试行)》,该办法将于1月1日起施行,主要为七类人才购房开辟优先通道。
仅限购买1套,5年内不得转让
《办法》规定,南京市可售商品房均可作为人才供应房源,采取整体筹集和按比例筹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全市商品住房全覆盖。对人才关注度较高的商品房项目,可采取整体筹集、集中供应的方式。其他商品房项目按比例筹集,最高可达该批次项目申请上市销售量的30%。
&
人才凭《人才购房证明》到项目现场报名登记,相关开发企业按照摇号或者抽签的方式确定人才选房顺序,确定人才入围名单,按人才优先、其他购房人递进的顺序组织选房。比如,某楼盘销售100套房源,有30名人才申请该楼盘,则由这30名人才优先选购,其余70套房源由其他购房人再依次选购。
据悉,每名人才家庭只能享受1次购房服务,且仅限购买1套住房,所购住房5年内不得转让。
能够享有上述购房优先通道的包括七类人才,相当于《南京市人才安居办法》中的A-E类人才;在南京市工作,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才;在南京市登记注册的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已备案新型研发机构工作,取得硕士学位的人才。
同时包括,在南京市登记注册的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已备案新型研发机构工作,取得高级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在南京市登记注册的企业工作,年纳税收入5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在南京市工作,通过南京市高层次人才举荐委员会认定,并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的举荐人才。
上述六类人才须同时具备与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在南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而第七类为,经南京市政府批准的其他人才。
业内人士:不应把人才推入房地产市场
今年以来,南京不断放宽购房条件以吸引人才。10月2日,南京高层次人才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的标准放宽。
10月16日,南京六合区调整住房限购政策,规定在南京六合区域购房,只要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提供南京市居住证和学历证明,未婚的提供个人身份证和户口本,已婚的提供相关婚姻材料,就可以在六合不动产登记中心开具购房证明。
对于此次南京开辟购房优先通道,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这并非首次出现的政策。自今年5月16日起,苏州针对苏州工业园区内的商品住房,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将不少于预(销)售许可建筑面积60%的住房,优先出售给在园区就业、创业并连续缴纳社保或个税12个月及以上,且个人及家庭(含未成年子女)在本市无自有住房的本科及以上人才,或园区人才办认定的其他高层次紧缺人才。
张大伟认为,在商品房供需结构紧张以及房价倒挂的时候,人才优先购房对于人才有一定的激励。但当下全国商品房销售的难度正在增加,很少出现倒挂,在这种情况下,让人才优先按照市场价格购房,并无意义。
从未来发展看,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人才政策,只考虑到用降低购房门槛的方式吸引人才落户,却并没有留住人才的措施。事实上,能留住人才的是产业,而不是简单买一套房。张大伟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政策吸引来的其实很多是购房者。对于地方需要的人才,不应该简单地推入房地产市场,而更应与产业政策挂钩,至于人才的居住应以保障类型住房为主。
11月7日,南京正式出台《南京市人才购买商品住房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为人才购房开辟优先通道,并于1月1日起施行。
从《办法》内容来看,明确了七类商品住房供应对象。
另据《办法》指出,供应对象不限户籍,包含海外人才和港、澳、台人才;且从供应房源及供应方式看,只要是南京市可售商品房均可作为供应房源,并采取整体筹集和按比例筹集相结合的方式。此外还包括政府定向筹集的房源集中供应。
&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在全国多个城市再次掀起“抢人大战”、且各地人才落户限制和购房门槛不断降低的背景下,南京此次发布的人才政策更加体现出“两全一优先”的明显特点,即人才类型涵盖全、人才地域范围全以及人才购房可享有优先特权。不可否认的是,人才政策的放松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楼市热度的提升,但从《办法》细则来看,南京在加大引进中高端人才力度的同时,还在入口端进一步防止部分炒房需求“借道”人才政策进入房地产市场。
张波认为,如何把握好人才政策和楼市调控政策之间的平衡,达到“三稳”目标的同步实现,其关键点在于地方政府应根据每个城市的自身特点,做好保持楼市稳定相关政策的同步落地,以此才可能达到双赢效果。
“各地吸引人才的目的应该是发展产业而非发展房地产。”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人才政策更多的应与产业政策挂钩,而对于人才的居住,也更应该以保障型住房为主。相比较来看,住房租赁政策以及购房补贴政策等,对于人才的利好影响可能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