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激发孩子的想像力,积累他们的知识储备,增加词汇量,开拓视野,爱读书不仅对学习语文、写作文很有帮助,还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塑造起着积极的作用。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每个父母都应该重视的事情,它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和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呢?下面6个方法简单易会,家长们朋友们可以参考一下,灵活运用,找到适合自已方法。
1、尽早让孩子接触到书籍。从幼儿园时期就要多给孩子看绘本,通过绘本让孩子知道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薰陶孩子对书本的兴趣。
图片发自简书App
甚至有一些妈妈从怀孕开始,每天朗读儿童故事、优美的诗歌等,对宝宝进行胎教,据说这些宝宝出生后,相对没有进行胎教的宝宝,对书本更有兴趣。
2、每晚给孩子读书。父母的伴读也非常重要,可以和孩子事先商量好,每晚临睡前读10—20分钟的书,让孩子伴着读书声入睡。
长期坚持,几年下来,能读很多本书,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即使偶尔父母没时间陪他们读书,自已也会主动去读书。
3、经常给孩子送书。可以在孩子过生日、六一儿童节、圣诞节、春节等节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图书作为他们的节日礼物。
当孩子手捧着新书,会非常的喜悦,第一时间想打开阅读,这种收到礼物的喜悦和阅读故事的开心更增加了他们对书本的好感,从而促进对阅读的兴趣。
4、扩大阅读范围。除了书本,如果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是文章。带孩子外出时,要鼓励他们多留意环境中的优美词句。
比如:商场里的广告标语、公交车站的布告栏、公园里的诗歌灯柱、小区外墙的宣传栏等,里面有许多精炼有趣、文笔极好的句子,和孩子一起阅读,分析,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感觉。
5、参加各类阅读活动。经常带孩子到图书馆、城市书房、绘本馆去,感受那里人人安静读书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也会受到影响,坐下来认真读书。
同时多加学校或社会组织举办的读书分享会、好书推荐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加孩子对书本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他们对书本的热爱。
6、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要让孩子喜欢读书,父母首先得做出榜样。爸爸妈妈在家中要经常读书,或者要陪孩子一起读书。
给孩子买一个专属的书架,专门放他自已的书籍,方便他随时到书架上拿书。
布置一个温馨舒适的读书角,面积不用太大,放上柔软的靠垫,孩子可以在这里渡过一段轻松的阅读时光。
图片发自简书App
总之,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就需要让孩子感受到书本的美好。这是一个需要付出耐心和精力的过程,也是值得每个父母认真对待的事情。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书本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方法往往比知识更重要。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带给孩子一定的启迪,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的学习。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父母几乎不遗余力地将全部心思放在了孩子学习上,可遗憾的是,事与愿违,很多孩子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而出现了许多问题,学习疲劳、效率不高、跟不上节奏等等,最后的结果是对学习失去了热情,厌恶学习。面对这些情况,很多父母感到有心无力,束手无策。
下面介绍4种高效学习法,让孩子爱上学习无法自拔,逆袭成为学霸。
首先,很多孩子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读完一本书之后,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读完之后大脑一片空白,根本没有记住书中的内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试一下美国教育家罗宾逊提出的“SQ3R读书法”,也称为五步阅读法,这个办法有助于孩子快速理解文意,记住更多的信息并有效地复习。
一、什么是“SQ3R读书法”呢?
1、浏览(S):先把课文整体通读一遍,掌握课文的大概内容,如果一遍没有读懂,可以多读几次,旨在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比如,在浏览通读的时候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2、提问(Q):上一步孩子在浏览的基础上已经明白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据自己不懂的内容进行提问,使孩子将主要精力集中深奥的知识面上。
3、阅读(R):阅读的时候试着让孩子自己先从书中找出之前所提问题的答案。阅读时不要求快,要一点一点地“啃”,分小节去读,每读完一个小标题后的内容就停下来。如果内容不好懂,可以接着读,读完一两段后再停下。
4、复述(R):孩子读了一小节之后,就要让孩子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并回答问题,如果不能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地复述中心思想,就再重新读一遍该部分的内容,直至可以把主要内容总结出来。当孩子将这一小部分内容攻克后,可以继续转向下一个标题,并就此标题再提出问题,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同样,应该在阅读、复述文章中心思想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再继续往下看。阅读的过程就是“提问—阅读—复述”循环往复的过程,直至读完整章。在此过程中,孩子对于书中的精彩内容需要做简要的笔记。
5、复习(R):孩子读完一章之后,需要返回来再略看一下所阅读的内容或学习笔记,然后再进行复述和做个小测验,检查孩子的记忆情况,检验孩子的阅读效果。
注意事项:阅读过程中如何找到文章思路的路标?以下3个注意事项对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力很有帮助。
(1)文中出现让你快速读下去的词:“同”“与”“和”“同样”“此外”“还”等。
(1)思路需要改变的词语:“但是”“可是”“然而”“虽然”“尽管”“否则”“相反”“无论”等,这些引入一个与你内容相反的意思。
(2)文中关键句段词语:“首先”“目前”“第一”“第二”“所以”“因而”“于是”“从而”等词语会提醒你注意,这样是对前面的总结,有可能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要特别留意。
二、巴伦动力公式激发学习动力,运用“学习微调”,挖掘长远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巴伦列出了一个公式,动力=一系列的付出(即完成某一任务所需要的努力)+对目标的期待(即对自我效能的理解)+价值感(即事物的意义)
从学习角度来说,如果希望孩子提升学习动力,只有努力是不够的,需要主动地投入,主动地发觉愿望,集中注意力,发现文字的独特意义,那么有时候就需要进行“学习微调”,即孩子要在学习内容和自己之间建立更强的关联性,明确学习某项内容的意义,并借此激发学习的动力。比如,孩子正在学习数学运算,可孩子对数学基本没什么兴趣,那就让孩子思考一下,数学对孩子的日常有哪些用处?又比如,父母想让孩子管理零用钱,学习理财知识,这些让孩子感到乏味,那么父母可以让孩子对这个概念进行微调,让它与孩子更具关联性,比如想象一下,如何利用所学理财知识带来的收益来购买心仪的物品。
学习微调是针对所学的知识,深入挖掘其长远意义的有效途径,它可以让学习转变为一个积极的行动,激发孩子多角度的深层理解,领会知识的内涵,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这样产生的学习效果就明显增加。比如,对于孩子学习汉字来说,进行手写练习比单纯的记忆或键盘输入更容易形成系统化理解,手写让孩子对汉字如何组成词语会产生更深一层的理解,对未来提高阅读速度重要的作用。
另外实现动力的前提要先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会促进学习成功,学习成功又会提高学习兴趣,这就进入到良性循环;反之,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动力,就会对学习厌烦,学习必然失败,学习失败又加重学习上的厌烦感,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有必要让孩子打破恶性循环,形成进入良性循环。
谈到兴趣,这个不完全是天生的,大部分来自于后天的培养,首先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鼓励孩子多接触各方面的事物,获得全面的知识,在全面的基础上,注意观察孩子的特殊爱好,专注于某一方面的特长,帮助孩子在兴趣进行的活动中收到实效,强化兴趣,强大动力。
学习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一套理解事物的体系。学习活动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努力,需要目标,需要反思。一旦孩子懂得如何学习,将会更高效、更深入地掌握所学的科目。
三、专注模式向发散模式之间的转换。
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有时候不愿意学习的时候或者遇到难题头痛不已的时候可以转换一下心情,花点时间,就能自然地从专注模式转换到发散模式,可以出去走走,闭眼放松一下,或者去听听音乐等等。这样可以让孩子的大脑意识自然而然地忘掉之前的问题,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再加上一点放松的时间就好了。
创造力研究专家霍华健格鲁伯提到过3B方法:睡觉、洗澡、坐公交。当劳累的时候,散步就是灵丹妙药。有时候放下手中的繁重的学习,停下来休息一下,发散思维模式就会乘机而入,当孩子放松之后重新回到学习中去,就可能会收到一份迎面跳出来的解决方法作为惊喜。就算问题的答案仍然未能解开,孩子对问题的本身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孩子在之前的专注模式中冥思苦想,然后某个瞬间,来自发散思维的意外答案就如同醍醐灌顶。发散思维可以让孩子的学习更有深度,让孩子解答题目的时候有更多种解法。所以,遇到问题有时候只要放松什么都不想,孩子的大脑就会进入一种自然地默认状态,那就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体现。
发散思维好比登山过程中的短暂休息,但是别把暂时休息当成最后终点,而后不知不觉已到山顶,这才是两种思维模式来回切换的分段练习发挥的作用。
要让大脑充分发挥捕捉问题的作用,首先要帮助孩子借助专注模式调动专注力,当意志力削弱的时候,就可以跳到其他的学习任务,比如放下写作文,背诵英语单词等,课间聊聊天,让大脑不再处于紧绷状态。
如果孩子还想进步得更快一些,可以命令发散模式加速吸收新想法。这正如长跑一样,如果你一直没完没了的跑反而跑的更慢,反而适当需要时间休息和恢复才能奔跑的更快。
有些孩子被别的同学在成绩上甩掉之后,常常会自卑,这个时候要告诉自己不能落下,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匆忙追赶成绩优异者,并没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结果仍然还是被远远的甩后,这就容易让孩子灰心丧气,颓废堕落。
倒不如退后一步想一下,让孩子冷静地审视一下自己的优缺点。假如你在上初高中,尽量安排好时间表,给难度比较大的学科留出足够的时间,并保持在可控范围内,把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列出来,放慢脚步,或许惊喜就会出现,细嚼慢咽不着急反而让孩子比那些脑子快的同学学习更加深入。
四、做好“精力管理”,开启学习模式。
每个孩子拥有的时间都是相等的,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没有100%的利用好时间,在时间绝对公平的情况下,不同的的精神状态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
所谓的“精力管理”,其实由4个要素组成:体能、情绪、思维和意志,这4个要素层层递进,体能是一切的基础。孩子们可以每天抽出20-30分的运动时间,运动过后精力就会更好,注意力才会更加集中,因此更容易完成学习目标。
运动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孩子完全可以早晨起床时锻炼10分钟,中午锻炼10分钟,晚上在锻炼10分钟,把运动的时间分散开来,选择多样化的运动,把运动当成一种乐趣。
做好精力管理还有很重要的方法就是保证睡眠充足,最好在7-9小时之间。很多孩子容易犯的错误是:上学时候早睡早起,周末睡到中午,结果晚上睡意全无,只想看电视。等到周一上课时,就只能上课犯困。其实,这就是扰乱生物钟的做法。
在我看来,最好的做法就是:周末可以适当长一点,尽量在9点之前起床,不要因为周末找借口,中午再进行40分左右的午休,睡前看看书籍,让内心平静下来,对自己狠一点找回生物钟的平衡。让高效成为一种习惯。《超级精力管理术》一书也强调了精力管理的重要性。“精力是一个连续体,最底层是精疲力竭,向上依次是不堪重负、积极应对、全力以赴,最高层是游刃有余。当处于最底层时,我们几乎不能正常运转;而当处于最高层时,我们最为高效。”
所以保证充沛的精力,身体、情绪和精神状况就会越来越好,注意力就会越来越集中,孩子的学习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全文从阅读法、动力、专注与发散模式的转化以及精力管理四个方面给孩子有针对性地提供了4个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旨在让孩子爱上学习。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关键要看家长如何引导。那么,父母该怎样引导,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越学越轻松,最终告别学习徒劳,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呢?那就是灵活地学会本文提到的四种方法,使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方面有的放矢,培养出会学习、爱学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