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骄傲与自负的孩子分别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家长该怎么去引导孩子呢?

在沪上学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自负的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那么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怎么让孩子远离自负的心理呢?父母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认清骄傲的危害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主导和先导就占据教育孩子的主要!家庭中父母的思想和教育方式是直接关系影响孩子内心发展、身心健康的关键!我们都知道,溺爱宠爱孩子的父母现在极其的多,那么孩子骄傲自大不也是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发生的必然性格发展吗?
如何教育孩子不养成骄傲自大的性格,家长们都会吗?
生活中,难免会见到这样的家长以及孩子,目中无人、自命不凡、唯我独尊……孩子的种种心理影响第一就受之父母,启蒙教育时,父母更要以身试法、以身作则,奖罚分明、表扬惩罚是否应用到每件事?孩子骄傲自大倾向发展时,父母有没有察觉?
当然是没有的,孩子骄傲那时父母也骄傲,孩子自大也是因为父母自大,富贵贫穷之分很多人单纯挂在金钱财富,很难看到其中的本质差别!其实,孩子骄傲自大多半都是因为自己的优越条件,优越条件就是来自于家庭!他们变得爱炫耀、爱嘲笑、爱讽刺,试问父母平时难道真的没发现,也没及时正面教育?
结果自然是显而易见的!父母并没有发觉,在这些原因的影响下,孩子已经形成独有的性格,他们变得极为自我,父母也就变成不敢触及孩子内心的外人,孩子骄傲自大的后果,只需要时间的过程,越大越明显,越大越严重!那么如何才能改掉孩子骄傲自大?建议孩子孩子还小的家长马上看,最起码孩子还有机会改变!
如何教育孩子不养成骄傲自大的性格,家长们都会吗?
四招教你改掉孩子骄傲自大
1、教孩子什么叫理智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要理智。如何理智?基本就是情绪和行为上的理智,激烈的反应是受之父母,父母惯孩子,取得一点成就就欣喜若狂、普天同庆,这个做法只会导致孩子骄傲自大!正确的做法是用动作代替语言,让孩子去解读你的行为动作,而不是直接感受语言上的情绪,孩子就不会变得骄傲!
2、教孩子什么是奖惩
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奖励与惩罚并施!一味地表扬孩子,会让孩子更骄傲,父母应该改变自己的表扬方式,什么夸张的、不恰当的表扬就不要了,孩子错了就是错,惩罚不一定就要严重,让孩子明白自己作对和做错事情,父母都会给自己想要的和不想要的,长期之下,孩子不会骄傲,也不会看不起别人。
如何教育孩子不养成骄傲自大的性格,家长们都会吗?
3、教孩子什么叫挫折
另外,不受挫折就成长的孩子注定是骄傲自大的独行者!现社会父母很少给孩子安排事做,更别说体会困难和感受挫败!其实你们不妨给孩子一个难打较大的事情,让孩子感受一下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从而引导孩子学习、向别人求助等,促进孩子的进步,而不是自我中心,自身骄傲的几率会大大减小!
4、教孩子认识自我
最后一点,父母意识不到,孩子感受不了!要记住,一定要告诉孩子,人应该怎样认识和看待自己!看待自己优点和缺点,认识自己的优秀与不足,人并不是完美的,父母可以以自己为例子,教孩子认识自己应从那里为起点,善用优点弥补缺点、取长补短,更好进步!在经常性受到表扬之后,孩子得到了自我满足,开始看不起身边的同学。小A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当发现自己的成绩足以让大家表扬后,就看不起成绩差的同学,还用语言讥讽同学,致使他人心理上受到一定的伤害。同时对老师善意的提醒也不放在眼里,认为自己可以做得很好,不需要听从他人的意见。
看不起他人的人,不值得被他人所尊重。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要保持人人平等的心态。对于别人的进步,不能妒忌;对于别人的退步,不能狗眼看人低。要正确认识到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当取得好的成绩时,要记得这是共同的努力成果,并非个人所得。第三:对自己的盲目认知

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本就是不清晰的,当受到表扬后就会盯着自己的长处看,只针对自己的长处,而忽视了自己的短处。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很适用于这些自我认知很盲目的孩子。在这样盲目的自我认知和盲目的优越感之中,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认为自己已经有足够强的能力,就好比枯井里的青蛙,孤陋寡闻且安于现状。

骄傲与自负的孩子分别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家长该怎么去引导孩子呢?(图1)

教育孩子远离自负
自负的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那么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怎么让孩子远离自负的心理呢?父母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认清骄傲的危害
中国古人有“满招损,谦受益”的名言,告诉人们满足于自己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在谦虚时能改掉自身的不足时,就能获得益处。这是古人刘向写给他小儿子的一句话,在他小儿子成为骄傲之人时告诉他的道理。唯有认清骄傲的危害,才能避开骄傲,懂得谦虚待人,不自以为是。
读书时候我们都学过“龟兔赛跑”的故事,最后乌龟赢了兔子,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兔子过于骄傲,它知道自己跑得很快能赢乌龟,就故意跑到快到终点的地方睡一觉,想着起来以后再跑也能赢乌龟;乌龟清楚自己跑不赢兔子,但没有放弃比赛,坚持到底。所以在兔子醒来以后,才发现不仅乌龟跑赢了,连比赛也都结束了。第二:对自身有正确认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