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天生就有一个功能,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建立这样的意识:围棋教育要和学校教育不同,围棋学校里要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孩子从小学会自我管理,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巨大的正能量。有一句我们经常来形容孩子的话"这孩子心里有数",一个心里有数的孩子代表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在什么时间该干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于是,我们发现对于心里有数的孩子,父母操心的地方是最少的。因为孩子自己能掌握好自己的时间进度,每个阶段他都会自己建立目标并达成目标。而总让我们操心的孩子不会设立目标,事情一再拖延,即使完成了也毫无达到目标的那种喜悦。那么,这些"心里有数"的孩子是如何培养的?首先,要让孩子享有一定的自由。比如安排自己时间的权力,决定要做事情先后顺序的权力,当然也包括犯错的权力。具体到围棋课堂,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自由,没有被管束的感觉,上课是这样,下棋也是这样。曾经见过一位围棋老师,几乎孩子每下一步他就在旁边指导一句:这步棋应该这样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孩子只会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我每一步都是错的,我是不是不会下棋?第二种:我很喜欢这个老师,既然每一步他都会教我的,干脆下棋前从他那里找到答案吧。让孩子自由上课和下棋,却又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还要不要课堂纪律?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要不要管?教学又该如何进行呢?围棋课堂的纪律和兴趣保持,就像棋盘上的实地和厚势一样,不可偏废。需要把握"度",只不过大多数围棋老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没办法做到既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又让孩子保持学习的乐趣。而且一个课堂,会有调皮好动的孩子,也有内向文静的孩子,课堂上要兼顾,就像一位美国教育家所言,老师是门技术活。所以,请大胆地在围棋课上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他自己管理自己。我们老师要做的是提高自身课堂引导能力,而不是压制和强迫。仅仅给孩子自由还不够,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例如时间,老师和家长适时的帮助,反复练习的机会,然后帮助孩子制定目标并完成它。帮助孩子设定的目标一定要切实可行,孩子缺乏自信,目标就要定低一点,让他有机会尝试成功的快乐,建立自信心。例如班上老输的孩子,帮他定的目标可以是比上次对局地盘增加多少个子,或者多吃掉对方几个子,而不管自己死了多少子。对于比较骄傲、争强好胜的孩子,目标就要定的高一些,更有挑战性。制定目标后,还需要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例如每个月或每一周,和孩子一起分析要达到的目标,自己需要怎么做。要完成目标,让孩子学会管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是很重要的一步,特别是可用来玩的时间。围棋课什么时候去上,课堂上自己怎么做,回家后多长时间做作业,这些都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分析,并且让孩子自己制定时间管理策略。孩子制定好时间管理策略后,家长一定要配合,不要觉得孩子的事情不重要。有的家长会因为在外面吃饭、雨雪天气、出门游玩等等理由从而耽误孩子上课,反正围棋老师会补课的。还有的家长会干涉孩子分配时间的自由,明明说好做完作业就可以看电视,实际却又安排他做别的事情。这样一次两次后,家长和老师前期为孩子自我管理付出的努力就抵消白费了。最后,要让孩子知道必须对结果负责,并真正让他承担这个责任。下棋时,孩子已经知道: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选择,自己对每一步棋及至整盘棋的结果负责,无论是输是赢。这个观念除了下棋之外,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也必须让孩子知道。例如:睡懒觉导致围棋课迟到而被老师处罚,比赛时因为轻敌大意弄丢唾手可得的奖牌。只有他自己对结果负责了,他才会真正开始自我管理。别担心孩子承担不了很坏的结果,也别心疼孩子还小,他们总要长大的。了解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现状及原因,是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提高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1、增强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智障儿童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如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为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虽然你有残疾,但要不怕苦,不怕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①谈话法:根据智障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问答或交谈,丰富知识。如通过谈话“我是中班了”、“我学会了新本领”、“妈妈的小帮手”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智障儿童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在练习中增强智障儿童的自信心,以提高他的动手能力和意识。
②故事法:通过讲故事“别说我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以及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等,让智障儿童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智障儿童参与做的欲望。通过诗歌、看图讲述帮助智障儿童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智障儿童受到感染、教育。
③行为分辨: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例如,为孩子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录像带等等,让孩子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教师适当的讲解图片,然后问孩子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我们要向他学习哪种好的行为?还可以举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较,来激发智障儿童上进的意识。
④集中教学:智障儿童的教育是在学中玩、玩中学的情况下进行的,特别是对于游戏和生活中的故事、儿歌等,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会更浓,教师要抓住课堂教育的大好时机,有意识地对智障儿童进行培养和练习,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服务能力。
2、教给智障儿童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让智障儿童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他们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他们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孩子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
①游戏。游戏是智障儿童最喜欢、最愉快、最积极开展的活动。教师可以将生活技能的学习内容与操作练习融入游戏,使智障儿童在轻松的气氛中巩固生活技能。例如,玩角色游戏“娃娃家”中,通过给娃娃穿脱衣服、扣扣子、系围裙、系鞋带等来巩固这方面的技能。在游戏“小饭店”中,通过发碗筷、打扫餐厅,培养智障儿童爱劳动和有序做事的好习惯;只要教师留心观察,开动脑筋,智障儿童的许多生活自理能力都能再游戏中得以练习和培养。然后,再帮助智障儿童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智障儿童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②儿歌。智障儿童通过简短通俗的儿歌形式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提高智障儿童的兴趣。比如在教智障儿童学习如何系鞋带时,我们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来进行: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让智障儿童在歌曲的愉悦里,轻松自主地学习系鞋带的方法,在教会智障儿童自理技巧时,我们教师依照智障儿童的学习特点,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其一、寓教于乐。
其二、因材施教。
其三、秩序渐进。
其四、品尝成功。
3、巩固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智障儿童,使智障儿童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①在生活活动中训练智障儿童的自理行为。入厕、盥洗、餐点无处不体现着智障儿童生活自理的水平,我们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智障儿童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入厕后自觉整理好衣裤的习惯,餐前便后自觉正确洗手的习惯,餐后正确漱口的习惯……
②在区角活动中练习智障儿童的自理技巧。让智障儿童在区角活动中掌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操作区有计划的投放系鞋带的方法图解;投放各种豆豆,让智障儿童练习使用筷子的方法;投放布娃娃,让智障儿童练习扣纽扣的方法……
③在比赛中提高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我们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以竞争促发展,例如在午睡起床时可以举行穿衣比赛,在“六一节”时可以开展夹黄豆比赛等,使智障儿童在竞争中练习技能,并让智障儿童由自我服务发展到为集体服务。
④家校合作养成智障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我们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尤其是要告知家长:要有不厌其烦的精神,正确的方法教智障儿童,耐心帮助,鼓励智障儿童独立完成。另外,家校对智障儿童的教育要有一致性和一贯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智障儿童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再施以言传身教,教育家校同心,只有这样,培养智障儿童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