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为什么孩子没大、没小,没教养 到底是大人问题还是接触的环境问题?

在沪上学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为什么孩子会没大没小,没有教养?其实,这大多是因为父母放纵的结果。孩子若是没有教养便是父母的失职,是父母没有教导好孩子。要想孩子有"好教养","行为划分"是好方法

因为早期计划生育的原因,绝大多数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虽然后来放开二胎政策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也没有减少半分。近乎在每个家庭中,孩子都是所有人的中心,他们是家里实实在在的 "小公主"、"小皇帝"。
所以,这些孩子受到了过分的宠爱,娇生惯养,自然也有了很多不好的品行——
在家里,孩子没大没小,不尊重长辈:因为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把父母的一切付出当做理所应当。他们习惯了对父母呼来喝去,一旦提出要求父母没有立刻满足,他们就会又是发脾气,又是拳脚相向;
在公共场合,因为孩子没有学会如何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会表现得非常没有礼貌。他们会在人多的地方大声喧哗;完全不顾忌别人的存在。当他们在商场里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立刻冲着父母大喊大叫,要求父母给他们买,不然就会当场发脾气。
当家中来了客人,或者是父母带孩子去亲戚家串门时,若是有长辈教导孩子,这些孩子不仅听不进去,甚至还会出口顶撞,让大人下不了台,显得非常没有教养。
为什么孩子会没大没小,没有教养?其实,这大多是因为父母放纵的结果。孩子若是没有教养便是父母的失职,是父母没有教导好孩子。
要想孩子有"好教养","行为划分"是好方法
心理学家吉诺特建议,父母应把孩子的行为划分为三大区域,绿色区域、黄色区域和红色区域。划分的目的,父母可以根据划分的区域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不致于常常纠结孩子的行为。
和红绿灯一样,绿色表示是被认可的,黄色表示是需要注意的,,而红色是被禁止的。
绿色区域
一般来说,绿色区域是指父母被所认可的,并且希望孩子做的事情 ——
孩子有礼貌。
有一个孩子让我印象很深刻,他每次进出幼儿园,都会和门口的保安大叔打招呼,亲切地喊着"叔叔好",孩子很讨喜,大人们也很高兴,都很喜欢他。孩子主动和长辈打招呼,这也是孩子有礼貌的表现。
作为父母,自然是希望自家的孩子是有礼貌的。所以,父母平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教导孩子不能没大没小,要尊敬长辈。要懂得感恩,当接受别人的善意时要说"谢谢",寻求别人帮助时要把"请"字挂在嘴边。
孩子懂礼仪。
餐桌上是一个非常能看出孩子教养的地方。有的孩子一吃起饭来就完全不考虑他人,爱吃独食,把喜欢吃的菜端到自己面前,把盘子里的菜翻来翻去,专挑自己喜欢的吃。这就明显体现这个孩子是非常不懂礼仪的。
相反,懂礼仪的孩子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观察自己手肘的位置是不是妨碍坐在旁边的人,自己饭菜咀嚼的声音是否过大,自己是不是吃多了别人想吃的菜,等等。他们会等大人吃饭后才开始动筷子,一般不会随便端走别人面前的菜,孩子这样的行为,在大人看来,也是非常舒服的。
孩子有好的教养,举止谈吐都是让人觉得非常赏心悦目的。
红色区域
红色区域是被禁止的事情,自然是指孩子没有教养的行为。
比如孩子在别人家里大声喧哗、到处乱跑。不禁别人的同意,随意拿别人的东西。甚至在学校里对于同学的文具,若是自己喜欢的,就直接占为己有拿回家。
没有教养的孩子,别人都是避而远之的。像我们平时坐车看电影,最怕旁边有小孩子,尤其是父母没有教导好的没有教养的小孩子。

他们看电影时会大喊大叫,一边大口吃零食一边和家长大声评论,彻底影响到周围人观看电影的心情和质量。在车厢里更是,有些乘客很累,想要休息一下,身边的孩子却是叽叽喳喳,动来动去,不得安宁。

为什么孩子没大、没小,没教养 到底是大人问题还是接触的环境问题?(图1)


这些都是孩子没有教养的表现,它们甚至会危害他人利益,是不符合道德和伦理,需要禁止的行为。
黄色区域
对待孩子的绿色行为,家长是很好区分的,慷慨大方,好的习惯等。对待孩子的红色行为,家长也比较好把握。被社会所不认可的行为,为大众所反感的事情,都应该坚决阻止孩子做。
而最让家长难区分的,是孩子黄色区域的行为。
比如吃糖,有的小孩子吃糖容易上火,还会吃坏牙,那么父母就不应该让小孩随便吃糖;而有的孩子吃糖是没有任何不适的,那么父母就可以在适度的范围内允许孩子吃糖。
还有像玩水,小孩子都是喜欢玩水的,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促进作用的。所以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玩水的。但是如果孩子感冒了,不能碰凉水,会危害到孩子的健康,这时候家长就应该阻止孩子的行为了。
所以,对于黄色区域,是没有哪个人能在其中画出一条清晰的孩子行为的界限的。但是,虽然父母的判断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每一个单独的孩子的父母来说,他们和孩子朝夕相处,是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与禁,这条界限又会清晰地存在他们心里。
所以,对于有些行为,孩子能不能做,评判标准是取决于父母自己的。比如过年的时候孩子想放烟花,如果父母有时间和精力去监护他们,陪他们放,保证他们的安全,那么这件事就是被允许的。但是,如果父母当时在忙,抽不开身,则这件事情是被禁止的
"行为划分"的好处
孩子的行为界限,存在每位父母的心中。给孩子划分行为区域,可以让父母容易认清孩子的行为,有更准确的判定标准。通过给孩子进行行为划分,也可以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同时,父母也能在一定的限制下,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可以接触更多新鲜的事物,拥有更广阔的天地。在保证他们安全的前提下,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质,建立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快乐成长,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好孩子。 现在的小孩,从小就在爸爸妈妈的宠爱中成长,可是随着孩子慢慢懂事了,父母却发现他们越来越没大没小了,常常对长辈大吼大叫,怎么说也不听,有时候还会顶嘴。孩子出现这样的坏习惯,很多人觉得没什么,等孩子长大了,懂事理了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有礼貌。其实不然,如果爸妈没有及时纠正孩子没大没小的坏习惯,他们就会觉得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反而会越来越没礼貌,甚至不止是对爸爸妈妈,对家里的客人、幼儿园的老师都会这样没大没小。这样时间久了,可是会养成孩子霸道、不讲理的个性哦。这可怎么办呀?
通常孩子会出现没大没小的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种:
孩子出现“没大没小”的坏习惯,爸爸妈妈可先不要太着急地打骂、教育他,因为小孩出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很多种,家长要先冷静分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好好地教导孩子呀!
孩子没大没小原因一:孩子跟爸爸妈妈意见不同
三岁以上的孩子刚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有了他自己的立场就特别喜欢表现给别人看,所以当他跟爸爸妈妈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他就会跟爸爸妈妈争论起来,而且还会以命令的口气让爸爸妈妈要接受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边吃饭边玩小汽车,爸爸把他的玩具收走了,让他要认真吃饭,可是孩子可能会觉得“我又没有不吃饭,怎么可以没收我的玩具呢?”他觉得爸爸做的不对,就会大吵大闹说“我就是要边吃饭边玩,把小汽车还给我啦!”
孩子没大没小原因二:挑战大人的权威
当爸爸妈妈要求孩子做事时,如果语气太严肃,开始懂事的孩子反而会觉得反感,不喜欢被爸妈命令,就会用不礼貌的口气顶撞爸妈。其实这时候孩子可能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表达他的不高兴,用不礼貌的行为来挑战您的权威。就想4岁的明明正高高兴兴地看动画片,妈妈突然把电视关了,命令他“现在你要做作业了,还看电视!”这时候明明会觉得妈妈太霸道了,会大声地顶撞妈妈:“我动画片还没看完呢,为什么一定要我写作业!”
孩子没大没小原因三:属于心直口快
有时候,孩子没大没小也是出于无意,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没有礼貌,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呢。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是出于他自己的个性外,也有可能是他常常看到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相互大喊大叫,长期耳濡目染而形成的坏习惯。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斗嘴,一开始他可能会觉得疑惑,但是爸爸妈妈几乎每天都这么做,那么慢慢的他就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说话方式,自己也会学着爸爸妈妈的口气说话了。
孩子出现没大没小的行为,爸妈应该如何教导他变得有礼貌呢?
让孩子变得有礼貌的方法一:告诉孩子要用正确表达方式
当孩子不礼貌地顶撞,对爸爸妈妈大喊大叫的时候,爸妈应该先保持冷静,耐心地告诉他应该如何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坐在身边,然后用缓和一点的语气告诉他“宝宝如果有跟爸爸妈妈不一样的想法可以说出来,不用能这样大喊大叫,这样可是不讲礼貌的行为呀!”这样冷静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亲子间情绪冲突哦。
让孩子变得有礼貌的方法二:先隔离冷静一下
如果孩子是用想用他的没大没小来引爸妈的注意,表达自己的不满,爸爸妈妈可先不要跟他“吵架”,可以先让他一个人独处一下,等他情绪冷静下来,再用讲故事的方式让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比如妈妈可以跟孩子说:“宝宝想一想,如果其他小朋友像宝宝一样,对着宝宝大吼大叫,宝宝会不会觉得很难受,就不跟他玩了呢?”从小就教导孩子换位思考,不仅可以让他改正没大没小的坏习惯,还能让他在小朋友中更加受欢迎呢。
让孩子变得有礼貌的方法三:做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很容易有样学样,如果看到爸妈经常相互大喊大叫,慢慢的他也会模仿这种行为,所以在孩子面前,爸妈要做好榜样,比如遇到长辈或朋友都要问好、经常对人说“谢谢、对不起”、不在孩子面前大喊大叫等等,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模范,害怕他学坏吗?

在线咨询